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62

  ..續本文上一頁發言叁請,名爲自鄙先心。“臨欲終時”:如來不久將入涅槃,化緣已盡,所應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槃,正指法華時也。“命其子”:即二萬億佛所受教化之人,大機既熟,十方雲集。“親族”,表十方法身菩薩,到此法會,作影響衆。“國王”,一切漸頓、叁藏十二部經,當機益物,部部不同,皆言第一,即各稱王。等覺菩薩爲“大臣”,十地菩薩爲“刹利”,叁十心菩薩爲“居士”。

   長者在此集會中,宣言說明二乘人實是其親生之子,表示窮子已得佛所教化而漸發菩提心。此窮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生死,備經六趣玲竮辛苦,即孤獨窮苦,故雲五十余年。爲此,佛懷憂推覓,常覓可化之機。忽于此間,得以感應道交,遂以權巧方便法度之,繼而教之以大法,付與家業。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財物者,即大乘萬德萬行。“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說小乘權法,現已歸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換言之,二乘人已悉知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華、涅槃等經。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當窮子得佛授記,歡喜信受,得未曾有。我本無心行菩薩道作佛子,今何其幸運得此殊勝因緣,聞佛開權顯實,此法寶妙乘,如大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爲子。世尊。我等以叁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世尊!大富長者,即是如來。菩薩爲佛之真子,而二乘人雖已行菩薩道,猶不自知,故言“似子”。如來視衆生猶如一子,唯獨衆生舍棄成佛大法而樂著小法。迷惑無知,故于生死苦海中,叁界火宅內,受盡五蘊火之熱惱壓迫,認賊作子,背覺合塵。叁苦:(一)即身體本有種種苦,名苦苦。(二)身體漸漸衰弱,名壞苦。(叁)業運遷流,名行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于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爲足。便自謂言。于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于小法。便見縱舍。不爲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今日在此法華會上,世尊令我等悟知以前所習小法,乃諸法戲論之糞,故現欲去除。我等因懼于生死無常諸苦而勤加精進修道,只爲得涅槃一日之價。得少許果位,偏真涅槃,便自以爲足。然世尊早已知我等貪著粗弊五欲,樂于小法,故不分別演說大乘法,縱令習小,舍于大乘教化,並宣說我等皆有如來之智慧功德寶藏。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爲大得。于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爲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于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權巧方便法,演說如來甚深智慧之法,我等從佛閑修,得小涅槃,便以爲大得,無欲進修法華圓頓大乘。舍利弗及須菩提(空生)以爲他們能爲諸大菩薩演說大般若法,全是佛之智慧神力所加被,卻不知自己本有菩薩種,亦能演說大法,故言我等不知其是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爲我說大乘法。于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于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今日我等始知佛以大慈悲,本欲教化衆生以大法,唯獨衆生劣根性樂小法,故佛隨順其根機而宣演權法。現在我等已知,往昔曾受佛教化,本具大乘種子,故發好樂大乘之心,而佛又爲我等開權顯實,宣示深奧,唯一佛乘,更無余乘。昔日方等般若會中,佛于諸菩薩前,诃責小乘者爲焦芽敗種,乃開闡無遮,度諸疑謗,實以大乘教化。我等本無心希求佛法,今日會中,法王(如來)無上大寶(一切佛法)不求自至,如諸菩薩所當得法,我于今日皆已得之。聲聞、緣覺、菩薩乃叁乘,現于此法會中,彙叁歸一,歸回佛乘,謂自然而得。

