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117

  ..續本文上一頁滿他們的心願。這位大施主,見這些衆生已經衰老,頭發白了,面有皺紋,牙齒脫落,形體枯竭,便曉得他們快要死了,遂生起憐愍之心,令他們脫離生死之苦海,到達涅槃四德之彼岸。何謂涅槃四德?就是常、樂、我、淨。

  

  我今應當教 令得于道果 即爲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我現在教導他們修行出世的法門,令他們皆能得到阿羅漢的道果。實時爲他們方便說,由生死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直達涅槃彼岸的真實之法。世間的一切事相,不是牢固不壞,皆是虛妄不實的幻化。好像水上的泡沫,轉瞬即逝。又像大地的陽焰,遠望似有,近視則無。你們要知道,統統是空的,不可貪戀紅塵,趕快厭離娑婆世界,回到原有的家鄉—常寂光淨土。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叁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爲譬喻

  這些衆生聽到大施主這種法之後,發心修行,後來統統證得阿羅漢的道果。他們具六種神通。何謂六神通?1、天眼通:能看見天人快樂的境界,又能看見地獄受苦的情形,好像看電視一樣的清楚。2、天耳通:不但能看見天人的行動,而且又能聽到天人的談話,好像聽收音機一樣的清楚。3、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的事,口中想講的話。4、宿命通:能觀察自己和他人在往昔的因緣和將來的因果。5、神足通:可以在定中行動,或者在空中行走,來去自在,任運自在,不受任何條件的限製。6、漏盡通:就是掃除一切煩惱,沒有一切妄想。諸漏已盡,不受後有。外道只有五神通,而無漏盡通。

   又具足叁明和八解脫。何謂叁明?就是1、宿命明。2、天眼明。3、漏盡明。也就是知道自身和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又知道自身和他身未來之生死相;又知道現在之苦相,斷盡一切煩惱之智慧。叁明在佛爲叁達,在羅漢爲叁明。智之知法顯了,爲叁明。八解脫已在前邊有所釋,不再贅言。 輾轉到最後那個人,已經是第五十個人,他聞到法華經只有一偈,而能隨喜功德,所得的福報比大施主的福報還要勝過百倍。這種福報簡直無法說盡,就是用譬喻來形容,也不能說明它的邊際。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于法會 初聞隨喜者

  像這樣輾轉地聽經,尚且能有無量的福報,何況在法會中最初那個隨喜聽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各位注意!凡是有講經說法的地方,隨喜參加,定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假使有人勸說一個人,引導他來道場聆聽妙法蓮華經,對他說:「妙法蓮華經是最深奧最微妙的經典,在百千萬劫中,難遭難遇的經典。」,不容易遇到有人講解法華經的機會。所以我勸你們要隨喜聽經,無論何人講何經,在可能之範圍內,要參加法會,受益匪淺。有飯可以不吃,經不可以不聽,有這種的思想,才是標准的佛教徒。切記!不可一邊聽經,一邊打妄想。或者睡覺,或者張望,那就違背來聽經的本意。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法師所講的經義,一概不知。爲什麼?未曆耳根嘛!這個人受他的教導,前往道場聆聽法華經,就是在很短的時間,而能專心聽講。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報,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分別來對你(彌勒菩薩)詳細的說一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爲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隨喜聆聽妙法蓮華經的人,他所得的福報,世世沒有口患、牙齒不疏、不黃、不黑,非常整齊潔白。聖人有四十齒,凡夫有叁十二齒,佛有四十齒。華嚴菩薩(唐澄觀國師)有四十齒。有何證明華嚴菩薩就是澄觀國師呢?華嚴宗第四祖澄觀法師,又名清涼國師,他是唐朝七帝之師。他的相好而莊嚴,不但有四十齒,而且目有重瞳,夜間放光,雙手過膝,一目十行,天生異禀。他圓寂之後,印度有位證得羅漢果的僧人,來震旦(中國)弘揚佛法,續佛慧命,路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地方,忽見有兩個童子,淩空而過,這位僧人用神通製住二童子前進,乃問他們前往那處?所爲何事?二童答:「我們到震旦請華嚴菩薩的齒,擬在印度文殊堂供養。」僧人又問:「何人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二童答:「澄觀國師。」言畢,二童淩空而去。

