..續本文上一頁是真的。在六道裏頭,那一道去投胎舍身受生,這是真的。身不是自己,這個身好象衣服一樣。我們人好象靈魂一樣,今天穿這一件衣服,明天穿那一件衣服。六道的身體,就像衣服一樣,可以常常在那裏換。但是不換的,是這個神識不換。他們覺悟到這一點,比我們凡夫就高明。于是乎他執著那個神識,當作我。佛法裏面講神識,印度外道叫□□,我們中國人叫它做靈魂。孔夫子□□大傳裏面,遊魂,孔老夫子沒有叫靈魂,叫遊魂。就是印度那些外道所講的神識。執著這個是我,外道的錯誤。
小乘人比外道又聰明一些,又高明一些,他曉得他也不執著神□是我,可是小乘還是有執著,他所執著的就是所證的偏真涅槃,認爲那個是我。顧然佛在經裏面說,涅槃境界裏面有常樂我淨,雖有常樂我淨,決定沒有執著。他有執著,就錯了。但是小乘人有執著,那麼菩薩有沒有呢?菩薩要見了性的菩薩,就是人我執破了的大乘菩薩,這才□□。權教菩薩還是有執著,他執著的有衆生可度,有佛道可成,□□□□有修有證有得,那麼菩薩有沒有忘我呢?沒有忘我,菩薩還是有我執,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權教菩薩。
由此可知,這個我執是遍九法界,這是我們的根本大病。幾時我們才能夠覺悟,我是假的,我是不可得的。所以天親、彌勒給我們說明了心法有許許多多種,色法也有許多種。我們眼前身心世界的幻相,是這一些衆多的色心諸法緣聚而有,緣散而滅。這裏面求其主宰,了不可得,這就是教我們破我執。所以本論的旨趣,就是爲了破除我們無始以來堅固的我執,人我執與法我執,這是這一部論的教學宗旨,也是本論的綱領。那麼第四、一切法本來空,我們在了義大乘經典裏面都聽到,佛這樣的教誡我們。可是衆生不知道一切法本來空,妄執以爲是有。佛但說無,這個無,是破有的工具,有要破了,無也沒有了。所以我們真正通達了無我的實義,與大乘法門,可以說□□□□,這才能入得了大乘的法門。
那麼再看底下原文,這個解釋了,前面提的問題,什麼叫一切法?此地給我們解答,“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五大類。“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這是五類,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五大類。下面說“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那麼這是百法論的原文,意思我們在底下這個表裏面,跟諸位細說,我們再把底下這個兩行念下去,這是解釋。“雖聞佛言一切法無我。尚未能明其何謂一切法。如何謂無我。今造此論。即說明其所以然。先說一切法。”一切法可以分爲有爲、無爲兩大類。“次就有爲法”裏面,“分爲四位。”就是四類,一共有九十四種。無爲裏頭,有一位、一類,分爲六種,合起來是百法。那麼底下這個表,使我們一目了然。那麼一切法,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展開來說一切法,歸納起來□□。
什麼叫有爲呢?有爲是有造作,有生滅的,就叫做有爲。無爲是非造作,不生滅的,就叫做無爲,這個是可以分爲這個兩大類。有爲法裏面,有四種。心法一共有八種,心所有法它有五十一種,色法有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合起來一共是九十四種,都叫做有爲法。這九十四法,是有生滅的,有造作的。下面我念一念有兩個錯字,大家改一改,意思我們要到下一堂才能夠講。“一切最勝”這是說的心法,“與此相應”這心所法,“二所現影”這是顯示。這個文裏面,照文改過來就行了。前面就是九十六面倒數第二行,你看不是有二所現影,叁位差別,四所顯示。他這個地方印錯了,是現影,二所現影。現是出現的現,就是現在的現;影就是電影的影,大家把它改動,這兩個字改過來。那麼無爲法四所顯示,這個顯示它是對的。這個意思,我們留到下一節,再給諸位細說。
四十七面百法在此地,可以算是正式的開端。表裏面所列的,看起來是很簡單。實際上這就是百法的總綱,前面跟諸位說過,百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歸納。所以說百法就是講的一切法,一切法如果我們不能夠正確徹底的明了通達,那會對我們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在出世法來講,它障礙了我們正見正解正行。在世間法來說,它障礙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善業,使我們失去了人天的果報。因此這個一切法就是本身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是說整個的宇宙,也就是人生宇宙我們所必須要明了。表裏面先給我們分成兩大類,就是一個是有爲,一個是無爲。有爲裏面又分爲四大類,心法有八類,心所有法有五十一類,色法有十一類,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類。無爲法裏面,有六類。底下這個長行有一行,解釋“一切有爲造作生滅無常之法。名有爲法。其不生滅無造作之法。名無爲法。”這是很簡單的來說明什麼叫有爲法?什麼叫無爲法?可見得有爲與無爲,那是相對建立的。
