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60

  ..續本文上一頁即將來誰是可度者,誰即是有大乘根機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辟地。

  佛即時派遣菩薩,“急追將還”,用頓教大法來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頓悟無上道。“疾走往捉”,單刀直入,見性成佛。以此攝化衆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習小法,突得聞此大法,心生驚愕。小乘以煩惱爲怨,生死爲苦。若對他常脫煩惱即菩提,則大喚稱冤枉。若聞生死即涅槃,則大喚稱苦痛,我無意求大乘法,爲何要逼我?使者執之愈急,欲其速能識自本性,二乘人卻“自念無罪”,自謂無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願被大法所“囚執”。衆生業重,故感生死獄,菩薩以大慈悲心,入獄救拔。小乘人自謂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必當失叁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轉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悶絕”。“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沈溺無明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複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爲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雲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趨。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裏以求衣食。

  佛見二乘人不受菩薩教化,既無大機,恐傷其善根,故隨順其根性而教菩薩用方便法教化之。“以冷水灑面”:若人昏絕于地,以冷水灑其面,能令其人之叁魂七魄再度複合而蘇醒過來。此表施以聲聞四谛法水,令彼等修行,漸得證果。

   佛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貴”: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法界,“報身”及“應身”殊絕尊貴,而此爲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觀此因緣,審知彼等于二萬億佛之悠久時期內,曾發道心,實是佛子。“不語他人”:即昔日爲實施權巧方便法,于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乃至說十二因緣。阿含、方等、般若經,從未提及聲聞緣覺爲佛子。唯有在法華會上機緣成熟,爲舍利弗授記當成佛之時,方言彼等爲佛子。

   “我今放汝”:即是知根機薄弱,隨其意所趣,窮子歡喜,不爲大教所逼,是故歡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再修正道與助道,如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將欲誘引其子”:佛觀其機緣而設方便法門。“密遣二人”:派菩薩化作聲聞乘人來度化,于“教法”而言,即四聖谛、十二因緣等法。若于“人”而言,即聲聞緣覺二乘人,又于“理”者,即有作真俗二谛。“密遣”,按照教理,即隱實爲“密”,開權爲“遣”。密教即圓教、滿字教,如法華經是也。半字教,即遣教,如叁藏及通教。于人而言,內秘菩薩行爲密,外現聲聞身爲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說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觀,偏于頑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無威德者”:即不具十力四無所畏。意謂菩薩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徐徐教化之。“此有作處”:見、修兩道,即二果叁果羅漢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斷盡惑。惑可分爲:粗惑和細惑。見思惑是粗惑,塵沙惑是細惑,無明惑是微細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到達色界、無色界,卻自以爲到了天國樂園,以爲究竟,實未出叁界,猶處于火宅中。“倍與汝直”:今汝修四谛十二因緣法,可斷無明惑,了生脫死,超出叁界。“窮子若許”:即有機可得者,則設教化,若不對機者則不設教化。“雇汝除糞”:表示四谛中之苦、集二谛,除見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薩所現二乘之身,亦共同修小乘之行。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于時菩薩化成二乘人,到窮子處(衆生處),觀機逗教,審知有機,故言得之。二人爲彼等說小乘之事,即除集、苦之糞與道滅。然窮子猶恐受騙,故先要領取工錢而後受雇,意謂要先慕滅而後方肯修道。其父見子,愍其取小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取其價”,此“價”亦可喻爲法華經之不可思議微妙價值。請到這兒,忽然想起一個公案:在中國晉朝有一位昙翼法師,前生是一只山雞,今生卻得以投生爲人而修成正果。雲何山雞能投生爲人?原來每當法智大師在演說法華經時,總是見到一只山雞在旁聽法,七年如一日。後來此山雞死了,法智大師卻于當晚夢見一位童子說:“我就是日日聽您說法之山雞,現憑聽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黃居士家,將來要跟著大師出家。”

  幾年後,黃居士設齋恭請法智大師,其幼兒一見大師到來即歡呼曰:“我的師父來了!”法智大師說:“哦!你就是那山雞!”他們脫下小孩之上衣,果見其身上有叁條羽毛。其父見之,即許可他拜法智大師爲師及出家修道。

  昙翼法師專心持誦法華經,並建了一座法華精舍,于內勤修辦道,十年如一日。一天,忽有一花枝招展之女人,提了一個籃子,內有一頭小白豬及兩顆蒜,她要求留宿一晚,昙翼法師堅決拒之于門外,但此女人卻死賴不走,法師唯有留她在屋內草堆上住一晚。孰知在半夜,此女忽然又哭又叫,呻吟聲中,謂其肚痛,要求法師爲她按摩。法師見狀嚴重,故以布包其錫杖,立于遠處,以錫杖按摩此女人之腹部,令她複元。

