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47

  ..續本文上一頁因昔日所習之法不同,故經中言“各”。雖各習之法不同,現在佛皆與之摩诃衍(大乘)之法,攝受一切法,一切衆生皆能入,故言“大車”。

  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其車高廣”:喻佛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知見深遠而無邊際,無法衡量。法界叁谛(空谛、假谛、中谛)包括一切法。故曰如來知見具足一切佛法。

  “衆寶莊校”:言以六度萬行莊嚴法身,我們要躬行實踐這六度萬行,才可莊嚴法身。

  這譬喻品是法華經中最精要之一部份,實在難以明白。但若要深入法華經之義理,必先詳盡研究這一品,能了解其妙旨,則能契合此經,其它部份亦不難明白了。

  “周匝欄楯”:譬喻陀羅尼,譯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身口意叁業清淨,持戒定慧叁學圓明。陀羅尼能持萬善,遮蓋衆惡,使之消滅于無形中。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四面懸鈴”:譬喻四無礙辯,即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1、辭無礙辯:言辭動聽,使衆生從言辭方面生信心。如古人陶潛(陶淵明)本欲隱居,由于寫了歸去來辭,流傳到現在亦爲後世人所頌。2、法無礙辯:以一法發揮成萬法,以萬法而歸一法。所謂“一本散爲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無定法。3、義無礙辯:宣揚世出世法之義理,圓融無礙,事理無阻。4、樂說無礙辯:說法者樂于說法,說法時口若懸河,能演暢無窮無盡之道理。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即以綢緞所造之幰蓋,蓋在車上。譬喻佛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是予衆生樂,“悲”是拔衆生苦,“舍”是舍與一切貧窮之衆生,“喜”是歡喜教化一切衆生。佛最大之德行,乃是慈悲無量,喜舍無量,在一切德行中,以慈悲爲最高,故能普覆一切衆生。故經載:若慈悲能具足四無所畏,名爲如來慈。佛修四無量心,成就清淨梵行,故曰“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四無量心,要以萬行莊嚴之。即謂大乘法以具足六度萬行。一切法門,莊嚴大乘法。

  “寶繩交絡”:譬喻四宏誓願。此四宏誓願要身體力行,回光返照,反躬自省。第一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我有度衆生否?度衆生即行菩薩道,但度衆生亦不可執于度生之相。所謂離一切相,掃一切法。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否已斷煩惱?煩惱即菩提,冰即水,水即冰;把煩惱化爲智慧水,即爲菩提。何以說衆生即佛,佛即衆生呢?你把衆生度盡即爲佛,若未度盡衆生,你仍然是衆生。覺悟即佛,迷昧即衆生。所以不要向外馳求,以求度衆生。你若把自性衆生度了,即度衆生;故六祖壇經雲:“自性衆生誓願度。”一切衆生如一,無人我之分,要先度自性衆生。覺者佛也,迷者衆生也。覺與迷無異,不迷即覺,不覺即迷,如冰與水無差別。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第叁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之法門,我是否已學呢?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不可猶豫不決,應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則,達不到佛的果位。

  “垂諸華纓”:車上有華纓垂下,譬喻四種攝受衆生之法——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1、布施: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若要衆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導之。衆生愛財,則施之與財,令其生歡喜心,繼而教之以佛法,彼必樂于接受。布施本應以法施爲先,財施爲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財,繼之以法施,再施以無畏施,令衆生得聞佛法,離一切恐懼,遂能稱心如意。2、愛語:用溫柔善巧的言詞化導,猶如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待衆生以慈愛。3、利行:專做善事以利益衆生。4、同事:表示與衆生旨趣相同,與之作伴,即可導其信佛,使之反迷歸覺。故菩薩行菩薩道,以四攝神通度衆生,對其潛移默化,縱是有過錯之衆生,亦漸遷惡向善。菩薩對頑劣不知悔改的衆生,仍常希望彼終能改惡向善。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菩薩對我們如此慈悲愛護,我們應趕快忏悔,何以得菩薩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車內鋪著重重疊疊的墊褥,軟綿綿的。譬喻熏修一切禅,依觀照般若來熏修,日久則有所成就。“重”表示重複、柔軟,喻在坐禅時得輕安之感。這感覺是接連不斷,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臥不知臥,到無人無我之境。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達到,其中滋味亦要你們親身體會,才可得知,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車上的紅色枕頭,以紅色的光譬喻無分別法。枕分內、外枕,外枕是車行時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即靜,靜即動,動靜一如。車行即動,車停即靜,動靜同是此車。我們修道亦複如是,動靜都在我們本身。車內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叁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駕以白牛”:譬喻無漏般若智慧。我們所有一切習氣毛病都是“漏”,一切欲念都是“漏”。爲何我們沒有成佛,沒有開悟,習氣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爲有“漏”,若無漏就得解脫了。得無漏智慧修四谛,四谛就成就。保持無漏智慧,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成就,而致開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語雲:“天天防火,月月防賊。”我們要天天防無明火起,月月防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打劫。這六賊常把你支配得顛顛倒倒,將你自性的法寶都偷去。人若能保持無漏,定會成佛。無漏即駕上白牛車。我講心經時,有偈雲:“白牛大車磷磷轉,黃臉小兒跳跳鑽。”黃臉小兒跳跳鑽,譬喻人們的意念是反複不定,像小孩子在蹦蹦跳跳一樣。幸而人皆本有大白牛車——無漏,以把持這念生念滅的意。“駕以白牛”:“白”是色的本體,清淨無染,此謂法之本體清淨無染,與無漏之智相應。大白牛車表示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圓滿成就,得以開悟。又表示四正勤(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膚色充潔”:譬喻二世善圓滿,二世惡消滅。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你們若能無淫欲心,本著無漏的智慧,你欲修道,就能滿修道的善欲。你想精進,就可以發奮開拓西方佛教之先河。念如意足,即能遂心滿願。思惟如意足,是有所思惟就能達到理想。故欲得無漏智慧,必先去一切染汙,以清潔爲本。

