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说:譬如说食,终不能饱。必须勤修精进。精进分身精进,心精进。拜经、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进。否则,心猿意马,妄想纷纭,故要身精进。心精进是常念兹在兹。佛法是要身体力行,“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不是道。”单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处,要精进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佛说方便法,诱骗众生出火宅,谓有鹿车、羊车、牛车于门外,待彼等出离火宅后,与之大乘。“诱进”众生,犹如佛空拳度子,见小孩将掉进井中,一时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闻语即回头,朝佛处爬。小儿得免坠井,而佛手中实无糖。众生欲离三界,则应受佛“诱”而离火宅矣!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
佛复作是言,汝等众生当知此三乘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称叹,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接引众生的法门,故赞叹之。“自在无系,无所依求”:得自然智则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意,则得自在。“无系”即得解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无所依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已了生死。我们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无所依。何谓无所求呢?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即无所求。若能无所依无所求,就能证果,了生脱死。
“乘是三乘”:乘于三乘车上,以无漏之五根:信、进、念、定、慧,勤加精进,五根能增进善根,而生五力(信、进、念、定、慧)。“觉”是七觉支:1、择法觉支,择善而从之。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舍觉支。6、定觉支。7、念觉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圣道:1、正语。2、正见。3、正思惟。4、正业。5、正命。6、正念。7、正精进。8、正定。“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这是凡夫禅定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禅定的境界,五不还天是圣人禅定的境界。四禅天人修禅定,而人在人间参禅打坐亦可达到这境界。修禅定的人打坐入定达初禅天的境界,叫离生喜乐地,得禅悦为食之乐,但觉身心舒畅,快乐而不知时日已过,好像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这境界。诚心用功修行,参禅打坐就可得这境界,这初禅的境界,非独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证入,仅是修行入门最初阶段。前几天本会有人证得此地,证得此地祇不过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证圣果仍要继续努力不懈,精进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不要贪着快乐,要修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如入定,不务外缘,心如止水,玲珑透彻,打坐时不仅脉搏停止,连呼吸气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会打妄想,一念生出来就会出定。三禅是离喜妙乐地,离一切喜乐,不再贪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之乐,得天上的快乐。你们若要尝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参禅打坐。四禅是舍念清净地,连一念也舍弃,无生无念,此时已除一切客尘的烦恼,但仍未证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轻安的境界。
“定”是四无色定:(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天称无色界天,“定”则称“无色定”,这四天的天人只有识而无形色,故称无色定,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称四空处。“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无色定合称八定。“解脱”有八种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是八解脱,又称八背舍。人初修道时,心中仍存有欲念,应用九想观(不净观)对外色观想,知其不净则不会执于“色”上,就得解脱。放下则自在,看破则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观。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修行用功时候久了,不知不觉中离色欲之念,内无色欲之念仍要观外色,观想美女将来亦难兔一死,老死时其身亦变坏,作青淤想、脓烂想,有脓致幼虫滋生,幼虫食肉,剩下白骨,骨变土,四大分离各有所归,风大还于风,地大还于地,水大还于水,火大还于火,各有所还,毕竟成空。能作如是观想就不生贪爱,去爱欲心而得解脱。得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净本体上,空、识、有、想都解脱,得灭、受、想,身修灭、受、想定,识亦将灭。但识仍未灭,八万四千劫之后亦会生,故虽然有四空处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禅加四空处,再加上灭受想定,称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成就这三种三昧,就成空无相愿。“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娱乐”:修行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尤其在禅定中得无量安隐快乐,得其空涅槃,永离一切灾患。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佛谓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众生前生曾从佛闻法,并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闻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进”是修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只自顾自觉。“羊车”譬喻声闻乘,如羊离群,只自了生死,不顾后群。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闻法信受不疑,信心是发自内心,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须自已生信心。“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喜独居修行。“深知诸法因缘”:深知十二因缘,成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以“鹿车”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时,名缘觉。无佛出世时,名独觉。辟支佛是自证自了。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从佛闻法,心生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
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众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无师智”,皆为佛之大圆满觉的智慧。“如来知见”,如来知是一切种智,如来见是佛眼。“力”是十力,“无所畏”是四无所畏。佛发大慈悲心为怜愍安乐一切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众生,名大乘菩萨,所以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佛谓舍利弗尊者,释迦如来如大富长者一样,见诸子(三十子、五百人)得姒安隐出离火宅,长者既然拥有财富无量,便平等地赐予诸子大白牛车。正如佛见无量众生因闻佛法而能信受护持,便离三界之苦。三界无安,在三界内,险道满布,而佛能使众生出离并得常乐我净之乐。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释迦如来那时作如是想,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诸佛法藏”如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是诸众生,皆是我子,均平等赐予大车。“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不落偏空之理。使诸众生脱离三界,予之佛乘禅定解脱三昧,解脱等快乐以作娱乐,从中可得乐趣无穷。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一相”即实相,实相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详细阐明三十七道品、六度、四谛、十二因缘,现在以三德结束譬喻品,故说皆是一相,亦即是实相。实相是无相无所不相,一切有相是从实相而来,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实相是佛的法身德。“一种”即一切种智,是般若德。“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是解脱德,此法乃为诸佛赞叹者,能生清净微妙之乐,离一切苦即得解脱。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佛谓舍利弗尊者,佛如大富长者一样,初以方便法门说有羊车、鹿车、牛车置于门外,诱骗诸子出离火宅,到安隐处,大长者财富无量,各赐予大白牛车,车有众宝庄严饰之,安隐第一,各人既得大车,是故长者并无说谎。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如来世尊亦如大长者一样,以方便权巧之法,引导众生,初说声闻乘,继而说缘觉乘、菩萨乘三乘来引导众生。三藏教属声闻乘,别教属缘觉乘,圆教属菩萨乘。最后才说法华经实相妙理,圆顿法门,是大乘妙法,度脱众生。何以故?佛本有无量无边智慧,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又有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法门,开始已可赐予众生大乘法门,可是,非一切众生皆能接受。如初说华严经,二乘人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聋如哑,不但不能接受,对其中道理,彼等亦不能通达。
有些人在想,二乘况且不懂华严…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