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處去旅行,其速度比現在的火箭還要快。有人打妄想:“宮殿怎可以行動呢?”這種境界,等你證得五眼六通的時候,自然而知。這不是神秘的事,而是普通的事,只要用功修行,努力參禅,很快就實現了。這樣的布施,經過了八十年。這位大施主做這樣地觀想:“我已經布施衆生娛樂之具,皆隨順他們的心意。他們想要什麼,我就布施什麼。然而這些衆生已衰老了,到了風燭殘年之期,年齡已超過八十歲,頭發斑白,臉上有皺紋,不久就要死去,來日不多。我應以佛法來訓導他們,令他們及時修行,脫離苦海,皆生淨土。”
即集此衆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舍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于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爲多不。
這位大施主觀想之後,即刻召集所有的衆生,宣布佛法,指示、教導他們,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歡喜。這些衆生很快便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在不久的時間,有的證得須陀洹道果(初果),譯爲預流。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不同流合汙,身心清淨,不爲境界所轉。已斷盡欲界八十八品見惑。當有七番生死,才能證得四果無學位。有的證得斯陀含道果(二果),譯爲一來往。到人間和天上各受生一次,已斷欲界思惑前六品。在叁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計八十一品思惑。有的證得阿那含道果(叁果),譯爲不來,不來欲界受生死。已斷盡欲界(五趣雜居地)思惑後叁品,尚有色界及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想未斷。有的證得阿羅漢道果(四果),譯爲殺賊,就是殺煩惱賊。又譯爲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又譯爲無生,就是不受生死的果報。 阿羅漢的境界,把叁界一切有漏,皆已斷盡,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在深妙禅定中,皆得自在。又具足八解脫。何謂八解脫?就是舍棄叁界的貪愛,解脫系縛的八種禅定。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佛對彌勒大菩薩說:“在你的意思之中,應該怎麼樣?這位大施主,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 有人問:“何謂九地?”
答: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雜居地。就是天、人、畜、鬼、地獄五種衆生所雜居的世界。在色界有四地:1、色界初禅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因爲離開欲界的受生,所以心中覺得又歡喜又快樂。2、色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樂地。因爲從定中生出一種無比的歡喜,而得快樂的境界。3、色界叁禅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已離開粗的歡喜,得到微妙的快樂。4、色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淨地。舍棄叁禅的妙樂念頭,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在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雖然沒有身形的感覺,但有心識作用。2、識無邊處地。前六識完全滅盡,只有後二識存在。3、無所有處地。第七識製伏了,只有第八識存在。4、非想非非想處地。定力控製第八識,不能活動爲非想。定力不足,第八識又活動爲非非想。不動,則無生死;有動,就有生死。總之,將叁界劃分爲九個地區,作爲修行者進步的標准,按部就班向上修行,用功到相當的成就,就向上升一階段。超過九地之範圍,便證四果阿羅漢或初住菩薩,結束了分段生死,尚須斷變易生死。修到等覺菩薩位,還有一分生相(變易生死)無明未斷。如果斷盡,即到妙覺果位(佛果)。可是菩薩不想斷最後一分無明。爲什麼?因爲菩薩發心,倒駕慈航,普度衆生,所謂“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衆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彌勒菩薩對佛這樣地說:“世尊!這位施主的功德很多。爲什麼?因爲他不但布施衆生一切樂具,況且又能令一切衆生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說功德是無量無邊。”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分別明白對你說這種道理。這位大施主,他用一切樂具,布施給百萬億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中六趣衆生。又令這些衆生,皆證得阿羅漢果位。他所得的功德,不如輾轉到第五十個人,他所聽到法華經一偈頌,隨喜功德的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用算數來計算,用譬喻來形容,也無法能知道究竟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于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複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像這個第五十人,他輾轉聽到法華經,發隨喜的心,尚且能獲得無量無邊阿僧祇那樣多的功德。何況最初第一個人,他直按在法會中聽法華經,發隨喜心,他的功德,當然比間接聽到法華經(第五十個人)的功德,更要殊勝。縱使無量無邊阿僧祇,也不可相比擬的。”換言之,在道場中聽法華經,隨喜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也就是說也說不出來,究竟有多少。