  “形體姝好”:即大白牛車形體美好,譬喻發大乘心,如形體姝好,只此一心就包括一切法。

  “有大筋力”:即大白牛有強健之筋力,“筋”譬喻五根(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何以爲“根”?根以生長爲義,所謂“根生蒂固,本固枝榮”。根本堅固,枝葉才會茂盛。我曾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故學佛法先要有信心,繼而向前求進步,念茲在茲,永不忘卻。有了“念”根,不被人所動搖,更要有“定”根堅持立場,才足以度人而不爲人所轉。有“定”根則能生“慧”根。“力”喻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五根生五力,有五力則可證得無漏智慧,成就一切菩提種子。

  “行步平正”:即此牛有大筋力,故行步穩當,毫不蹉跎。譬喻定慧均平,必須定慧並進。若單有定而缺慧,則成愚癡的修行人。單有慧而無定,就成太活躍的修行人。故必要“定”“慧”兼備,互助互勉才算標准。又譬喻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亦即七菩提分,是七種覺道法門。佛爲二乘所說之叁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大乘佛法中亦包括此叁十七道品。七菩提分:1、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知,以無漏智慧擇法眼,去選擇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僞法、實法虛法,能從正而舍邪。2、精進覺分:依真正法門往前精進修行。3、喜覺分:“喜”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歡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墮于顛倒诳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爲顛倒,應以禅定、佛法爲喜,所謂“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得聞佛法,知其高深奧妙,故生歡喜心。4、除覺分:明辨是非,取正除邪。5、舍覺分:舍離一切不當者,如坐禅不可執著好處,不可貪戀境界,應該舍離。6、定覺分:無所執著,有智慧就生定。你們若是昏沈,則應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以對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則以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以對治之。7、念覺分:心有昏沈或焦躁皆是“念”。發菩提心之人,必須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穩,故謂“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現。

  “其疾如風”:此車被大白牛拉著,風馳電掣的向前走表示前進不退之義。“風”有清風,有飓風,此“風”可以是清風,亦可以是飓風。何以故?你被此風所吹而覺清涼舒暢,則可謂清風。但亦可算是飓風,因爲此風能吹毀一切天魔外道,去一切邪見。“其疾如風”譬喻八正道,修道人應依八正道修行;1、正見:必須具足正知正見,以無漏智慧破除一切邪知邪見。非禮勿視是爲正見。2、正思惟:非禮勿聽是也,由所聽聞而起思惟。3、正語:非禮勿言即正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切勿背後評論他人過失,應盡量包涵。大家有緣才會聚在一起修道,故應隱惡揚善,免起過咎,而使他人生退心。4、正業:非禮勿動即正業。勿經營邪業如賭館、鴉片館,販賣牲畜、妓院等。何謂正業?參禅打坐,學習佛法就是正業。5、正命:一切所行都是光明磊落,是爲正命。有五邪命(一標異現奇、二說己功德、叁占相吉凶、四高聲現威、五說人供養)。6、正精進:有修邪精進者晝夜六時修習旁門左道,亦有行無益苦行,皆是邪精進。正精進是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法門、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