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谛法、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等都是正精進。依佛之訓誨而行,能依教奉行,是爲正精進。正精進分身精進和心精進;心精進是勤念叁寶,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如拜經、念佛、禮忏、念佛名號等,都是屬身精進。7、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邪念就是念見、念愛、念私、念偏見,對情愛念念不忘,每一念都自私自利,就是邪念。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都是念佛。念大悲咒、楞嚴咒都是念法;念金剛經、法華經等也是念法。有幾位女居士白天工作,晚間則到這裏來念經,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賢聖僧。你們要念僧以供養僧,念法以供養法,念佛以供養佛。你若想修福報,就要供養叁寶,所謂:“凡僧雖不能種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凡僧是未證果的僧人,這凡僧雖然不能給你種福,若你誠心地向凡僧求福,十方的賢聖僧必降福與你。在中國天旱時,一般人就會到龍王廟去求雨。廟中有泥造的龍,故說“祈雨必假泥龍”。天上的龍神是掌管降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見。
從前,我居于東北時,有一個徒弟,名果舜,他建了一個茅蓬,在一所龍王廟旁,懇請我爲此茅蓬開光。于開光之日,有十條龍來求皈依叁寶,當時有四個弟子在場,其中兩個有天眼通,另兩個打坐入定就可觀察事情。我令此等龍先往谒玉帝,爲我轉達求雨之訊,若翌日得天降雨,我則遂彼等求皈依之願。翌日,在我們所居處四十裏內,天果降甘霖。我乃履行諾言爲彼龍授皈依。這事雖是難以置信,但卻是事實。
又于我居香港時,一年天旱,佛教界各道場都求雨,毫無效果。後我令一弟子于叁天內念“南無阿彌陀佛”,限她叁天內必要求到雨。她至誠念佛,果然于兩天後即得雨。我心知已皈依門下之十龍,必遵師命降雨。此等事例,屢應不爽,確是妙不可言。親曆其境者,則深信不疑。
8、正定:邪定是執著境界,而正定是修四禅(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八定(四禅天再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修此法必先去我相,無所執著是爲正定。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即有衆多仆從侍奉衛護。“仆從”譬喻方便法門,修行人以方便法達到彼岸。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隨方便智修道。維摩經雲:“皆我侍者。”果地菩薩都有神通,皆能遂心如意,好像有很多仆從爲其操作。故曰:“又多仆從,而侍衛之”,大乘法需要很多方便法助其成就。
念念觀心,現前一念心,乃無先無後,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此心具足空、假、中叁谛,故以“其車高廣”之“高”以喻之。現前一念心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故謂之“廣”。以“衆寶莊校”譬喻一切衆生之性德超逾恒河沙數;“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心外無法,法即是心。心是包括世法、出世法,是爲“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因心能普遍受應一切,演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謂“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喻心乃一切諸法中上妙者,無法不包,無法不容。“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識心王,其余爲心佐,心王作觀想,此觀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應。心佐與善心心佐,互相連系,息息相關,故曰:“寶繩交絡”。善心的心佐能生無量智慧,亦能成就無量福德,故爲“垂諸華纓”。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諸法,重重無盡,故謂“重敷婉筵”。心性能動亦能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靜一如,是爲“安置丹枕”。“駕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觀察智顯現出來。“膚色充潔”:即誠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議,心性無量功德,若不摻雜無明煩惱,是爲“色潔”。心圓融無礙,故日“形體姝好”。觀心圓融無礙之智慧,能生長一切善根,圓觀又能摧伏叁界以內的見愛,又能摧伏叁界以外的顛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圓觀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圓融,故雲:“行步平正”。圓觀能使其達彼岸,故“其疾如風”。圓觀能支配一切心佐,故爲“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即佛所說種種諸藏,包括一切法,總而言之,即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單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須切實修行,才能直達涅槃彼岸。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忍辱是逆來順受,無我相、我執、我見,常觀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蒙眬又是誰?”去我相,就可逆來順受。學佛法是必須躬行實踐,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動,才真正領悟到妙法蓮華經之妙處。不要執著「我”相,這個“我”終會死,何必爲這個“我”爭名奪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業的果報。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罵;你今生給他人添麻煩,則來生他人也會給你添麻煩,所以因果絲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應作“無我”觀想,如果你難以放下這個“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當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框上;有人罵你,你可自我解嘲,當他在唱歌,或說某種外國語言而你聽不懂。你能用這種種的反面方法以對治,煩惱自能消除。人有業障才有煩惱,既有業障就應消除業障,修忍辱行。如彌勒菩薩偈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羅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無明火起,能把日積月累的功德燒盡。因此,人學習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羅蜜,不爲外境而生煩惱。
精進是晝夜六時勤精進。禅定是靜慮。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是爲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羅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謂“種種諸藏”。“悉皆充滿”:譬喻權、實二智。權智充滿爲“溢”,實智充滿爲“充”。權實二智都圓滿,故謂“悉皆充滿”。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而作是念,我這法財乃至高無上,不應以小乘法教導一切衆生。“與諸子等”:諸子即聲聞、緣覺、菩薩。“今此幼童”:譬喻以上叁乘諸子初發心,皆是無智無識,猶如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他們皆是吾子,我對他們一律平等看待,並無輕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譬喻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稱叁十七道品,以莊嚴這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我應當平等以待之,皆與之大車,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一國”譬喻常寂光淨土,“不匮”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況諸子”:我的法寶布施給全國人民猶不缺乏,何況是我的兒子呢?
我們要認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煩惱,若無煩惱,即已得佛法的好處,否則更要切實修行,到有八風吹不動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處。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長者賜與諸子大車之時,言長者就是有財富無量。若諸子非其兒子,則不會與之大車。若是其子,而長者無財亦無以與之。是長者既有種種諸藏,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賜與大車。本來諸子只求得羊車或鹿車,已心滿意足,長者因財富無量,乃賜與大車給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衆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諸子從未見過如此上乘法,並非他們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現借著他們本來修習小乘的法門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變易生死,此乃超乎他們本有的希望。“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長者平等與諸子珍寶大車,是否適當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爲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爲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長者並沒有打妄語,他確能使諸子免于被火燒之難,得保全性命,非爲妄語也。何以故?人身命誠可貴,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況長者廣設方便,把一切衆生從叁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一小車不與我們,亦不算虛妄。何以故?因這位長者在未救出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權巧之法,令諸子從火宅中逃出。以這因緣故不算打妄語。何況是長者,自知有財富無量,使諸子得好處,如得大車。”前文謂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衆生,故非妄語。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爲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余。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叁界朽故火宅。
佛告…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