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說:譬如說食,終不能飽。必須勤修精進。精進分身精進,心精進。拜經、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進。否則,心猿意馬,妄想紛纭,故要身精進。心精進是常念茲在茲。佛法是要身體力行,“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不是道。”單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處,要精進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佛說方便法,誘騙衆生出火宅,謂有鹿車、羊車、牛車于門外,待彼等出離火宅後,與之大乘。“誘進”衆生,猶如佛空拳度子,見小孩將掉進井中,一時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聞語即回頭,朝佛處爬。小兒得免墜井,而佛手中實無糖。衆生欲離叁界,則應受佛“誘”而離火宅矣!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此叁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叁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禅定解脫叁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佛複作是言,汝等衆生當知此叁乘法,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叁乘法皆爲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所稱歎,此叁法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接引衆生的法門,故贊歎之。“自在無系,無所依求”:得自然智則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衆生的心意,則得自在。“無系”即得解脫,無挂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無所依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已了生死。我們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無所依。何謂無所求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即無所求。若能無所依無所求,就能證果,了生脫死。
“乘是叁乘”:乘于叁乘車上,以無漏之五根:信、進、念、定、慧,勤加精進,五根能增進善根,而生五力(信、進、念、定、慧)。“覺”是七覺支:1、擇法覺支,擇善而從之。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舍覺支。6、定覺支。7、念覺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聖道:1、正語。2、正見。3、正思惟。4、正業。5、正命。6、正念。7、正精進。8、正定。“禅”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初禅有叁天,二禅有叁天,叁禅有叁天,四禅有叁天。這是凡夫禅定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禅定的境界,五不還天是聖人禅定的境界。四禅天人修禅定,而人在人間參禅打坐亦可達到這境界。修禅定的人打坐入定達初禅天的境界,叫離生喜樂地,得禅悅爲食之樂,但覺身心舒暢,快樂而不知時日已過,好像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這境界。誠心用功修行,參禅打坐就可得這境界,這初禅的境界,非獨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證入,僅是修行入門最初階段。前幾天本會有人證得此地,證得此地祇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證聖果仍要繼續努力不懈,精進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樂地,不要貪著快樂,要修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如入定,不務外緣,心如止水,玲珑透徹,打坐時不僅脈搏停止,連呼吸氣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會打妄想,一念生出來就會出定。叁禅是離喜妙樂地,離一切喜樂,不再貪著「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之樂,得天上的快樂。你們若要嘗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參禅打坐。四禅是舍念清淨地,連一念也舍棄,無生無念,此時已除一切客塵的煩惱,但仍未證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輕安的境界。
“定”是四無色定:(一)空無邊處定。(二)識無邊處定。(叁)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四定天稱無色界天,“定”則稱“無色定”,這四天的天人只有識而無形色,故稱無色定,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稱四空處。“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無色定合稱八定。“解脫”有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八解脫,又稱八背舍。人初修道時,心中仍存有欲念,應用九想觀(不淨觀)對外色觀想,知其不淨則不會執于“色”上,就得解脫。放下則自在,看破則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觀。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修行用功時候久了,不知不覺中離色欲之念,內無色欲之念仍要觀外色,觀想美女將來亦難兔一死,老死時其身亦變壞,作青淤想、膿爛想,有膿致幼蟲滋生,幼蟲食肉,剩下白骨,骨變土,四大分離各有所歸,風大還于風,地大還于地,水大還于水,火大還于火,各有所還,畢竟成空。能作如是觀想就不生貪愛,去愛欲心而得解脫。得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淨本體上,空、識、有、想都解脫,得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識亦將滅。但識仍未滅,八萬四千劫之後亦會生,故雖然有四空處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禅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稱九次第定。“叁昧”是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成就這叁種叁昧,就成空無相願。“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娛樂”:修行得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便得無量安隱快樂”:尤其在禅定中得無量安隱快樂,得其空涅槃,永離一切災患。
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于火宅。
佛謂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衆生前生曾從佛聞法,並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聞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進”是修悲。“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于火宅”,只自顧自覺。“羊車”譬喻聲聞乘,如羊離群,只自了生死,不顧後群。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聞法信受不疑,信心是發自內心,所謂“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須自已生信心。“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喜獨居修行。“深知諸法因緣”:深知十二因緣,成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于火宅”:以“鹿車”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時,名緣覺。無佛出世時,名獨覺。辟支佛是自證自了。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诃薩。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聞法,心生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
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衆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無師智”,皆爲佛之大圓滿覺的智慧。“如來知見”,如來知是一切種智,如來見是佛眼。“力”是十力,“無所畏”是四無所畏。佛發大慈悲心爲憐愍安樂一切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衆生,名大乘菩薩,所以名爲摩诃薩。“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複如是。爲一切衆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衆生。以佛教門。出叁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佛謂舍利弗尊者,釋迦如來如大富長者一樣,見諸子(叁十子、五百人)得姒安隱出離火宅,長者既然擁有財富無量,便平等地賜予諸子大白牛車。正如佛見無量衆生因聞佛法而能信受護持,便離叁界之苦。叁界無安,在叁界內,險道滿布,而佛能使衆生出離並得常樂我淨之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衆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衆生脫叁界者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釋迦如來那時作如是想,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諸佛法藏”如四谛、六度、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等。是諸衆生,皆是我子,均平等賜予大車。“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不落偏空之理。使諸衆生脫離叁界,予之佛乘禅定解脫叁昧,解脫等快樂以作娛樂,從中可得樂趣無窮。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一相”即實相,實相代表叁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詳細闡明叁十七道品、六度、四谛、十二因緣,現在以叁德結束譬喻品,故說皆是一相,亦即是實相。實相是無相無所不相,一切有相是從實相而來,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實相是佛的法身德。“一種”即一切種智,是般若德。“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是解脫德,此法乃爲諸佛贊歎者,能生清淨微妙之樂,離一切苦即得解脫。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叁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佛謂舍利弗尊者,佛如大富長者一樣,初以方便法門說有羊車、鹿車、牛車置于門外,誘騙諸子出離火宅,到安隱處,大長者財富無量,各賜予大白牛車,車有衆寶莊嚴飾之,安隱第一,各人既得大車,是故長者並無說謊。
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初說叁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如來世尊亦如大長者一樣,以方便權巧之法,引導衆生,初說聲聞乘,繼而說緣覺乘、菩薩乘叁乘來引導衆生。叁藏教屬聲聞乘,別教屬緣覺乘,圓教屬菩薩乘。最後才說法華經實相妙理,圓頓法門,是大乘妙法,度脫衆生。何以故?佛本有無量無邊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又有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法門,開始已可賜予衆生大乘法門,可是,非一切衆生皆能接受。如初說華嚴經,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聾如啞,不但不能接受,對其中道理,彼等亦不能通達。
有些人在想,二乘況且不懂華嚴…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