  雞曉天明之際,卻見此女人所穿之花綠衣裳,騰空而起,化成五色祥雲,那頭小白豬已變成了白象,兩顆蒜則成了兩朵蓮華。一朵蓮華在大象腳下,卻見普賢菩薩立于另一蓮華上,並說是言:“過幾天你就可以到我的法會來,所以,我要先來試驗你修道的程度。果然不錯,你可以作爲我的眷屬。”爾時整個虛空大放祥瑞之光,皇帝見到此祥光,不禁心中大悅,遂建造了一座法華大寺院。山雞聽法尚有此感應,我們身爲人,更勿錯過修學此甚深微妙法的機會。

   梁武帝在位時,有一位比丘尼,名道記,別號總持,她是菩提達摩祖師之高徒,獨自在一小茅蓬內精勤持誦法華經。在她圓寂後,信徒們將她埋在小茅蓬外。七、八年後,墓竟長出一朵青色蓮華。當皇帝獲悉此事,即令人開墓查究蓮華之來處。發現此蓮華乃由該尼師口中長出,蔚爲奇迹!故此證明誦持法華經之不可思議力量。

  又有一位比丘尼,名華手,每當她誦持法華經一遍,手上就現出一朵蓮華。由是之故,兩手皆長滿蓮華,皇帝得悉此聞,特爲召見,並封予華手之法號。

  能有機會聽聞法華經,乃至一句一偈,或法華經名字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則不得入此法門。

  有一位法雲法師,善巧演說法華經,辯才無礙,乘著大願力而來度化一切衆生。當時就有一位和尚,甚爲景仰法師之德行,並發如是願:要生生世世有同等于大師之相好、辯才無礙及大願力。在彼發願後的晚上,夢見有人告訴他,法雲大師遠在然燈佛時已開始演說法華經,非一朝一日有此成就,你若要像他一般的辯才無礙,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由此可知法華經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難見難可說的微妙法門。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即脫璎珞細緛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又”,鄭重義。“他”,二乘人以權教作爲己教,而將實教認作他人之教理。“日”,解爲時間或智慧。“于窗牖中”,意謂佛不立于中門而于旁立,換言之,佛爲教化二乘人而暫不立于中道,特地處于偏空,遙觀其舍大法之子。

  “羸”,無大智慧。“瘦”,福力不足。他們不了解佛陀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之理,故身體羸瘦。“憔悴”,內怖無常而外遭五陰八苦。四住塵爲糞土;無明煩惱爲塵坌。有此無知塵及四住塵所纏繞,見思二惑未斷,攀緣心不製止,故言之汙穢不淨。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借錢或想要得到他人之供養,此乃不淨之念頭,最爲汙穢不淨。應本著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之宗旨作爲出家人之本份。韋陀菩薩曾發願言:若有人修得叁分德行,即有七分之感應。在我年輕時,曾遭人誣謗及被絕糧數日,但未因遭此類難題而松懈修行,故感得韋陀菩薩爲我解除種種障難。

  “即脫”等者,譬喻佛之報身與應身之無量功德。佛陀爲不願窮子驚畏,故隱其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現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謂之脫璎珞及細緛上服嚴飾之具,而穿粗弊垢膩之衣。“粗”,隱蔽盧舍那百丈之軀,而現丈六高之身體。“弊”,即生忍與法忍。有漏、有煩惱、有爲者謂之“塵土坌身”。右手者譬喻以權巧方便法教化二乘人。“除糞之器”:譬喻對治見惑及思惑之法門。自以此法斷盡諸惑,而得成就佛道,複又用此法教化人,故名執持。

  “狀有所畏”:佛陀爲了教化衆生,時或示現怖畏生死之相。今述琉璃王誅釋種之因緣。琉璃大王一日嗔心大起,欲殺釋種,歎無兵權。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勸王弑父奪兵權,興兵至迦毗羅衛國,大興殺戮七晝夜。是時諸大弟子,請佛救之,佛默然不語,而且佛的頭也痛了叁天。目連尊者不忍,乃將佛之親屬五百人用缽盛之,置虛空中。至七天後兵退,均已化爲膿血。諸大弟子問佛是何原因?佛曰:“過去有一國,名曰捕魚。彼國因天旱遭大饑荒。其國有一大湖,湖中魚鼈甚多。國民迫于饑餓,遂于湖中取魚爲食。湖水漸幹,中有魚王名弼魚,取之于岸,魚跳躍之。一小孩見,覺得好玩,以木棒將魚頭敲了叁下。現在舍衛國之兵馬,來誅殺迦毗羅衛國民者,即昔日湖中之魚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魚王之魚眷。今迦毗羅衛國被殺之人民,即昔日捕魚國之人民。當日敲了叁下魚頭的小孩,即我身是也。我當初雖未食魚,今日雖已成佛,尚遭頭痛之果報,故說因果不昧也。”佛即複說偈雲…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