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42

  ..續本文上一頁利弗”:舍利弗!你們這些聲聞人等。“聲聞及菩薩”:現在都應該回小向大,不要再以得少爲足了,都應該由聲聞乘而轉移到菩薩乘。“當知是妙法”:你們應該知道這妙法蓮華經的妙法。“諸佛之秘要”: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最秘密的無上妙法,切記不要再生一種疑惑心。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衆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爲如是等 廣贊一乘道

  妙法蓮華經是諸佛之秘要,故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很久都不說這部法華經。爲什麼呢?因爲它太重要了,一旦說出來而衆生不相信,就會墮入叁惡道,故佛甯可不說。“以五濁惡世”: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這五種濁惡的世界。“但樂著諸欲”:在五濁惡世中的衆生,其性好樂于諸欲。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等。“如是等衆生,終不求佛道”:他們著在諸欲上,就貪于一時的非究竟之快樂。人人均被財、色、名、食、睡所困而輾轉,不能自拔。佛早就知道有這一類迷昧的衆生,故說“如是等衆生”:像這類的衆生。“終不求佛道”:他們不想求佛道,令自己開真實智慧,而把迷昧打破。

  “當來世惡人”:當未來世的濁惡之人。“聞佛說一乘”:他們聽見佛所說的一乘法。“迷惑不信受”:心中迷惑,不能信受。“破法墮惡道”:他們不但不信受,且還破壞,說是:“他們講的佛法,根本就沒有道理!”因此破法因緣,而墮入叁惡道。“有慚愧清淨”:但有的人卻生出慚愧心,改過遷善的心,要求清淨。“志求佛道者”:立志一定要成佛。“當爲如是等”:佛說,我應當爲這一類之衆生。“廣贊一乘道”:廣贊妙法蓮華經的一乘無上道法。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天龍八部等,你們都應該知道。“諸佛法如是”: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所謂:“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十方諸佛的法都是一樣的。顯然,法只有一個,爲觀機施教而“以萬億方便”:用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來教化衆生。“隨宜而說法”:隨順衆生的機緣而說法。所謂因人施教,應病予藥。“其不習學者”:佛說出了這種法,若是衆生仍不去如法修習的話。“不能曉了此”:還是不會明白其中之理的。“汝等既已知”:舍利弗!你們這些大阿羅漢、大菩薩、大比丘等,現在都已知道這真實的妙法了。“諸佛世之師”:十方諸佛和我釋迦牟尼均爲世界之導師。“隨宜方便事”:皆是隨宜說法,用方便力來教化衆生。“無複諸疑惑”:你們不要再生疑惑心了。“心生大歡喜”:你們現在聽到妙法蓮華經,應該生大歡喜心,生難遭難遇之想。“自知當作佛”:各位現在也應該知道自己將來必定會成佛的。所以在法華會上的一切衆生都必定成佛,因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們授記過了,都聽聞最上佛乘道法了。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淺釋第叁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顔。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這一品是第叁品,叫“譬喻品”,譬喻即詩經上說的“比”體。詩經上有“賦”、“比”、“興”體;譬喻即“比”體。因道理深奧,入難以明白,故舉出一個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爾時一切大衆皆蒙佛授記,舍利弗身口意叁業清淨,而生大歡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嚴,而對佛說:“我在世尊面前,身口心意皆歡喜。以前我在方等會上及般若會上,也未曾聽過如此妙法。現在我聽佛說如此妙法,看見這一切大菩薩,蒙佛授記作佛,而有所感觸,心懷悲傷,感慨于未行如來授記,失卻佛慈悲無量之智慧知見。世尊!我以往獨處于山林樹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靜,故一坐就是數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經行于山林樹下之間。每每自忖:我等聲間菩薩都得法性,爲何如來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來對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們就常打這樣的妄想。可是,回光返照後而知,此是我等之過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淺,難發度生願心,所以縱佛說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們自己的根基陋劣之過。”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我等聲聞人,聽佛說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因緣,必以大乘法修行,才可得度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位。正覺與凡夫不同,凡夫所行所作都糊塗而不自覺。正覺,猶未到覺他的程度。覺他與二乘不同,二乘人得正覺而未得正等。“正等”是大乘菩薩—等覺菩薩。妙覺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未得妙覺位。若把一分生相無明破盡,則能得妙覺。等覺是有上士,佛是無上士。

