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我們從題目念起:『百法明門論簡義』。
這個題目是唐大圓居士訂的,在大藏經裏面,原本的題目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原本題目是這樣的,底下的人題是『天親菩薩造』,本論是天親菩薩造的,解釋是唐大圓居士,大圓居士述。
『題言百法明門者,謂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識之門也。天親菩薩造論簡要,古今解者雖多,或過深過繁,未能引起讀著興趣,今複作簡義以引之。』
這一段也可以說,唐大圓居士自己敘說他造這個簡義的因緣,這個格局我們在經論注疏裏面常常看到,總是第一段講這個教起因緣。
那麼他要作批注,爲什麼要作批注呢?總得有個理由,這裏就說明了。在上一次也曾經給諸位,略略的介紹過,學佛的目的以及“唯識”二個字的定義,前面給諸位講過,這一門學問能夠在大乘佛法成一個宗派,可見得它是有它的獨特性,在大乘佛法裏面,我們通常稱之爲唯識宗或者稱它做法相宗,這二種名稱是最普遍的,除這二種之外,還有叁種名稱是不太流行的,那就是講的中道宗,普爲一切乘教宗,應理圓實宗,都是說的這一宗,凡是一個名稱,與它的內涵,一定是相應,我們稱它做法相宗,是就這一宗它的特色是辨析法相,這一宗主要的經論所謂是六經十一論,法相是依解深密經法相品所建立的,法相宗這個名稱從那裏來的?是從解深密經法相品,解深密經在六經裏面,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可以說是唯識宗的根本經典,六經裏面的根本經典,這十一論呢!瑜伽師地論是它的根本論,法相品裏面它是以抉擇,判斷一切法的體性相狀。法是指的萬法,所謂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成爲百法,所以諸位要記住,百法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歸納爲一百個項,每一個項目展開都是無量無邊,絕不是一個很單純的,這個是我們學唯識,學百法首先要了解的。
“相”是講的性相,所謂具有無量無邊的性相,在唯識裏面把它歸納爲叁性,所謂“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這個都是用歸納的方法來說,百法,每一法都具有叁性,這個諸位要曉得,不能說某一法它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它就沒圓成實?它就沒遍計執?諸位曉得百法裏面每一法具足叁性,百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歸納,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那一法都具有叁性,這個是我們一聽一看就要覺悟,悟入這個道理了,你明了佛法的真實義,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實相,諸法實相才能夠見到。
佛法講到高水平的,給你說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怎麼一得起來呢?怎麼個不二呢?你了解一一法具足叁性就不二,我們今天在一切法圓融不過來,就是不曉得一一法都具足了叁性,我們初學的人往往把叁性分開,圓成實不是依他起,依他起不是遍計執,把它分成叁個獨立的,不知道每一個法裏頭,一而叁,叁而一,從圓成實上來說,萬法一如,自他不二,那一法不是圓成實呢?在性宗的經論裏面講,我們見性見的是色性,這個就是屬于圓成實的意思;我們用眼識見的是色塵,這個就是依他起的意思;如果生第六意識在一切色法裏面,起貪瞋癡慢,這就是遍計執的意思。你把這些道理想通了,然後讀一切經論你就發現這裏面句句都沒有矛盾的,他說空也好,說有也好,原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橫說豎說都是正確的。如果要是不了解這個意思,我們乍聽之下,免不了要生許許多多的懷疑,如果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說,稱法相宗可以說就現象論上來建立的名稱,要是稱唯識宗呢?在本經裏面講,它是就觀行上建立的,來源還是依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裏面分別瑜伽品所講,“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是根據這個意思來建立的,稱作唯識宗,由此可知,它之所以稱爲唯識宗呢?是就本體上建立的名稱,那麼它一共有五個名稱,我們只介紹二個,諸位如果要細細去研究,可以參考近代一些學者,像唐大圓居士、梅光羲的相宗綱要都說得很清楚,這個宗的意思我們了解了。
唯識的承傳多少也要知道一點,唯識承傳在印度可以說最初的祖師,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出現在印度的時候,我們要是以公元來算,是公元二百七十年到叁百五十年,彌勒菩薩出現在印度最初講瑜伽師地論,彌勒傳給無著;無著出現在印度,是在公元叁百年到叁百八十年之門,我們有這個記載,就可以知道無著菩薩住世八十歲,他傳給他的弟弟天親菩薩,他在世的時候是公元叁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間,世親傳給陳那,陳那是四百年到四百八十之間,再傳給護法,這護法在唯識宗裏面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師,因爲玄奘大師譯成唯識論,就是以護法的批注爲主,他認爲護法才是唯識宗的主流,護法出現在公元五百十年到五百六十一年,他傳給戒賢,戒賢就是玄奘大師的老師,他出現在公元五百二十年,到六百四十五年,這是在印度的承傳。