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修行,修菩薩道直達佛之果位,暢通無礙,故名“一”“門”。妙行難行,去方便法,故名“狹小”。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言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無智無識,不驚不怖,雖于二萬佛所教化修無上道,然其善根微薄,聞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戀著戲處”:小乘人執著于見愛,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執著于依、正二報上: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報就是我們這個報身,這個有情世界。叁界中欲界衆生執著于五欲(財、色、名、食、睡),或執著于五塵上(色、聲、香、味、觸)。色界衆生執著于味禅(四禅天衆生執著于禅悅爲食,法喜充滿,所以初禅天叫離生喜樂地,二禅天叫定生喜樂地,叁禅天叫離喜妙樂地,四禅天叫舍念清淨地。喜樂、妙樂、清淨都是坐禅中一種滋味,他貪戀這些滋味)。無色界執著于定,雖雲:“勤修戒、定、慧。”亦不可執著于定。人由于有各種執著,有所貪戀,故不能脫離叁界,舍不得放下愚癡的知見,所以在此間流連忘返。
“或當墮落”:謂衆生或會墮落,意思是能改過自新,知道覺悟就可免于沈淪。但因爲愚癡,執著于五欲,而致墮落叁途(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衆生又因無知,染苦爲樂,背覺合塵,故墮落此叁惡道。墮落而被八苦、五蘊(色、受、想、行、識)之火所燃燒,猶不覺悟,不知這猛火會燒掉其法身、善根。
我當爲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爲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爲舍。雲何爲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衆生不知被八苦、五陰所燒,十八界是盛載諸苦的器皿,不知尋出舍離,不知這是喪失法身的因由。“但東西走戲”:漫無目的,四處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還,忽然而天,忽然而地,總脫離不了叁界。“視父而已”:是比喻不遵從大乘佛法,猶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親訓示之,仍置之不理。雖然衆生不聽訓誨,不受教化,佛因爲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離衆生,視衆生如親生子,悲心愍切。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當時,長者即佛,作如是想: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蘊之火焚燒,我若不與叁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及五百人(五道衆生)即出離這火宅,就必然要爲大火所燒。前面曾說佛已出離火宅,何以現在又說在火宅被火所燒呢?其實佛的法身已得安穩離叁界,現在被火所燒者是佛的應身。如今我應設立權巧方便之法,令一切衆生不被八苦、五蘊等所害,不受業火所燒。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父”即佛亦即長者,所謂“知子莫若父”,作爲父親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惡,知道他們的心意。知衆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衆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衆生以前所學習的小乘佛法。“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布施、四谛法、十二因緣法,都是各有其可樂之處。
佛又告訴他們:你們所玩樂者都不是特別有趣的,而我現在有更新奇難得的玩具,你們若不拿取,將來一定會後悔。有這麼多的“羊車、鹿車、牛車”,“羊車”譬喻聲聞,是爲小乘。“鹿車”譬喻緣覺,鹿比羊力大是爲中乘。“牛車”譬喻菩薩,牛力更大,可以運載更多東西,故喻大乘。這些車都在門外放置,你們快點出來取吧!你們喜歡的,我都一一賞賜給你們。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
當爾之時,叁乘人及五道衆生,聞佛說叁乘法門,是如此微妙,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適得其所,正合他們的心意。佛說這權巧方便的叁乘法門,以度五道衆生。最後佛才說這唯一佛乘。所以在法華經中所說的是實智妙法,而無權巧法,故智者大師說法華經是純圓獨妙。
你們講經說法者,應尊敬前輩祖師,不可直稱其名,如稱六祖大師不可稱惠能,稱初祖達摩,應尊稱之爲初祖達摩大師。天臺宗智顗祖師,我們應尊稱他爲智者大師,或者天臺大師。
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心各勇銳”: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歡喜的玩具,譬喻衆人歡喜這方便法門,教化對機,能機教相稱,按依叁慧中之聞慧,可說是修四念處之一種法。衆生的心勇猛銳利,表示思慧,這思慧是用般若觀照,亦是參禅的靜慮思慧。即要以銳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會明知故犯。我們人未入佛法之門時,不懂真理,所以誤入歧途。皈依叁寶後,就要依教奉行,否則,明知故犯,必墮地獄。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把見惑、思惑製伏,故謂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滅法中修滅法智、滅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谛互相觀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見惑。此段經文亦喻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是暖和頂位。“馳走”是忍位,“共”字喻世第一。在楞嚴經上有討論四加行。
