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P4

  ..续本文上一页是真的。在六道里头,那一道去投胎舍身受生,这是真的。身不是自己,这个身好象衣服一样。我们人好象灵魂一样,今天穿这一件衣服,明天穿那一件衣服。六道的身体,就像衣服一样,可以常常在那里换。但是不换的,是这个神识不换。他们觉悟到这一点,比我们凡夫就高明。于是乎他执着那个神识,当作我。佛法里面讲神识,印度外道叫□□,我们中国人叫它做灵魂。孔夫子□□大传里面,游魂,孔老夫子没有叫灵魂,叫游魂。就是印度那些外道所讲的神识。执着这个是我,外道的错误。

  小乘人比外道又聪明一些,又高明一些,他晓得他也不执着神□是我,可是小乘还是有执着,他所执着的就是所证的偏真涅槃,认为那个是我。顾然佛在经里面说,涅槃境界里面有常乐我净,虽有常乐我净,决定没有执着。他有执着,就错了。但是小乘人有执着,那么菩萨有没有呢?菩萨要见了性的菩萨,就是人我执破了的大乘菩萨,这才□□。权教菩萨还是有执着,他执着的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有修有证有得,那么菩萨有没有忘我呢?没有忘我,菩萨还是有我执,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权教菩萨。

  由此可知,这个我执是遍九法界,这是我们的根本大病。几时我们才能够觉悟,我是假的,我是不可得的。所以天亲、弥勒给我们说明了心法有许许多多种,色法也有许多种。我们眼前身心世界的幻相,是这一些众多的色心诸法缘聚而有,缘散而灭。这里面求其主宰,了不可得,这就是教我们破我执。所以本论的旨趣,就是为了破除我们无始以来坚固的我执,人我执与法我执,这是这一部论的教学宗旨,也是本论的纲领。那么第四、一切法本来空,我们在了义大乘经典里面都听到,佛这样的教诫我们。可是众生不知道一切法本来空,妄执以为是有。佛但说无,这个无,是破有的工具,有要破了,无也没有了。所以我们真正通达了无我的实义,与大乘法门,可以说□□□□,这才能入得了大乘的法门。

  那么再看底下原文,这个解释了,前面提的问题,什么叫一切法?此地给我们解答,“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五大类。“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这是五类,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大类。下面说“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那么这是百法论的原文,意思我们在底下这个表里面,跟诸位细说,我们再把底下这个两行念下去,这是解释。“虽闻佛言一切法无我。尚未能明其何谓一切法。如何谓无我。今造此论。即说明其所以然。先说一切法。”一切法可以分为有为、无为两大类。“次就有为法”里面,“分为四位。”就是四类,一共有九十四种。无为里头,有一位、一类,分为六种,合起来是百法。那么底下这个表,使我们一目了然。那么一切法,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展开来说一切法,归纳起来□□。

  什么叫有为呢?有为是有造作,有生灭的,就叫做有为。无为是非造作,不生灭的,就叫做无为,这个是可以分为这个两大类。有为法里面,有四种。心法一共有八种,心所有法它有五十一种,色法有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合起来一共是九十四种,都叫做有为法。这九十四法,是有生灭的,有造作的。下面我念一念有两个错字,大家改一改,意思我们要到下一堂才能够讲。“一切最胜”这是说的心法,“与此相应”这心所法,“二所现影”这是显示。这个文里面,照文改过来就行了。前面就是九十六面倒数第二行,你看不是有二所现影,三位差别,四所显示。他这个地方印错了,是现影,二所现影。现是出现的现,就是现在的现;影就是电影的影,大家把它改动,这两个字改过来。那么无为法四所显示,这个显示它是对的。这个意思,我们留到下一节,再给诸位细说。

  四十七面百法在此地,可以算是正式的开端。表里面所列的,看起来是很简单。实际上这就是百法的总纲,前面跟诸位说过,百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归纳。所以说百法就是讲的一切法,一切法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彻底的明了通达,那会对我们造成许许多多的障碍。在出世法来讲,它障碍了我们正见正解正行。在世间法来说,它障碍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善业,使我们失去了人天的果报。因此这个一切法就是本身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是说整个的宇宙,也就是人生宇宙我们所必须要明了。表里面先给我们分成两大类,就是一个是有为,一个是无为。有为里面又分为四大类,心法有八类,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类,色法有十一类,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类。无为法里面,有六类。底下这个长行有一行,解释“一切有为造作生灭无常之法。名有为法。其不生灭无造作之法。名无为法。”这是很简单的来说明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可见得有为与无为,那是相对建立的。

