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衆生如長者救諸子一樣,如來是一切世間衆生之父。衆生被一切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所遮蓋,如今把這一切煩惱一掃而盡,成就一切佛知見。正如舍利弗尊者乃從佛智慧門開佛知見,得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從神通門開佛知見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佛具足權巧方便法門,智慧波羅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衆生樂,大悲是找衆生苦,永無懈倦。佛以教化一切衆生爲本懷,這也如阿難尊者發願:“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佛憐愍衆生在世界上顛倒度日,終日東奔西跑,認假作真,不知出離叁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衆生,而生于叁界苦宅中,爲救拔衆生,令之醒悟,願求出離。
爲度衆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叁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生于火宅爲救度衆生,衆生無恐無怖,受衆苦交煎而不知。生時如生龜脫殼,老時各器官機能衰退,病臥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動不能,死時如活牛剝皮。充滿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以及貪、嗔、癡叁毒之火。佛教化衆生,令得無上正等正覺,得佛果位。佛時刻等待衆生成佛,我們應早離此叁界,免令佛久等。
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迫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叁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佛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交煎,皆因貪求五欲故,五欲爲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人常被五欲所轉,而顛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則能放下貪著,作種種功德。人若明白財、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來時,一切也得放下,就不會再貪著五欲。楞嚴經上載: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戀則貪著,看破則放下。人由于貪求故,求不得而生種種苦惱。在世上貪求而造罪,至死後墮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間,則受貧窮困苦。境況貧困時,欲造功德亦無法布施。又有愛別離苦,與心愛的人分離,難舍難離。怨憎會苦,乃與所厭惡的人,卻狹路相逢,如是種種諸苦。沈沒其中,歡喜遊戲叁界中,不知苦集之煩惱,故不驚不怖,不生厭倦,不求解脫。于叁界中東西馳走,所遭所遇雖然盡是苦惱事,卻不以爲患。佛謂舍利弗,佛見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長者,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救拔彼等離苦難,更與以無量無邊佛智慧之樂,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遊戲作樂。
人貧窮當然困苦,但富貴亦有樂苦,樂極生悲,所以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釋迦牟尼佛貴爲太子,亦能學道。在佛住世時有一公案:佛前燃點的油燈,本是晚間才燃點,日間熄掉。一日,有一窮人供養油作佛前燈用,廟上的香燈師按照平常的習慣,于日間欲把油燈熄滅,可是,該窮人所供養的油燈,總不熄滅。此人往告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風,也吹不滅那盞油燈,複從須彌山後使出毗藍風,亦吹不滅此燈。衆人不明其故,往請問佛,佛謂:“此窮人以他一生之積蓄,購油以供養,誠志可嘉,故此燈長明不滅。”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這比起富人布施,更爲難能可貴。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爲諸衆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衆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爲叁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釋迦如來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舍棄方便法門,爲衆生贊歎一切佛的知見、十力及四無所畏,衆生不能以這因緣而得度脫。何以故?因爲一切衆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憂愁苦惱,猶如幼子般無知,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燒,何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
人若從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從未聽過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懼心。人都有掩耳盜鈴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錯,總不願面對現實,改過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錯,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後仍明知故犯,則罪加叁等。有過者,宜改之;無過者,則勉之。愈勇猛精進,精益求精。人有過而屢犯不改,罪業彌增而致墮落。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應知痛改前非。孔子曰:“過則勿憚改。”言有過應勇于改過,不怕改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聲聞乘中智高而爲上者,但在菩薩乘中上智者則爲文殊師利菩薩。佛謂舍利弗,如前文所載之長者,雖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實智不用,而用方便權巧之法——說叁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救度諸子,即叁十子(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衆生),免于在火宅中,被叁毒(貪、嗔、癡)之火所燒。長者以鹿車、羊車、牛車置于門外,誘幼子往門外,然後各贈與大白牛車。大車有六度萬行嚴飾之,即惟一佛乘。佛觀機逗教,見幼子根機所限,故先與之鹿車、羊車、牛車,即小乘法。佛先說小乘法,及至法華會上才開權顯實,示衆生以大乘法——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十智力及四無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于叁界火宅拔濟衆生。爲說叁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衆生被貪、嗔、癡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蓋著。貪者貪得無厭,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發雷霆,無明火起,現修羅相。癡心蒙蔽衆生之良知良能,令他們昏昧因果,做顛倒事。人常被這貪、嗔、癡之火所燒。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使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九法界之衆生,聞佛所脫之法,皆發菩提心。佛于叁界救拔一切衆生。
佛不怕被火燒死,而發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衆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佛把我們從苦中拯救出來,我人實應發大菩提心,生忏悔心不可再常發脾氣,須知佛在等待我們!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說“不怕死呢?”佛確已了生死,但衆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覺有切膚之痛,如同身受。我們要猛然醒覺,痛改前非,精進修行,以免牽累佛久等矣!佛爲救拔衆生,分別爲彼等說叁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車、羊車、大白牛車,讓我們隨意選擇。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叁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爲所燒。汝速出叁界。當得叁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叁十子與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衆生。佛告一切衆生,切勿誤認此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爲樂居,此叁界實乃四谛法(苦、集、滅、道)中之苦谛。衆生顛倒是非,以苦爲樂,迷不知返。“勿貪粗弊”言勿貪戀粗弊,被煩惱所蔽,擾亂心志。“色聲香味觸”即五塵亦稱五欲:有形相者爲色塵,色、聲、香、味、觸塵則無形相可見,衆生被五塵所迷,但修行人要對境無心。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沈淪”。處身于境界中而能覺悟,就能超出叁界,但被境界所迷就會墮落。常言道:“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面對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要能自我把持,堅定宗旨。切勿被色聲香味觸五塵動搖心志。“若貪著生愛”: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愛”,因愛生欲,欲愛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頭。“則爲所燒”:則爲愛火所燒,此乃“集”谛,有情愛則生煩惱。何以有情愛呢?因太重視這身體故,欲令身體得享受。試想釋迦牟尼佛爲何到雪山上修行?爲何在菩提樹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愛斷煩惱,而得證果成佛。最初轉四谛*輪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煩惱是由于內有煩惱,才會招致外來之煩惱。
“汝速出叁界,當得叁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佛謂汝等即出叁界,勿再在此中流連忘返,把家鄉也忘卻,當即修行出離叁界。聲聞乘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緣覺,“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天地萬物榮凋,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生有佛之世爲緣覺,生無佛之世爲獨覺。辟支佛多居于深山幽谷,不與外界接觸,修行證果,成辟支佛。佛乘,“佛”是梵語,中譯爲“覺”。“覺”分爲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與凡夫有別,凡夫是不知不覺者,而佛能自覺,並且能覺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覺覺他之行皆圓滿,故謂“叁覺圓,萬德備”,名爲“佛”。“佛乘”是異乎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者。法華經載“唯一佛乘,更無余乘”。聲聞、緣覺、菩薩皆權便之法,唯有“佛”法是實法,開權顯實。
第二次轉四谛*輪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叁次轉四谛*輪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對憍陳如叁轉四谛*輪,法華經此文亦是示以苦集滅道之道理。
我今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
佛保證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絕非虛妄,汝等一切衆生當勤修精進。若不勤修精進,猶如說食數寶,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 錢,于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楞嚴經上…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