又阿逸多。若人爲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辇輿。及乘天宮。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假使有人仰慕妙法蓮華經的緣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無論是坐還是站著,在很短的時間能聆聽法華經。因爲有這種隨喜功德,到來生時,定能獲得上等的車象。或者生在帝王之家,乘坐珍寶的辇輿。或者生在天上,乘坐七寶的宮殿。”
若複有人。于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假使又有人,先在講法處坐,聆聽法華經。隨後又有人來道場,勸他坐下聽經,或者將自己的座位分給他一半,二人同坐一座。或者將座位全讓他坐,這個人的功德,等來生時,可以得到天帝釋(叁十叁天主)所坐之處。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之處,或者得到轉輪聖王所坐之處。各位!如有人來佛教講堂聽經,要招待,幫忙找座位。假如有人沒有座位,可將自己的座位分一半給他,或者全部讓給他,將來必有福報。總而言之,凡是來聽經者,要招待,不可怠慢。不要像木頭人,不理不睬,令人生怯,下次不敢再來。要曉得,招待客人是禮貌,並非攀緣,這一點要弄清楚,不可混爲一談!
阿逸多。若複有人。語余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
佛又叫:“阿逸多!假使又有人,對其它人說:“現在有講妙法蓮華經的道場,我們可以共同去聽經。”那個人,受其勸說,很短時間內,聆聽法華經。這個勸告的人和那個聽經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等到來生時,能遇到總持佛法的菩薩,共同生一處,獲得六根聰利的智慧。”現在佛教講堂,正在講妙法蓮華經,你們可以告訴諸親好友,令他們來聽經,不但你們有功德,而且親友也沾法益,種下善根,將來的福報,無可限量。
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在百千萬世之中,不得瘖啞之症。口中不會吐出臭氣,身上不會放出臭味。修行人不講經說法,會患瘖啞;修行人不嚴守戒律,會放臭味。若勸人聽經的功德,不患舌病,不患口病。牙齒不垢、不黑、不黃、不疏、不缺落、不參差、不彎曲,非常整齊而且潔白。唇很端正,不向下垂,也不縮,也不粗澀,也不生瘡,也不缺壞,也不歪斜,也不厚大,也不黧黑,沒有令人討厭之處。有人的唇是天包地(上唇長,下唇短),或地包天(上唇短,下唇長),或是叁瓣,或是吹火。這是前生好說是非,散播謠言之報。
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窪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子正直,也不塌陷,也不彎曲。臉色不黑,也不狹長,也不窪短,沒有一切令人不喜見之相。欲令六根莊嚴,多行善功德,不造罪惡孽。凡是五官端正的人,不問而知,是功德所致。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這個勸說他人聽經的人,和被勸告聽經的人,皆得唇舌牙齒相好而莊嚴。鼻子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寬而平,好相具足,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見佛聞法,生起信心,接受佛的教誨,也就是依教奉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衆爲人分別。如說修行。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你且看!只勸一人前往道場聽法,所得的功德,就有這樣多。何況專心聽講、讀誦,在大衆之中,又能分別爲人解釋修行之法,其功德更爲廣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時,釋迦牟尼佛將前邊長行中的義理,用偈頌再說一遍。
若人于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于一偈 隨喜爲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假使有個人,他在法會之中,得聞妙法蓮華經,乃至對于一句偈頌,有所心得,隨喜對他人講說此偈之義理」。這樣輾轉相教,傳至第五十人時,那個人所獲得的福報如何?我現在爲你們分別說明,希望你們仔細的聽講。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衆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舉例而說明,好像有位大施主,他用種種財物來布施,供給無量無數的衆生,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時間,他隨順衆生的需要,…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