“競共馳走”:“競”是爭取無生法忍之殊勝妙理,屬忍慧。“共”即世第一。“馳走”屬見道位,證初果阿羅漢。見惑是對境起貪愛,現在把這念斷絕,無見愛之迷惑,而證初果阿羅漢,但未斷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稱爲一段。衆生從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爲,都是業力招感。
“爭出火宅”:是屬思惑道。斷思惑,證無學位,即證四果阿羅漢,斷了見惑、思惑,而能出離叁界。此時“超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氣秉所遮,不爲物欲所蔽。人常被習氣所束縛,任性放逸,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蓋,所以不能超出叁界,應盡快出離此火宅;譬喻學佛法之人,要本著正知正見,以求出叁界。
前幾天,有人對我說,他覺悟自己以前用攀緣心是不對的。他能知錯,可見其用功已有進步,應繼續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現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進展。同門修行者,應互相勸谏勉勵,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隨喜聽經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師父或其它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稱其別號。如萬佛聖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別號恒“*”。稱在家人也應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場中共處,應多看他人的長處,互相勉勵。我對一切弟子平等看待,從沒有輕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這時,佛見衆生從火宅出離,坐于露地中。“四衢道”喻四谛(苦、集、滅、道)之觀法,得苦、集、滅、道的智慧,超出五道輪回,在四衢道中修行。即修四谛之觀法,而得證果,斷盡叁界見思惑。“露地而坐”,“坐”是喻證得果位就不求進步,停止不前,化城自困。人在叁界中,若被六道輪回所困,就不得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就不複障礙,其身得安隱,而心感安樂無所憂慮。衆生都“歡喜踴躍”,因爲能夠出離火宅,而感到欣慶。
現在弟子們都蹒躍的隨喜聽經,我這爲師者亦甚感歡喜踴躍。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曾在普陀山閉關十八年,研究大藏經,以他這大德在南京時講經,尚且無人往聽說法。我現在以中文講經,這樣多外國人來聽經,可歸功于翻譯者,而我亦心感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事。願時賜與。
“羊車、鹿車、牛車”譬喻叁乘果位。欲得叁乘果位,必要先超出叁界。叁乘果位屬權巧之教,故超出叁界後,此叁乘車位了不可得。叁乘人在方等時,四教並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佛責備藏教人獨善其身,通教人未聽從佛之訓誨;同時贊歎別教人、圓教人所行合乎佛的意旨,能回小向大,于般若時再作整頓淘汰。法華經中言明以前,以其根不及,故說權巧之法,現在法華會上所說之法,才是大乘實法。此叁乘諸子向佛索取,他先前所許諾之車——羊車、鹿車、牛車,現在應該賜與我們。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以“諸子”譬喻一切衆生,佛視一切衆生皆平等如一,俱無差別,非叁乘法所能及。然叁乘法雖是權法,但是其性相同,仍不失爲微妙之法。衆生在往昔習氣各別,如修四谛法(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都是以前所修習之法。又有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波羅蜜)。此外又有修慈悲喜舍,色法、心法、逆法、順法、依報法、正報法、實法、理法、因果等法、自法、他法。還有明白法和糊塗法,明則覺,不明則迷。又有修福慧之法,常以利人爲本。不但幫助他人,更要以不妨礙他人爲原則。作弟子者應護持師父所說之法,擁護道場就可修福立德。深入經典,恭敬禮拜經典,依經中之道切實修行,若只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即未得經典之啓發。天臺宗智者大師是讀法華經而開悟,他聞楞嚴經而起恭敬心,向西方禮拜十八年,仍未得閱此經。中國很多大德也是向經典中每字禮拜,如禮拜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故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修道人要常自我約束,去一切習氣毛病,所謂“過則勿憚改”。我對每個弟子,都是平等看待,希望你們每人都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西方開拓佛教。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們明白佛法的真義,就要切實的修行。這些聲聞都各有其修行之法門,但一切皆是權教而非實教。如今所開示者,乃真實之法。…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