   爾時摩诃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踴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舍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余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 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砗磲瑪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辇輿車乘 田業僮仆 人民衆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衆 圍繞恭敬 常爲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衆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我等聲聞乘人,今日得佛授記,故歡喜踴躍,歎未曾有,無上妙法,不求自得。譬如無知童子,舍父而逃。“周流諸國”:譬喻輪回叁界火宅。“五十余年”:表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阿修羅則在此五道中。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即觀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覓可度之機。“頓止一城”:譬喻佛于此娑婆世界救度衆生,複在余國而示現方便寂靜涅槃。“造立舍宅”:起慈悲舍,立性空宅。“五欲自娛”:受用勝妙五塵,稱性法樂,良由佛居方便,是實報亦是寂光。此常寂光乃常行遍照一切諸有情,覓機而度。“王”,譬喻佛之法身及自受用身。佛爲法王,故常爲諸佛之所護念。“群臣豪族”:表法身大士。“往來者衆”:譬喻十方菩薩來往聽法。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而年朽邁”:喻佛年事已高,將終教化群生之事,更加憂念窮子,日夜思量化事將畢,而癡子,即二乘人,猶遠隔佛地五十余階,住于五道,我之所有法財寶藏,如何得以托付?

  人人皆有生死,又懼于生死,但卻不知修習佛法,乃出離生死之道,實爲可階矣!從前,有叁位老年人,甚爲投機,故常相聚首。最年長者已屆八十歲,下來的是七十歲高齡,另一位則是六十來歲。年終時叁位又聚首,難免唏噓慨歎時光易逝,而年屬朽邁。其中六十歲者說:“今年我們一起用飯吃菜,可是不知明年誰已不在了!”言中之義,深歎歲月不待人,難以預測他們之中,誰會先撒手塵寰。七十歲者聽後說:“嗨!老同伴,你說得太遠了!今晚在上床前,我們脫下鞋襪後,明早不曉得還能不能再親自穿上呢?”八十高齡者卻說:“你說得也太遠。當我這一口氣吸進去,也不知下一口氣可否吐出來!”這叁人中,年紀最長者爲最聰明,了解人命無常,僅在呼吸之間。但是最明智者莫過于即時念佛修道人。你或許會懷疑:“這樣做就不會死了嗎?”不一定不死。“那麼念佛有何用呢?”

  雖然,修道念佛者不可避免死亡,但卻妙在如何了死。未修道時,生命僅在呼吸之間,在修道上勤加用功有成果後,呼吸自如,來去自由,雖有生死而無生死。若要往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一切十方法界,無不應念而至。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饑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曆 到父住城

   爾時子,爲求正道衣助道食而流離奔走,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此表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爲六根,染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及十八界(六根、六塵及六識)。眼識即起好壞之分別;耳識亦起分別作用,如此類推,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亦複如是,遇事分別,對境迷心。 “或有所得”:表有漏之善根。“或無所得”:表無漏之善根,即已斷除生死而入涅槃。然則真如涅槃,本無所得,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雲無所得。 無大乘法喜爲“饑餓”,無大力用爲“羸”,無大功德爲“瘦”。迷于谛理而起見惑者爲“體生瘡癬”。何謂見惑?所謂“對境起貪愛”,對境不識,常被境界所轉。見惑乃由無明所起,若不破除無明,則不待蠲除貪愛等執著。使汝等流轉者,心目爲咎,由目所見而心起分別計度好、壞、是、非、長、短,盡是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顛倒。然而一般人皆以此爲心性,由是舍本逐末,迷于本性。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 于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産 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國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裏

  欲往傭作

  時窮子以其勞力,四處幹活而養其命,輾轉遂至父舍。前文言,父于窗牖中,不立于中門,而今言長者于其門內,表示兼得大乘二乘兩處。爾時窮子見父于大寶屏帳內,坐于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諸菩薩等皆圍繞左右。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菩薩行願,多明事數,故雲計算。“出內財産,注記券疏”:以廣、顯、略爲“注”,授決爲“記”。四宏誓爲“券”,修行爲“疏”。四宏誓願:(一)衆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叁)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若人能發此四宏誓願,則已注記成佛之道。 窮子見父,豪邁高貴,尊嚴無比,故作思惟,是國王耶?抑或同等于國王地位之人?由是驚怖疑惑而自責不應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馳走而去,往貧裏處修二乘法。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辟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爾時,佛于師子座上,一眼便認出立于遠處之窮子,但從未曾對人言此事。即授命菩薩,前往追捉,將他帶來佛前。但窮子根劣,聽聞大法,反生恐懼,又畏生死,如是小智不解大教,故言迷悶辟地。 長者知其子愚鈍,見地狹小,必不信…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