戒賢以後可以說唯識就到中國來,他的傳人就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是公元六百年到六百六十四年,他住世壽命不算太長,玄奘大師是六十四歲過世的。玄奘大師的傳人主要是窺基大師,唯識在中國建立爲一個大宗,是在窺基大師的手上,通常我們稱他做慈恩大師,因爲他一生幾乎大多數的時間,都住在慈恩寺,我們爲了尊稱他,不稱他的名號,稱他居住的寺院,稱爲慈恩大師,所以唯識宗也稱爲慈恩宗,慈恩宗的來源是那個寺院的名稱,就是慈恩寺的這個宗,這是它的來源,我們都要曉得。窺基傳給慧昭,慧昭傳給智周,這是在中國的承傳。可是這一宗到了唐朝中葉以後就衰了,一直到明朝末年,明末四大師再來提倡,雖然提倡還是沒有辦法把這一宗的教義給振興起來。
在曆史上我們曉得,隋唐的時候,日本的學者到中國留學的人很多,可以說日本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國來求學,而多數的都是來學佛的,日本人確實有他的長處,當然他的缺點也不少,他的優點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他把中國的東西學去之後,一直到今天,還能夠原原本本的保持住,這個精神是可嘉的,不但是把中國佛法傳到日本,他都能夠完完整整的保存下來,連生活方式都還保持在今天,日本穿的衣服叫和服,也叫吳服,那是中國的衣服,日本人原來不會作衣服,日本人住的房子,那是唐朝以前的樣子,宮殿建築這些型式,你到日本去看,就看到我們古老的中國,這些生活方式統統都保存到今天。而我們呢?古時候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了,連痕迹都找不到。我們今天讀《禮記》,有許許多多地方我們簡直莫明其妙。比如說我們今天宴客,入席,大家是圓桌方凳子,坐在那裏,那叫入席。席在那裏呢?席明明是鋪在地上的嘛!你到日本去,日本人宴客那就是入席了。地下鋪的榻榻米,榻榻米坐墊上那席小桌子,那就是入席。對于客人尊重的,叫重席,就是二層墊子,這是恭敬的,所以到日本那裏一看,你拿中國禮記去念就是那個樣子,在我們這裏是看不到。如果再看看月令,那生活方式,到日本還能看到,飲食起居他統統學我們中國人的,而他能夠保存到今天,日本人可是有心人。
唯識是在那個時候是剛剛傳到中國來,他們一些學者對這個大概也很欣賞,于是乎把這個經卷總是偷偷摸摸的都給運回日本去了,特別是窺基大師的著作,他們偷走了,偷走之後,在中國就失傳了,諸位曉得,在唐朝那個時候,還沒有印刷,連本刻的版本都沒有,木刻版本到宋朝時候才有,唐朝那個時候都是寫的,抄的手卷,諸位想想成唯識論,那麼大的一部書,那個東西要抄一遍要多少時間,他一偷走,中國就失傳了。所以中國至唐朝末葉以後,研究唯識的人看不到窺基大師的著作,主要的著作都被日本人偷去了,所以在中國就失傳了。明末四大師,你們看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很不起的人,他有一部成唯識論的批注,叫唯識心要,那個裏面因爲蕅益大師沒有看到窺基大師的著作,所以憑他自己的想象來解釋唯識論,裏面有許許多多地方解錯了,這個是在所不免的,就是祖師第一手的資料,沒有看到過。
這個事情到清朝末年光緒年間的時候,楊仁山居士,那個時候,他被滿清政府派到日本,在大使館裏當參事,他是個學佛的,于是在日本交結了許多佛教的朋友,在日本經典裏面發現到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典,全部都在日本,于是再從日本把它帶回來,自己辦了一個金陵刻經處,把這些遺失的典籍重新刻版印刷流通。所以民國初年那些學者,就比從前的人要幸運得多了,他們直接可以讀到唐人的注疏,就是讀到唯識第一手的資料。可是困難的問題來了,唐人的文字深,不像其它的經論,每一代都有注疏的人,比如說像《金剛經》、法華經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代代都有人批注,對于我們初學的人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如果要沒有代代承傳,假如說我們今天要來學《法華經》,直接讀智者大師的注疏,那就困難得很,智者大師藏經裏頭有,不容易理解,文字太深了。我們今天學《法華經》讀清朝人的注疏,就容易得多,它距離比我們近,《唯識》我們想讀近代人的東西,沒有了,只有直接去讀唐疏,所以在佛學、在國學沒有相當的修養,唐疏很難接受。
諸位可以看看,就是《百法明門》的批注,你初學的人去讀,簡直跟讀天書一樣,看不懂,不知所雲,會有這個感覺。正因爲如此,唐大圓居士在地申明了,說古今的批注雖多,確實有些注得太深,有一些注得太繁瑣了。太深太繁,對于初學的人都是障礙,提不起修學的興趣,大圓居士真是大慈大悲,給我們初學的人,作了方便門,以深入淺出,來幫助我們入唯識之門,這確實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唯識研究,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唯識」這兩個字,唯識這個學說與唯心、唯物以及其它的一切哲學是不相同的,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這個也就是佛法與世間法它不一樣的地方。歐陽竟無大師他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你要了解唯識兩個字的意思,你就曉得,佛法確確實實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爲…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