  先说有为法,我们先把这个名词定义,给诸位介绍出来。然后再说明它这个次序,为什么是这样排列的?这个表的下面“一切最胜”、“与此相应”、“二所现影”,这个地方上一次请大家改过来,这是现影,而不是显示,这个要把它改过来。“三位差别”、“四所显示”那么这个就是它排列顺序的理由,我们也要把它分别清楚。第一个我们说心,心法在唯识里面,它有六个意思。第一个集起叫做心,集就是集合的集,集合的集;起、是现起。集是什么呢?就是集种子,集种子。起、就是种子起现行。这些话,都是唯识的专门术语。如果拿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说,种子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印象,所谓的印象。这个集,它就有收藏的意思。譬如说我们昨天做的事情,如果这个印象要没有一个地方收藏,那么它一定消失,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起来,它有一个收藏的所在。但是这个种子的印象,它没有形相,虽没有形相,它不会消失。有印象深的,我们在童年时候的事情,还是记得很清楚,印象深刻的,那就是种子有力,有这个力量,不会消失。

  有人常常说,我们这个作梦,会作成奇奇怪怪的,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事情,会作这奇奇怪怪的梦。梦中有独头意识起现行,如果你没有印象,你这个梦中境界,不会现行。梦中往往关于前世的印象,多生多劫前的印象。所以我们自己不晓得,不晓得。因为什么?前生的事情,你也不会去想它,所以在平常不会起现行,在梦中时候,不知不觉的时候,因缘触发的时候,它起现行。所以一定有个收藏的地方,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在唯识里面,就是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藏识,藏就是收藏的意思,就好象是个仓库一样。它能够收藏种子,同时这个种子遇到缘了,它又会重现,重现就是起现行。譬如说我们过去曾经见过面,见过面的时候,这个印象就落在藏识里面去了,仓库里头。今天我们又见了面,又见了面会认识,为什么会认识呢?因为藏识里头有印象,一见面,藏识里面那个印象,一对照,不错,你是某人,我们曾经在什么时候见过的,它会排对。这个速度比这个电子还来的快,我们这里讲电脑,电脑怎么样灵巧,没有我们这个头脑灵巧。这个天然的电脑,比人造的高明的太多,高明的太多。所以心有这个意思。但是我们从具体上来讲,虽然八个识,都能有集起的意思。可是在阿赖耶识集起特别的偏重,就是这一种功能特别的殊胜。其余七个识,要比起阿赖耶识,在这一方面讲,那真是望尘莫及。那这第一个意思,我们叫做心法。

  第二个意思聚集,聚是集聚。那么这个也是心法,换句话说,收集、攒集、聚集,它有这个意思。当然八个识也都有这个意思,可是从这一个意思来说,偏重在前七识,就是末那、意识以及前五识,它都有这个作用。这个就是讲我们唯识里面讲遍行,它有一种功能,熏集一切法成了种子。拿我们今天来讲,它就是能收集印象。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在境界上一接触,它就把他收集起来了。收集起来好象是个转运站,眼根各收集各的,这个□□□,各人收集各人的。你譬如眼,那就是了别,它把这个印象送进去,这个印象送进去,它里头并没有分别。可是第六意识,它把这个印象分别,分别有善恶好丑。那么它也把这个概念、这个印象,又送进去。第七识执着,第七识产生了我爱我见,产生了这些。所谓是取舍得失,都是第六意识力量很强。所以说是前七转识,把这些印象收集起来,送到仓库,就收藏了,送到阿赖耶识。所以从这一方面讲,前七转识有这种功能。

  第三个意思“缘虑”,缘是攀缘,虑是思虑,这也是心的作用。在这方面讲,现代的心理学偏重在这一条的说法。它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判断,能够推理,我们把这个认为是心。但是这个心的时候,有这个功能,实际上心的功用很大,并不只这一种功能。第四个意思,也叫做识,识就是认识。识的意思,是从了别来说的,就是能够辨别,能够明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你样样都能够明了,样样都能够识别,这是心的作用。所以它有这个意思。这个意思,也是八个识都有。虽然八个识都有,偏重在第六意识,也就是说分别功能最大的、最广泛的是第六意识。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里面给我们说的非常的明了。第五个意思,也叫做意。意的定义是怎么说呢?意是讲不间断。所以说意思,意思是不间断。不间断的思,就叫意识。间断的这个思,通常叫想,叫想。因为什么呢?它间断,这个印象就会比较薄一点。如果不间断的去想,这个印象就深了,这个印象就深了,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所以有很短、等无间的意思。等是平等,就是他想一桩事情,他不会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那间断。专门想一桩事情不间断,这个就是意。那么八个识,也都有这个意思。可是第六识特别偏重,第六识恒审思量,他特别偏重。

  那么第六识很单纯,它想的是什么呢?它想的就是我。所以一切众生这个私心…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