  這位羅漢來到長安(唐朝的國都),將此消息宣布,奏明皇帝,准許開澄觀國師的棺,果然發現門牙少了二顆。由此大家才知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乘願而來教化衆生。隨喜法華經的人,唇也不厚,也不薄,恰到好處。又不縮,又不缺,非常端正,沒有可惡之相。舌頭不幹燥、不黑色、不短小。鼻子又高又直,不斷不彎。額部既廣且平,所謂「天庭飽滿」。面如滿月,目绀青色,完全端嚴,這個人的五官莊嚴,人人歡喜見到他。他的口中沒有臭穢之味,常放優缽華的清香芬芳之味。因爲常讀誦妙法蓮華經,故口吐芝蘭之香味。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辇輿 及乘天宮殿

  假使有人想聽法華經,而到僧人所住之處,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聞此經,而生歡喜心;依教奉行,這個人死後,不是生到天上,就是生在人間。在人間可得到象馬車,或者得到七寶辇輿。在天上可得乘大宮殿,獲得這樣的福報。

  

  若于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假使能在講經說法處,勸人聽經,由此因緣所得福報,將來可以坐帝釋天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轉輪聖王的座位。何況自己專一其心來聽經,能解說法華經的義趣,依照法華經所說之法去修行,所得的福報是不可限量!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何謂法師?淺言之,精通佛法,爲人之師。法師有五種:1、受持法師:對于佛法,受之于心,持之于身,嚴格實踐。2、讀經法師:對著經本而念爲讀。每日以讀經爲修持。3、誦經法師:背著經本而念爲誦。每日以誦經爲修持。4、解說法師:爲衆生解釋經義,說明道理,令衆生依法修行。5、書寫法師:恭敬書寫經典,或供于塔廟,令衆生禮拜,多種善根。或印成經卷,流通于世,令衆生讀誦,照經義去行。親手書寫經典,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有首偈頌謂“書寫及供養,施他令彼讀,受持正開演,講說與思惟。”有這樣的功德,才能爲人之模範,受人之恭敬,而稱法師。 具足這十種德行,就是大法師。是那十種呢?就是1、善知法義。2、能廣宣說。3、處衆無畏。4、無礙辯才。5、巧方便說。6、法隨德行。7、威儀具足。8、勇猛精進。9、身心無倦。10、成就忍力。 何謂功德?惡盡言功,善滿曰德。也就是修功德有所得。又可以說,功是指行爲的善而言;德是指心理的善而言。總而言之,福利之功能,得爲善行,爲之功德。這一品是說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的功德,能令六根清淨,有六根互用之功能。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釋迦牟尼佛說完隨喜功德之後,在這個時候,乃告訴常精進菩薩大菩薩說:“假使受五戒的男人,受五戒的女人。或者受比丘戒的男人,受比丘尼戒的女人。或者受菩薩戒的男人,受菩薩戒的女人。他們能受持妙法蓮華經,或者是讀、或者是誦、或者是解說、或者是書寫。這個人,可以得八百眼功德,可以得一千二百耳功德,可以得八百鼻功德,可以得一千二百舌功德,可以得八百身功德,可以得一千二百意功德。”

  我們人的六根,每一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在前邊有叁百功德,在後邊有叁百功德,在左邊有叁百功德,在右邊有叁百功德,合計有一千二百功德。有人問:既然每一根有一千二百功德,爲什麼眼隋只有八百功德呢?因爲眼睛所見不圓滿,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所以只有八百功德。耳朵可以聽到前後左右的聲音,沒有障礙,具足而圓滿,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鼻在一呼一吸之間,有停止的地方,所以只有八百功德。舌頭能嘗百味,功德具足圓滿,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身體有觸覺逆順二緣,逆是不歡喜觸塵,順是歡喜觸塵。在逆順之間,缺四百功德,所以只有八百功德。意識有思想、有分別,具足圓滿,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有六千功德來莊嚴六根,令六根皆得清淨。眼睛明,耳朵聰,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美妙,意通達,獲得殊勝的福報。這一品,以常精進菩薩作爲當機衆。若想有功德,必須常精進。身精進、心精進、晝精進、夜精進,時時勤精進。如果不精進,就沒有功德,所以修道人,要晝夜六時常精進。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于叁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這個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以父母所生清淨的眼,就能見到叁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和河海。(四果阿羅漢才能看到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爲一個佛國土。初地菩薩能見百個佛國土。)何謂叁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一個四大部洲,爲一世界。積集一千個世界爲一小千世界。積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因爲有叁個千的緣故,所以叫做叁千大千世界,並非叁千個大千世界。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