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修行,修菩萨道直达佛之果位,畅通无碍,故名“一”“门”。妙行难行,去方便法,故名“狭小”。
“诸子幼稚,未有所识”:言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无智无识,不惊不怖,虽于二万佛所教化修无上道,然其善根微薄,闻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恋着戏处”:小乘人执着于见爱,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执着于依、正二报上: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报就是我们这个报身,这个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众生执着于五欲(财、色、名、食、睡),或执着于五尘上(色、声、香、味、触)。色界众生执着于味禅(四禅天众生执着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以初禅天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喜乐、妙乐、清净都是坐禅中一种滋味,他贪恋这些滋味)。无色界执着于定,虽云:“勤修戒、定、慧。”亦不可执着于定。人由于有各种执着,有所贪恋,故不能脱离三界,舍不得放下愚痴的知见,所以在此间流连忘返。
“或当堕落”:谓众生或会堕落,意思是能改过自新,知道觉悟就可免于沉沦。但因为愚痴,执着于五欲,而致堕落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众生又因无知,染苦为乐,背觉合尘,故堕落此三恶道。堕落而被八苦、五蕴(色、受、想、行、识)之火所燃烧,犹不觉悟,不知这猛火会烧掉其法身、善根。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众生不知被八苦、五阴所烧,十八界是盛载诸苦的器皿,不知寻出舍离,不知这是丧失法身的因由。“但东西走戏”:漫无目的,四处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还,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总脱离不了三界。“视父而已”:是比喻不遵从大乘佛法,犹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亲训示之,仍置之不理。虽然众生不听训诲,不受教化,佛因为本着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离众生,视众生如亲生子,悲心愍切。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当时,长者即佛,作如是想: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蕴之火焚烧,我若不与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及五百人(五道众生)即出离这火宅,就必然要为大火所烧。前面曾说佛已出离火宅,何以现在又说在火宅被火所烧呢?其实佛的法身已得安稳离三界,现在被火所烧者是佛的应身。如今我应设立权巧方便之法,令一切众生不被八苦、五蕴等所害,不受业火所烧。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父”即佛亦即长者,所谓“知子莫若父”,作为父亲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恶,知道他们的心意。知众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众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众生以前所学习的小乘佛法。“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布施、四谛法、十二因缘法,都是各有其可乐之处。
佛又告诉他们:你们所玩乐者都不是特别有趣的,而我现在有更新奇难得的玩具,你们若不拿取,将来一定会后悔。有这么多的“羊车、鹿车、牛车”,“羊车”譬喻声闻,是为小乘。“鹿车”譬喻缘觉,鹿比羊力大是为中乘。“牛车”譬喻菩萨,牛力更大,可以运载更多东西,故喻大乘。这些车都在门外放置,你们快点出来取吧!你们喜欢的,我都一一赏赐给你们。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
当尔之时,三乘人及五道众生,闻佛说三乘法门,是如此微妙,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适得其所,正合他们的心意。佛说这权巧方便的三乘法门,以度五道众生。最后佛才说这唯一佛乘。所以在法华经中所说的是实智妙法,而无权巧法,故智者大师说法华经是纯圆独妙。
你们讲经说法者,应尊敬前辈祖师,不可直称其名,如称六祖大师不可称惠能,称初祖达摩,应尊称之为初祖达摩大师。天台宗智顗祖师,我们应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或者天台大师。
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心各勇锐”: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欢喜的玩具,譬喻众人欢喜这方便法门,教化对机,能机教相称,按依三慧中之闻慧,可说是修四念处之一种法。众生的心勇猛锐利,表示思慧,这思慧是用般若观照,亦是参禅的静虑思慧。即要以锐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会明知故犯。我们人未入佛法之门时,不懂真理,所以误入歧途。皈依三宝后,就要依教奉行,否则,明知故犯,必堕地狱。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把见惑、思惑制伏,故谓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灭法中修灭法智、灭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谛互相观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见惑。此段经文亦喻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是暖和顶位。“驰走”是忍位,“共”字喻世第一。在楞严经上有讨论四加行。
