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24

  ..續本文上一頁惡五逆重罪,如浮囊缺失。(二)不破戒。謂中罪無犯。若犯中罪,如浮囊殘破。(叁)不穿戒。謂小罪無犯。若犯小罪,如浮囊穿穴,此爲律儀攝。(四)不雜戒。謂不起惡念,若起惡念,則身口雖淨,意雜煩惱故,此又名定共戒。(五)隨道戒。如初果者耕地,蟲離四寸等。(六)無著戒,又名道共戒。如阿羅漢于叁界六塵,永無貪著。(七)智所贊戒。謂善能出假涉俗利生,即能以權巧方便法來弘法利生,故爲有智者所贊歎。(八)自在戒。謂遊戲神通逆順示現,但不犯性戒(若生一邪念即犯戒,此無形)及遮戒(身口不得犯,此乃有形)。因爲有自在及神通故,能假以造罪及殺生示現以教化人,是以不犯性遮二戒。

  譬如楞嚴經內,護法摧碎魔王的頭。又如梁武帝在位時,有一位寶志禅師,每餐皆吃兩只白鴿,吃得連骨頭也不剩。一天,其廚子偷吃了其中一只白鴿之翅膀,以爲將之刹碎後,可以瞞騙過去。那知志公上人一看便說:“你偷吃了鴿子。”廚子雖然驚怕,卻矢口否認。這時志公上人也不跟他爭辯就將鴿肉吞下。奇異之事發生了!志公上人吞下碎鴿子肉後,居然又吐出了兩只活生生的白鴿。其中一只白鴿,正好是少了一邊翅膀。故志公上人爲一異人。苦人能吃下煮熟的鴿子而吐出活鴿子,或吞下牛肉而吐出活牛,才算不犯殺生戒。若沒有這種本領而隨便吃衆生肉,將來就要還報及墮地獄。此戒又名俗谛戒。(九)隨定戒。行住坐臥,一舉一動,一言二行,皆在定中,皆有威儀。(十)具足戒。謂戒波羅蜜畢竟圓滿,無法不備,又名爲中道第一義谛戒。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幹萬億種 栴檀寶舍 衆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又見佛弟子,專心致志的在修忍辱行門。忍辱能對治嗔恚心,故能忍受一切惡罵捶打,乃至面觀一切順或逆境,皆能處之泰然。但修行者切勿因爲要去研究他人忍辱之深淺,而將自己的修行放松了。譬如要去紐約,可以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很快就能到達目的地;但若兜著圈子走,就會耽誤很多時間。故應自修而非修人,否則,別人要經叁大阿僧祇劫成佛,而你自己卻要等到九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當你能于空中現十八變之神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而互不相礙,才能有資格去試驗他人之禅定功夫。

  “增上慢人”:指驕傲而目空一切的人。驕者不但必敗,也是最愚癡的行爲。何以故?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大覺者,他以孝順、平等及慈悲心來對待一切衆生,因爲他悉知悉見一切衆生皆可成佛,皆爲自己過去之父母。大覺大悟者尚且不驕不慢,更何況是凡夫呢?所以,唯有愚癡者才會起驕傲心而輕慢他人。

  又見不苟言笑,光明以自嚴而離掉舉的菩薩。“掉舉”即是叁心兩意,不知何去何從,心不自主,既追悔過去又冥想未來;又名掉悔蓋。“及癡眷屬”:是嗔蓋,即無明,不懂因果。發脾氣是最傷神,也會使人失去理智而犯下種種過錯。許多罪惡的發生乃至于殺人,都是一念“嗔”而起,故嗔是最可怕,它會使人做出愚癡的行爲及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等罪而種了下地獄、餓鬼及畜生之果報。“親近智者”:若能改惡從善而親近善知識,則能日漸在潛移默化下,將惡習除去,改邪歸正;此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語說:“善一夥,惡一群”,物以類聚。如現時在萬佛聖城,每日都有法會,這即是親近智者,因爲多聞佛法能使人的智慧增長。

  若一心除亂,能去貪蓋。不貪,自然不會犯五戒十善。貪,會令人觸事昏迷,舉心縛著而障礙道業。然而世人多貪欲,爲口奔馳,爲利忘軀,終日爲賺錢而絞盡腦汁。甚至爲了錢而不擇手段,六親不認,自贊毀他,損人利己。這些惡業,不但損人,亦傷害到自己的自性,把本有的智慧遮蓋住,以致廣造衆罪。所以,唯有斷除貪欲才能使自性光明顯現。

  “攝念山林”: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天堂、地獄或人間,不離于當念。故要成佛、菩薩、阿羅漢,皆由一念所生。人之一念雖能達萬八千裏,但全無光明,唯有佛陀的白毫相光既能通達萬八千裏,又能徹知徹見盡虛空之萬事萬物,圓融無礙。“攝念”,即是將散出的心收回來,而安住于一念——念佛,此謂“以毒攻毒”之法門。將萬緣放下,僅存一念。最好是達到無念,本有的大覺圓明佛性則自然現前。故攝念山林爲除睡蓋義。睡覺是修行者的障礙,因爲在睡夢中不容易持戒,自然而然會被夢境所轉,而魔王最愛在夢中擾亂修行者的定力,使其犯戒而起貪嗔癡之念頭,而遮蓋自性。是以此菩薩能舍去叁毒及五欲等無明煩惱而安心辦道,並持之以恒,永不退轉。