先說有爲法,我們先把這個名詞定義,給諸位介紹出來。然後再說明它這個次序,爲什麼是這樣排列的?這個表的下面“一切最勝”、“與此相應”、“二所現影”,這個地方上一次請大家改過來,這是現影,而不是顯示,這個要把它改過來。“叁位差別”、“四所顯示”那麼這個就是它排列順序的理由,我們也要把它分別清楚。第一個我們說心,心法在唯識裏面,它有六個意思。第一個集起叫做心,集就是集合的集,集合的集;起、是現起。集是什麼呢?就是集種子,集種子。起、就是種子起現行。這些話,都是唯識的專門術語。如果拿我們現在的術語來說,種子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印象,所謂的印象。這個集,它就有收藏的意思。譬如說我們昨天做的事情,如果這個印象要沒有一個地方收藏,那麼它一定消失,我們怎麼想,也不會想起來,它有一個收藏的所在。但是這個種子的印象,它沒有形相,雖沒有形相,它不會消失。有印象深的,我們在童年時候的事情,還是記得很清楚,印象深刻的,那就是種子有力,有這個力量,不會消失。
有人常常說,我們這個作夢,會作成奇奇怪怪的,從來也沒有想到過事情,會作這奇奇怪怪的夢。夢中有獨頭意識起現行,如果你沒有印象,你這個夢中境界,不會現行。夢中往往關于前世的印象,多生多劫前的印象。所以我們自己不曉得,不曉得。因爲什麼?前生的事情,你也不會去想它,所以在平常不會起現行,在夢中時候,不知不覺的時候,因緣觸發的時候,它起現行。所以一定有個收藏的地方,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在唯識裏面,就是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藏識,藏就是收藏的意思,就好象是個倉庫一樣。它能夠收藏種子,同時這個種子遇到緣了,它又會重現,重現就是起現行。譬如說我們過去曾經見過面,見過面的時候,這個印象就落在藏識裏面去了,倉庫裏頭。今天我們又見了面,又見了面會認識,爲什麼會認識呢?因爲藏識裏頭有印象,一見面,藏識裏面那個印象,一對照,不錯,你是某人,我們曾經在什麼時候見過的,它會排對。這個速度比這個電子還來的快,我們這裏講電腦,電腦怎麼樣靈巧,沒有我們這個頭腦靈巧。這個天然的電腦,比人造的高明的太多,高明的太多。所以心有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從具體上來講,雖然八個識,都能有集起的意思。可是在阿賴耶識集起特別的偏重,就是這一種功能特別的殊勝。其余七個識,要比起阿賴耶識,在這一方面講,那真是望塵莫及。那這第一個意思,我們叫做心法。
第二個意思聚集,聚是集聚。那麼這個也是心法,換句話說,收集、攢集、聚集,它有這個意思。當然八個識也都有這個意思,可是從這一個意思來說,偏重在前七識,就是末那、意識以及前五識,它都有這個作用。這個就是講我們唯識裏面講遍行,它有一種功能,熏集一切法成了種子。拿我們今天來講,它就是能收集印象。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在境界上一接觸,它就把他收集起來了。收集起來好象是個轉運站,眼根各收集各的,這個□□□,各人收集各人的。你譬如眼,那就是了別,它把這個印象送進去,這個印象送進去,它裏頭並沒有分別。可是第六意識,它把這個印象分別,分別有善惡好醜。那麼它也把這個概念、這個印象,又送進去。第七識執著,第七識産生了我愛我見,産生了這些。所謂是取舍得失,都是第六意識力量很強。所以說是前七轉識,把這些印象收集起來,送到倉庫,就收藏了,送到阿賴耶識。所以從這一方面講,前七轉識有這種功能。
第叁個意思“緣慮”,緣是攀緣,慮是思慮,這也是心的作用。在這方面講,現代的心理學偏重在這一條的說法。它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判斷,能夠推理,我們把這個認爲是心。但是這個心的時候,有這個功能,實際上心的功用很大,並不只這一種功能。第四個意思,也叫做識,識就是認識。識的意思,是從了別來說的,就是能夠辨別,能夠明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你樣樣都能夠明了,樣樣都能夠識別,這是心的作用。所以它有這個意思。這個意思,也是八個識都有。雖然八個識都有,偏重在第六意識,也就是說分別功能最大的、最廣泛的是第六意識。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裏面給我們說的非常的明了。第五個意思,也叫做意。意的定義是怎麼說呢?意是講不間斷。所以說意思,意思是不間斷。不間斷的思,就叫意識。間斷的這個思,通常叫想,叫想。因爲什麼呢?它間斷,這個印象就會比較薄一點。如果不間斷的去想,這個印象就深了,這個印象就深了,就會産生很大的力量。所以有很短、等無間的意思。等是平等,就是他想一樁事情,他不會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那間斷。專門想一樁事情不間斷,這個就是意。那麼八個識,也都有這個意思。可是第六識特別偏重,第六識恒審思量,他特別偏重。
那麼第六識很單純,它想的是什麼呢?它想的就是我。所以一切衆生這個私心…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