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P61

  ..续本文上一页:“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中国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详情可参考法华经第一品浅释)。皇帝赐他一个沉水香木宝座时,国师生一念贡高自满心,即时招来往昔之冤孽要讨还他的命债。原来过去在汉朝时,国师身为袁盎,因嫉妒晁错,设计杀之,事后深悔不已而出家。由于精勤办道,守戒精严,一连十世为高僧,却冤孽于千里。可是今生贵为国师,一念骄傲,善神隐退,冤鬼乘虚而入,在国师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几乎要了他的命。可见因果丝毫不爽,而我慢心,的确害人不浅!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语诸作人”:即佛为诸修行者宣说四念处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有许多人将自己的身体看得很重要,结果将本有的家珍都丢了,不能识自本性。这个“身体”本非真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身体,但决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若人太爱恋贪着自己的身体,则会日渐沉沦堕落,益加愚痴。应知身如房子,乃暂宿之旅馆,非常住真性,何必对它爱恋不舍?

   今将四念处浅释如下:

   (一)观身不净:身体乃最不净物,活着时,九孔常流不净:眼、耳、鼻皆有泪水、耳屎、鼻涕等秽物排泄,口内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为九孔不净。然而人不但不视之为不净,反而刻意装饰外表,使它享尽美食,穿尽华服。殊不知人越贪爱享乐,其自性愈为染污。当人要死亡,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多做善业者,将往生三善道;而恣情纵欲,造恶者,必堕三涂。

  世间上无论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后无一不是形像恐怖,身体肿胀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或焚烧后化成灰,你又在那里?虽是父子夫妇,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富贵如春梦,功名似浮云,但念无常,勿再执着臭皮囊!

  (二)观受是苦:能对治缘受执乐之颠倒妄见。

  (三)观心无常:则能由此观照之慧力,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 之过患。

  (四)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我们的身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身体便死亡。诸法本空,故言之观法无我。修四念处,可以断除染爱执着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发暖位。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此四正勤,如人钻木取火,非要继续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则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渐得与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后复告言”:譬喻四如意足。“咄”:是惊觉之辞句,令迷梦者醒觉。

   “正勤”,属智慧,如男子是阳性。四如意足是属定,如女人是阴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无漏智。修道人本不应有男女之分,皆应同有顶天立地之志气而勤修佛道,方能发扬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达到顶位,勿再向外驰求,但需忍受一切横逆境界,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勿复余去”:即告诫穷子勿再从邪或修外道无益之法,应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为法)。“当加汝价”:表示得无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见思二惑,可得无学之位,即世第一位。

   “诸有所须”: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众生,亦是人,故又可解为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较粗,而法空智较细。米面亦能喻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执法执,故事事皆放不下,而处处自寻烦恼。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与诸大众,接受斋主之应供,大众皆到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弥看守给孤独园。其时刚巧又有一檀越到来,就将此唯一之沙弥请去。当沙弥用过丰富之斋饭后,斋主即跪在地上请法。谁知此沙弥可一点也不懂得说法,见此情形,竟吓得偷偷的跑了。因为当时在印度,请法者为表恭敬,皆要五体投地,不可随便抬头张望,故小沙弥得以悄悄溜走,伏受听法之斋主,良久不闻片言只字,即抬头一看,哦!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领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顿证初果。他立刻到给孤独园只桓精舍,准备向小沙弥顶礼谢法。然而此沙弥早已自锁门内,听闻敲门聋,更是惊心不已,可是这么一吓,竟也开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时期,要开悟不是容易之事。

  “盐醋之属”:盐,譬喻无常,即修无常观。醋,即观一切是苦。因为正道食(米及面),若无盐醋等调味,则不易食用;换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缘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来修禅定,譬如参话头:“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来面目。”(三)勤如意足。(四)观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脱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进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则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则能安固难坏,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众生之慈父,但因众生迷蒙,不知本身将来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复忧虑。“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终,已圆满具足智德与断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断二德,故言“而汝少壮”。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无有欺诳懈怠、嗔恨怨言等诸恶行,亦无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无益苦行。自今以后,你就像我的亲生儿子。“更与作字”:世第一位,名之为“儿”,即转凡成圣。阿含说五种佛子,谓四果及辟支佛。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即此义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这时二乘人,虽得遇大乘法缘,但犹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绍隆佛种,故云自谓客作贱人,但修权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除见思二惑之粪,此可解为无碍解脱。思惟道中,无碍有九种,另解脱亦有九种,再加上见谛一及无碍一,合共为二十,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在二乘人断除见思二惑后,已渐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谤,故言心相体信。闻大乘法名之为入。见佛丈六之躯说小乘法,名之为出,此大小出入虽无疑难,犹谓大乘是菩萨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云所止犹在本处。佛陀虽有大悲愿力,欲救拔一切罪苦众生,唯独众生自甘堕落不肯出离,故佛刚开始宣说法华经,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见,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狂。连佛菩萨亦感到难以度化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这不是很可悲吗?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这时长者有病,“自知将死不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谓死,今教化众生之机将毕,应入涅槃。“金”,表中道。“银”,表真理,此种种法门,皆为珍宝。“仓库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所应取与”:自修行为“取”,而教化他人为“与”。此所应取及应与,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为心。心、佛、众生乃三无差别。“当体此意”:诫令同我体法空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所有,付托与汝。现在你和我已无异,宜加用心照顾,勿忘父言,无令漏失菩萨道法。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当尔之时,二乘人领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惭宽,但还停在二乘境界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会上,佛陀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训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为焦芽败种,复又赞叹大乘法而褒奖圆教为最殊胜微妙之法。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由阿含时到法华时。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讲阿含经,如日后照幽谷,但亦俱时可照高山。故佛于华严法会中,乃为法身大士说法,度大菩萨。而在阿含方等时,菩萨亦出席法会作影响众。般若时即要回小向大,将二乘人转为大乘,此时佛欲将家业托付给弟子,但还未实行,在法华会上才正式交托给弟子。

  “父知此意,渐以通泰”:譬喻佛于般若后,正说无量义经之时,二乘人既闻本从一法生无量法,必思无量诸法,理应还入一法。如此思惟,渐以通泰,故得大乘机发,乃至今经…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