  “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之果位,必以大乘菩薩法,才可得度脫。我等聲聞人不明佛以方便法教化衆生,常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我們初聞佛說四谛法及十二因緣而信受,用功修行得證果。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從日至夜,每自克責。何謂日夜呢?“夜”即未開悟以前,猶如在夜間;開悟以後就如陽光普照而在“日”中。若以小乘與大乘菩薩相比,則小乘如“夜”,大乘菩薩如“日”,故曰“終日竟夜”。“每自克責”:克是自己對治自己,即儒教所說克己的功夫。顔淵問孔子何以得“仁”,子曰:“克己複禮爲仁。”孔子說克製自己恢複天理是爲仁。顔淵又問如何克己複禮呢?孔子答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謂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觀之。不但不看亦不聽,如有人說是非,則不聽。不合乎道理的話則不說,不合乎道理的事則不做。視、聽、言、動皆合乎禮,則爲克己複禮。舍利弗,常克製自己而不放逸。如“好食”,不任意亂吃東西,“好惰”,則克製自己少睡覺多辦事等。欲學佛法,必須發勇猛心,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製功夫。香港有一位法師——壽冶法師(現在紐約光明寺任住持),他以往在五臺山上閉關,以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每字大約有二立方寸大。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八十多卷,共有幾十萬字,他能用血寫這部經,可見他有克己的功夫。他(未出家前是鐵匠)認得字不多,自出家後發心學習,現在寫得一手好字,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修苦行大德。

  舍利弗尊者繼續說,而今學習佛法,聽法華經的妙法,斷一切疑惑,身意皆泰然。“泰然”即清淨自得,“快得安隱”,即快樂而安隱。今日才知我真正是佛子,是從佛口所生,從佛法化生,得到佛法性。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衆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當爾之時,舍利弗尊者欲把上文意思再說清楚,而說偈曰:

  我聽這妙法音,得從未有之妙法,心生大歡喜,懷疑網悉已除掉。以前生生世世蒙佛教化,栽培大乘種子,今生已成熟。佛清淨深遠微妙之音,是世上希有,能使衆生除去煩惱。我已得證四果阿羅漢,得漏盡通,我本是小乘根性,未能真正明白菩薩的道理,現在我聽聞妙法蓮華經,把我所有苦惱除掉了。

  我處于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于未來 演說無上道

  我處身于山谷,或樹林中,或坐或行,常思及此事,而歎息爲何自欺自棄呢?我等是佛子,同得無漏法(得漏盡通,無染汙念),但卻不能于將來,演說無漏妙法。

  金色叁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衆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衆生

  自惟失此利 我爲自欺诳 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爲失爲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贊諸菩薩

  以是于日夜 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衆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爲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于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于滅度

  佛身是金色,有叁十二種大人之相,十力即佛十種智慧之力。

  叁十二相是:(一)足下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輻輪。(叁)足跟梵王頂。(四)手指纖長。(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網缦。(七)手足柔軟。(八)節踝肥滿。(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踹。(十一)其身圓滿。(十二)垂手過膝。(十叁)頂有肉髻。(十四)無見頂。(十五)馬陰藏。(十六)皮膚細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磨金色。(十九)七處平滿。(二十)梵聲。(二一)肩骨充滿。(二二)上身如師子。(二叁)臂肘肥纖。(二四)齒白齋密。(二五)四十齒。(二六)牙白相。(二七)師子頰。(二八)入口中上味。(二九)廣長舌。(叁十)丈光相。(叁一)目睫绀青。(叁二)眉間白毫相。

  十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