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P60

  ..续本文上一页即将来谁是可度者,谁即是有大乘根机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辟地。

  佛即时派遣菩萨,“急追将还”,用顿教大法来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顿悟无上道。“疾走往捉”,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以此摄化众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习小法,突得闻此大法,心生惊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对他常脱烦恼即菩提,则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涅槃,则大唤称苦痛,我无意求大乘法,为何要逼我?使者执之愈急,欲其速能识自本性,二乘人却“自念无罪”,自谓无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愿被大法所“囚执”。众生业重,故感生死狱,菩萨以大慈悲心,入狱救拔。小乘人自谓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沉溺无明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佛见二乘人不受菩萨教化,既无大机,恐伤其善根,故随顺其根性而教菩萨用方便法教化之。“以冷水洒面”:若人昏绝于地,以冷水洒其面,能令其人之三魂七魄再度复合而苏醒过来。此表施以声闻四谛法水,令彼等修行,渐得证果。

   佛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贵”: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法界,“报身”及“应身”殊绝尊贵,而此为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观此因缘,审知彼等于二万亿佛之悠久时期内,曾发道心,实是佛子。“不语他人”:即昔日为实施权巧方便法,于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乃至说十二因缘。阿含、方等、般若经,从未提及声闻缘觉为佛子。唯有在法华会上机缘成熟,为舍利弗授记当成佛之时,方言彼等为佛子。

   “我今放汝”:即是知根机薄弱,随其意所趣,穷子欢喜,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再修正道与助道,如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将欲诱引其子”:佛观其机缘而设方便法门。“密遣二人”:派菩萨化作声闻乘人来度化,于“教法”而言,即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若于“人”而言,即声闻缘觉二乘人,又于“理”者,即有作真俗二谛。“密遣”,按照教理,即隐实为“密”,开权为“遣”。密教即圆教、满字教,如法华经是也。半字教,即遣教,如三藏及通教。于人而言,内秘菩萨行为密,外现声闻身为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偏于顽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即不具十力四无所畏。意谓菩萨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徐徐教化之。“此有作处”:见、修两道,即二果三果罗汉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断尽惑。惑可分为:粗惑和细惑。见思惑是粗惑,尘沙惑是细惑,无明惑是微细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到达色界、无色界,却自以为到了天国乐园,以为究竟,实未出三界,犹处于火宅中。“倍与汝直”:今汝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可断无明惑,了生脱死,超出三界。“穷子若许”:即有机可得者,则设教化,若不对机者则不设教化。“雇汝除粪”:表示四谛中之苦、集二谛,除见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萨所现二乘之身,亦共同修小乘之行。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于时菩萨化成二乘人,到穷子处(众生处),观机逗教,审知有机,故言得之。二人为彼等说小乘之事,即除集、苦之粪与道灭。然穷子犹恐受骗,故先要领取工钱而后受雇,意谓要先慕灭而后方肯修道。其父见子,愍其取小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取其价”,此“价”亦可喻为法华经之不可思议微妙价值。请到这儿,忽然想起一个公案: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以投生为人而修成正果。云何山鸡能投生为人?原来每当法智大师在演说法华经时,总是见到一只山鸡在旁听法,七年如一日。后来此山鸡死了,法智大师却于当晚梦见一位童子说:“我就是日日听您说法之山鸡,现凭听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黄居士家,将来要跟着大师出家。”

  几年后,黄居士设斋恭请法智大师,其幼儿一见大师到来即欢呼曰:“我的师父来了!”法智大师说:“哦!你就是那山鸡!”他们脱下小孩之上衣,果见其身上有三条羽毛。其父见之,即许可他拜法智大师为师及出家修道。

  昙翼法师专心持诵法华经,并建了一座法华精舍,于内勤修办道,十年如一日。一天,忽有一花枝招展之女人,提了一个篮子,内有一头小白猪及两颗蒜,她要求留宿一晚,昙翼法师坚决拒之于门外,但此女人却死赖不走,法师唯有留她在屋内草堆上住一晚。孰知在半夜,此女忽然又哭又叫,呻吟声中,谓其肚痛,要求法师为她按摩。法师见状严重,故以布包其锡杖,立于远处,以锡杖按摩此女人之腹部,令她复元。