“竞共驰走”:“竞”是争取无生法忍之殊胜妙理,属忍慧。“共”即世第一。“驰走”属见道位,证初果阿罗汉。见惑是对境起贪爱,现在把这念断绝,无见爱之迷惑,而证初果阿罗汉,但未断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称为一段。众生从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为,都是业力招感。
“争出火宅”:是属思惑道。断思惑,证无学位,即证四果阿罗汉,断了见惑、思惑,而能出离三界。此时“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气秉所遮,不为物欲所蔽。人常被习气所束缚,任性放逸,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盖,所以不能超出三界,应尽快出离此火宅;譬喻学佛法之人,要本着正知正见,以求出三界。
前几天,有人对我说,他觉悟自己以前用攀缘心是不对的。他能知错,可见其用功已有进步,应继续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现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进展。同门修行者,应互相劝谏勉励,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随喜听经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师父或其它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称其别号。如万佛圣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别号恒“*”。称在家人也应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场中共处,应多看他人的长处,互相勉励。我对一切弟子平等看待,从没有轻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这时,佛见众生从火宅出离,坐于露地中。“四衢道”喻四谛(苦、集、灭、道)之观法,得苦、集、灭、道的智慧,超出五道轮回,在四衢道中修行。即修四谛之观法,而得证果,断尽三界见思惑。“露地而坐”,“坐”是喻证得果位就不求进步,停止不前,化城自困。人在三界中,若被六道轮回所困,就不得解脱。超出六道轮回,就不复障碍,其身得安隐,而心感安乐无所忧虑。众生都“欢喜踊跃”,因为能够出离火宅,而感到欣庆。
现在弟子们都蹒跃的随喜听经,我这为师者亦甚感欢喜踊跃。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在普陀山闭关十八年,研究大藏经,以他这大德在南京时讲经,尚且无人往听说法。我现在以中文讲经,这样多外国人来听经,可归功于翻译者,而我亦心感欢喜踊跃。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事。愿时赐与。
“羊车、鹿车、牛车”譬喻三乘果位。欲得三乘果位,必要先超出三界。三乘果位属权巧之教,故超出三界后,此三乘车位了不可得。三乘人在方等时,四教并谈(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佛责备藏教人独善其身,通教人未听从佛之训诲;同时赞叹别教人、圆教人所行合乎佛的意旨,能回小向大,于般若时再作整顿淘汰。法华经中言明以前,以其根不及,故说权巧之法,现在法华会上所说之法,才是大乘实法。此三乘诸子向佛索取,他先前所许诺之车——羊车、鹿车、牛车,现在应该赐与我们。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以“诸子”譬喻一切众生,佛视一切众生皆平等如一,俱无差别,非三乘法所能及。然三乘法虽是权法,但是其性相同,仍不失为微妙之法。众生在往昔习气各别,如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都是以前所修习之法。又有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此外又有修慈悲喜舍,色法、心法、逆法、顺法、依报法、正报法、实法、理法、因果等法、自法、他法。还有明白法和糊涂法,明则觉,不明则迷。又有修福慧之法,常以利人为本。不但帮助他人,更要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作弟子者应护持师父所说之法,拥护道场就可修福立德。深入经典,恭敬礼拜经典,依经中之道切实修行,若只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即未得经典之启发。天台宗智者大师是读法华经而开悟,他闻楞严经而起恭敬心,向西方礼拜十八年,仍未得阅此经。中国很多大德也是向经典中每字礼拜,如礼拜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故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修道人要常自我约束,去一切习气毛病,所谓“过则勿惮改”。我对每个弟子,都是平等看待,希望你们每人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西方开拓佛教。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们明白佛法的真义,就要切实的修行。这些声闻都各有其修行之法门,但一切皆是权教而非实教。如今所开示者,乃真实之法。…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