  又見菩薩以上好的飲食、衣服、臥具及湯藥或栴檀寶舍、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源浴池等千萬種布施來供養佛法僧。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诏 無數衆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或見菩薩在說寂滅法。寂滅之法,本不可言說,但以慈悲故,以種種方便法教化無數衆生。

  或見菩薩,以智慧觀察諸法之體性,乃無形無相,非長短方圓,亦非青、黃、紅、白、黑等色,猶如虛空,空無所有,但一切形相,卻又未離開虛空而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若將地面挖開一尺,就有一尺的虛空,若挖一丈,就有一丈的虛空。但在未挖前亦一樣有一尺的虛空,未曾有增減。是以雖有形相,形相不能包含虛空,而虛空卻能包含一切形相。故雲:“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諸法本無真假之分,這種名相上的分別,只不過是衆生之分別心在作怪。故自性本空,亦即諸法實相。可是這樣一說就把有些人嚇壞了!什麼都沒有,那麼“我”不是完了嗎?哦!那可不用怕,什麼都沒有才是真有。若能無挂礙、無執著,則所有山河大地乃至森羅萬象,無一不在你自性內包含著。但若尚存一絲一毫之執著挂礙,則不能承受此殊勝微妙法,否則你將會是一個法財偉士,盡虛空遍法界皆包含于自性內。故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乃本有之家珍,何須外求乎?因此現在我說法是無一法可說,而你也無一法可聽,這才是真正的般若妙慧!

  又見佛子,法王之子,其心于諸緣而無所染著。故其智慧及自性光明顯現。若對任何事物放不下、舍不掉,不要說成佛了,連起碼的妙慧都沒有。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尤其是出家弟子,應該“心無所著”,即是“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舍命爲佛事,造命爲本事,正命爲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以此般若妙慧弘法利生,延續佛法明燈,不許有末法之存在,只准正法長存。否則出家只爲討一張長期飯票而不修行、不做僧事,或心身染著名聞利養,楞嚴經雲:“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爲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衆生,墮無間獄。”出家人若不精進修禅習定,持咒誦經,嚴守戒律,而倚佛吃飯,賴佛穿衣,將必墮叁途。古德雲:“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諸修行人要戒之慎之!梵網經亦雲:“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複常掃其腳迹。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衆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這段戒文足爲我們借鏡。

  我一向的宗旨是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是故初到香港的那一年,在郭寬蒲介紹下,在芙蓉山觀音洞裏住。裏面除了四壁外,空無所有,且極爲潮濕。我就在一塊平滑之石上打坐。叁天後,雙腳開始麻木,非常難受。將生起退心,但一轉念,甯可修行死,莫爲偷安活,況且是他人介紹之美意,怎能半途而廢?于是再住了半個月,雙腳已恢複自如。每日皆下山到竹林禅寺乞食。由于洞內太潮濕,有礙修行。一年後,我在洞外搭個小茅棚。不料引起隔鄰某法師的妒忌。他盡歪曲事實,指我有能力搭棚亦應有能力自供糧食。是故,在他慫恿下,竹林禅寺住持也從此不再給予我任何齋飯。哦!沒飯吃更好!我索性端坐用功,一連數日,未覺饑餓。時有一勞寬勝女居士,因其腳被惡犬咬傷,久不能愈,醫藥罔效,巫禱不靈。在彷徨之際,一連數日,夜夢韋陀菩薩告訴她,若要病愈,得先供養一位住于觀音洞之安慈法師,並爲她示現此人之相貌。寬勝驚喜之余,備糧供養,前往觀音洞。孰知我隔鄰之法師一見齋主來臨,便往前迎接,並自稱爲住持,硬要施主之物。勞居士說他非夢中所見之人,堅持不給。因此,兩人起了爭執。吵聲將我引出洞外,勞居士一見我出來,馬上認出這位才是安慈法師,而將供養品全部交給我。我即時將它分一半給該法師,但他毫無滿足之意,且氣猶未消,憤憤然的對勞居士說:“下一次你來時,必定將供養品給我!”寬勝的腳則霍然而愈,消息一傳開,許多齋主源源而來,每一次我都將供品分一半給該法師,但這未能減低他對我的仇視及種種破壞誹謗。

   不久我搬到一向鬧水荒之筲箕灣西灣河馬山村之山脊一荒地。于此西樂圓精舍落成後,竟有水源自來,且聚成水塘,毫無旱象。而我曾住過的觀音洞附近,聽說水源突斷而成旱象。故許多人歎爲奇迹,並認爲是…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