  鸡晓天明之际,却见此女人所穿之花绿衣裳,腾空而起,化成五色祥云,那头小白猪已变成了白象,两颗蒜则成了两朵莲华。一朵莲华在大象脚下,却见普贤菩萨立于另一莲华上,并说是言:“过几天你就可以到我的法会来,所以,我要先来试验你修道的程度。果然不错,你可以作为我的眷属。”尔时整个虚空大放祥瑞之光,皇帝见到此祥光,不禁心中大悦,遂建造了一座法华大寺院。山鸡听法尚有此感应,我们身为人,更勿错过修学此甚深微妙法的机会。

   梁武帝在位时,有一位比丘尼,名道记,别号总持,她是菩提达摩祖师之高徒,独自在一小茅蓬内精勤持诵法华经。在她圆寂后,信徒们将她埋在小茅蓬外。七、八年后,墓竟长出一朵青色莲华。当皇帝获悉此事,即令人开墓查究莲华之来处。发现此莲华乃由该尼师口中长出,蔚为奇迹!故此证明诵持法华经之不可思议力量。

  又有一位比丘尼,名华手,每当她诵持法华经一遍,手上就现出一朵莲华。由是之故,两手皆长满莲华,皇帝得悉此闻,特为召见,并封予华手之法号。

  能有机会听闻法华经,乃至一句一偈,或法华经名字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则不得入此法门。

  有一位法云法师,善巧演说法华经,辩才无碍,乘着大愿力而来度化一切众生。当时就有一位和尚,甚为景仰法师之德行,并发如是愿:要生生世世有同等于大师之相好、辩才无碍及大愿力。在彼发愿后的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法云大师远在然灯佛时已开始演说法华经,非一朝一日有此成就,你若要像他一般的辩才无碍,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由此可知法华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难见难可说的微妙法门。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緛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又”,郑重义。“他”,二乘人以权教作为己教,而将实教认作他人之教理。“日”,解为时间或智慧。“于窗牖中”,意谓佛不立于中门而于旁立,换言之,佛为教化二乘人而暂不立于中道,特地处于偏空,遥观其舍大法之子。

  “羸”,无大智慧。“瘦”,福力不足。他们不了解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之理,故身体羸瘦。“憔悴”,内怖无常而外遭五阴八苦。四住尘为粪土;无明烦恼为尘坌。有此无知尘及四住尘所缠绕,见思二惑未断,攀缘心不制止,故言之污秽不净。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借钱或想要得到他人之供养,此乃不净之念头,最为污秽不净。应本着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之宗旨作为出家人之本份。韦陀菩萨曾发愿言:若有人修得三分德行,即有七分之感应。在我年轻时,曾遭人诬谤及被绝粮数日,但未因遭此类难题而松懈修行,故感得韦陀菩萨为我解除种种障难。

  “即脱”等者,譬喻佛之报身与应身之无量功德。佛陀为不愿穷子惊畏,故隐其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现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谓之脱璎珞及细緛上服严饰之具,而穿粗弊垢腻之衣。“粗”,隐蔽卢舍那百丈之躯,而现丈六高之身体。“弊”,即生忍与法忍。有漏、有烦恼、有为者谓之“尘土坌身”。右手者譬喻以权巧方便法教化二乘人。“除粪之器”:譬喻对治见惑及思惑之法门。自以此法断尽诸惑,而得成就佛道,复又用此法教化人,故名执持。

  “状有所畏”: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时或示现怖畏生死之相。今述琉璃王诛释种之因缘。琉璃大王一日嗔心大起,欲杀释种,叹无兵权。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劝王弑父夺兵权,兴兵至迦毗罗卫国,大兴杀戮七昼夜。是时诸大弟子,请佛救之,佛默然不语,而且佛的头也痛了三天。目连尊者不忍,乃将佛之亲属五百人用钵盛之,置虚空中。至七天后兵退,均已化为脓血。诸大弟子问佛是何原因?佛曰:“过去有一国,名曰捕鱼。彼国因天旱遭大饥荒。其国有一大湖,湖中鱼鳖甚多。国民迫于饥饿,遂于湖中取鱼为食。湖水渐干,中有鱼王名弼鱼,取之于岸,鱼跳跃之。一小孩见,觉得好玩,以木棒将鱼头敲了三下。现在舍卫国之兵马,来诛杀迦毗罗卫国民者,即昔日湖中之鱼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鱼王之鱼眷。今迦毗罗卫国被杀之人民,即昔日捕鱼国之人民。当日敲了三下鱼头的小孩,即我身是也。我当初虽未食鱼,今日虽已成佛,尚遭头痛之果报,故说因果不昧也。”佛即复说偈云…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