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中國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詳情可參考法華經第一品淺釋)。皇帝賜他一個沈水香木寶座時,國師生一念貢高自滿心,即時招來往昔之冤孽要討還他的命債。原來過去在漢朝時,國師身爲袁盎,因嫉妒晁錯,設計殺之,事後深悔不已而出家。由于精勤辦道,守戒精嚴,一連十世爲高僧,卻冤孽于千裏。可是今生貴爲國師,一念驕傲,善神隱退,冤鬼乘虛而入,在國師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幾乎要了他的命。可見因果絲毫不爽,而我慢心,的確害人不淺!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複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複余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面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複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余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爲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語諸作人”:即佛爲諸修行者宣說四念處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有許多人將自己的身體看得很重要,結果將本有的家珍都丟了,不能識自本性。這個“身體”本非真我,只能說這是我的身體,但決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我。若人太愛戀貪著自己的身體,則會日漸沈淪墮落,益加愚癡。應知身如房子,乃暫宿之旅館,非常住真性,何必對它愛戀不舍?
今將四念處淺釋如下:
(一)觀身不淨:身體乃最不淨物,活著時,九孔常流不淨:眼、耳、鼻皆有淚水、耳屎、鼻涕等穢物排泄,口內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爲九孔不淨。然而人不但不視之爲不淨,反而刻意裝飾外表,使它享盡美食,穿盡華服。殊不知人越貪愛享樂,其自性愈爲染汙。當人要死亡,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做善業者,將往生叁善道;而恣情縱欲,造惡者,必墮叁塗。
世間上無論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後無一不是形像恐怖,身體腫脹腐爛,遍體生蛆,穿筋齧骨,最後成爲白骨一堆,或焚燒後化成灰,你又在那裏?雖是父子夫婦,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富貴如春夢,功名似浮雲,但念無常,勿再執著臭皮囊!
(二)觀受是苦:能對治緣受執樂之顛倒妄見。
(叁)觀心無常:則能由此觀照之慧力,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 之過患。
(四)觀法無我:宇宙萬法,皆因緣和合而成。我們的身體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身體便死亡。諸法本空,故言之觀法無我。修四念處,可以斷除染愛執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發暖位。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此四正勤,如人鑽木取火,非要繼續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則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頂、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漸得與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後複告言”:譬喻四如意足。“咄”:是驚覺之辭句,令迷夢者醒覺。
“正勤”,屬智慧,如男子是陽性。四如意足是屬定,如女人是陰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無漏智。修道人本不應有男女之分,皆應同有頂天立地之志氣而勤修佛道,方能發揚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達到頂位,勿再向外馳求,但需忍受一切橫逆境界,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勿複余去”:即告誡窮子勿再從邪或修外道無益之法,應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爲法)。“當加汝價”:表示得無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見思二惑,可得無學之位,即世第一位。
“諸有所須”: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衆生,亦是人,故又可解爲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較粗,而法空智較細。米面亦能喻爲正道。世人看不破人執法執,故事事皆放不下,而處處自尋煩惱。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與諸大衆,接受齋主之應供,大衆皆到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彌看守給孤獨園。其時剛巧又有一檀越到來,就將此唯一之沙彌請去。當沙彌用過豐富之齋飯後,齋主即跪在地上請法。誰知此沙彌可一點也不懂得說法,見此情形,竟嚇得偷偷的跑了。因爲當時在印度,請法者爲表恭敬,皆要五體投地,不可隨便擡頭張望,故小沙彌得以悄悄溜走,伏受聽法之齋主,良久不聞片言只字,即擡頭一看,哦!人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即刻領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頓證初果。他立刻到給孤獨園只桓精舍,准備向小沙彌頂禮謝法。然而此沙彌早已自鎖門內,聽聞敲門聾,更是驚心不已,可是這麼一嚇,竟也開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時期,要開悟不是容易之事。
“鹽醋之屬”:鹽,譬喻無常,即修無常觀。醋,即觀一切是苦。因爲正道食(米及面),若無鹽醋等調味,則不易食用;換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緣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來修禅定,譬如參話頭:“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來面目。”(叁)勤如意足。(四)觀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觀能發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雲老弊。“使人”,如意觀中,亦有此法,須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脫人,故雲須者相給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進力;精勤故不懈怠。(叁)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則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則能安固難壞,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衆生之慈父,但因衆生迷蒙,不知本身將來亦堪作佛,故佛言勿複憂慮。“所以者何”:爲什麼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終,已圓滿具足智德與斷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斷二德,故言“而汝少壯”。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無有欺诳懈怠、嗔恨怨言等諸惡行,亦無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無益苦行。自今以後,你就像我的親生兒子。“更與作字”:世第一位,名之爲“兒”,即轉凡成聖。阿含說五種佛子,謂四果及辟支佛。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即此義也。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這時二乘人,雖得遇大乘法緣,但猶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紹隆佛種,故雲自謂客作賤人,但修權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除見思二惑之糞,此可解爲無礙解脫。思惟道中,無礙有九種,另解脫亦有九種,再加上見谛一及無礙一,合共爲二十,故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過是已後”:在二乘人斷除見思二惑後,已漸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謗,故言心相體信。聞大乘法名之爲入。見佛丈六之軀說小乘法,名之爲出,此大小出入雖無疑難,猶謂大乘是菩薩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雲所止猶在本處。佛陀雖有大悲願力,欲救拔一切罪苦衆生,唯獨衆生自甘墮落不肯出離,故佛剛開始宣說法華經,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見,衆生難度頗堪傷,迷諸塵勞性顛狂。連佛菩薩亦感到難以度化我們這些可憐的衆生,這不是很可悲嗎?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爲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世尊!這時長者有病,“自知將死不久”:有機則應,爲生;機盡應謝,謂死,今教化衆生之機將畢,應入涅槃。“金”,表中道。“銀”,表真理,此種種法門,皆爲珍寶。“倉庫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禅定智慧,無所缺少,內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廣略二門,菩薩行般若,應知廣略相,略則爲少,廣則爲多。“所應取與”:自修行爲“取”,而教化他人爲“與”。此所應取及應與,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爲心。心、佛、衆生乃叁無差別。“當體此意”:誡令同我體法空也。“今我與汝,便爲不異”:今我所有,付托與汝。現在你和我已無異,宜加用心照顧,勿忘父言,無令漏失菩薩道法。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當爾之時,二乘人領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慚寬,但還停在二乘境界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會上,佛陀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即訓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爲焦芽敗種,複又贊歎大乘法而褒獎圓教爲最殊勝微妙之法。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于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複經少時”:由阿含時到法華時。佛成道後,先說華嚴經,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講阿含經,如日後照幽谷,但亦俱時可照高山。故佛于華嚴法會中,乃爲法身大士說法,度大菩薩。而在阿含方等時,菩薩亦出席法會作影響衆。般若時即要回小向大,將二乘人轉爲大乘,此時佛欲將家業托付給弟子,但還未實行,在法華會上才正式交托給弟子。
“父知此意,漸以通泰”:譬喻佛于般若後,正說無量義經之時,二乘人既聞本從一法生無量法,必思無量諸法,理應還入一法。如此思惟,漸以通泰,故得大乘機發,乃至今經…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