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63

  ..續本文上一頁真言直說,故爲實施權,開演二乘法。 有人說,逃子當時既年幼,而時隔數十載,縱然今日得與父重逢,理應見而不識,然則父能認子,乃理所當然。此無虛言,但在法華經內所言,非爲世俗般之父與子,此爲出世間法。一般來講,爲人父者,雖對子女愛護備至,但尚存有善兒防老之觀念,此爲或多或少之自私心作祟。佛乃真正之慈父,無一絲毫自私觀念,愛護一切衆生更甚于愛護己命,盡全力教化一切衆生,以望其能早日成佛道。 “窮子”是誰?就是一切衆生,二乘人也。他們雖有眼而不識佛,反將舍佛而逃,終日沒于苦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來不明去不白,追名逐利,苦求博士碩士等學位,但人死後什麼頭銜、學問亦帶不去,等到第二生再來投胎做人,一切又得從頭學起。如是求而複失,失而複求,生生世世在得失中打滾。 佛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來明去白。佛又用種種方便法,令我等悟知宿世因緣,而了解爲何人有貧富之分,或美醜之別,進一步明了,各人不同之際遇乃往昔業所致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十二連環,爲衆生生死之因緣。但可憐的衆生,皆舍父而逃,背覺合塵,不願回老家——l常寂光淨土。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雲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爲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深知窮子根劣,故施以權巧方便法,遣令菩薩,僞裝爲獨目相醜,無威德者,前往勸說。“眇目”,譬喻偏空小智。“矬”,豎短,譬喻不窮實相之源。陋者橫狹,譬喻不具萬善之飾。非四無所畏,故“無威”。非常樂我淨,故無德。“淨諸房舍”,即淨諸六根房五陰舍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識而雜染六塵之境:色聲香味觸法,如是背覺合塵,染著六塵之境,不能了悟自心,而處處被塵境所轉。淨諸六根即能轉識成智,淨化六根,返本還原,即因事悟道,見境明心,不再爲六塵所轉,同時亦能淨化五陰(色受想行識)而度一切苦厄。

  長者于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爲鄙事 于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緛語 若如我子

   長者知子舍大習小,如佛最先爲大菩薩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二乘人皆“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故佛以方便力,隱大示小,不現千丈相好之軀,現丈六老比丘之相,著蔽垢衣,執除糞器,應以二乘人身得度者,即現二釆人身而爲說法。“方便附近”:以是方便法,得以接近而教化二乘人。“語令勤作”:“語”表四念處,“勤”表四正勤。“既益汝價”:譬喻四如意足。塗足油者,油能除風,表禅定;複能履水,譬喻神通。“飲食充足”者:“飲食”即米面鹽醋。“米”表人空,“面”表法空。米面合者,即表正道。“鹽”表無常,“醋”表苦空,此二乃助道之增上緣。譬如人食用米面,必先以鹽醋等調味,方可食用,修行之道,亦複如是。“薦席厚暖”:譬喻觀練熏修諸禅。“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勸勉彼等勤修四正勤、四念處及四如意足等法,又以軟言慰曰,視彼爲親生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玻璃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佛以大智慧,漸令入出者,教化一切衆生,回小向大,令入佛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佛教菩薩斷界外見思二惑,與前文所言二十年除糞,迥然不同。 子雖身在執作如來家業,得佛授之以法藏,猶自持機小,無此方便,教化衆生及淨化國土等菩薩應行之道,而止宿于二乘之草庵。

  父知子心 漸已曠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衆 說是我子 舍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佛知窮子,我慢漸除,心量擴大,故欲授以所有如來法藏,而聚集親族、國王大臣、表衆菩薩、刹利居士等,于諸會中,宣說此爲我子,曾舍我而逃。“經五十歲”:表沈倫于叁界生死苦海,五道之中。“自見子來,已二十年”:表二乘人舍小向大,自行除糞後,方名爲子,則以轉教菩薩法而執作如來家業,名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五道而索其子,遂來至此中路而設化城,凡我所有,如來家業法藏,悉以付之,恣其焰績佛燈明。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小乘人偏修頑空,志意下劣,攻于四果,今得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受成佛記,得未曾有,歡喜踴躍。佛知我等心意,樂于小法,未曾說言汝等皆堪作佛,而說可得諸無漏智解脫之法,成就有余涅槃,聲聞羅漢果位。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遺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爲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幹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爲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爲我 說斯真要

  佛爲大衆,說無上法,修習此大法者,悉當成就佛果。我承佛教菩薩法,佛以種種譬喻,方便之法教化,使我等聞法修證,並于如是時間,諸佛同音,即與印證而授菩提記言:汝等于未來無量之世,當得成佛。一切十方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獨爲大乘菩薩之機,演其微妙如實之事,而非爲二乘人說此真實至要之道。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複如是

  窮子雖得近佛陀,聞大乘法,但于法不修行止于二乘,縱有佛法寶藏于前,亦不能得絲毫法益。如今窮子漸能了解大法而得逐步深入佛法藏內。

  我等內滅 自謂爲足 唯了此事 更無余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衆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爲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于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複志願

  而自于法 謂是究寬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叁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爲已得 報佛之恩

  大迦葉白佛言,“我等內滅”:已斷思惑,自謂已足。常在定中,煩惱既除,無明亦破,由具小斷,故不希求大斷。止于小智而不欣樂大智、淨佛國土、回小向大及教化衆生等事。爲何二乘人不習大法?因彼等執于法空,妄認己得諸法空寂,則不需再教化衆生,此爲只知利己而不利他之行爲。一切諸法,性雖空寂,然救度衆生,乃必須之事。事實上,諸佛與衆生乃合二爲一,佛即衆生,衆生即佛。二乘人止于中化之城,譬如一些人,未出家前,精勤修道;出家後,卻漸退菩提心,且常爲自辯護:“我已受具足戒,即使不修行也沒關系,毛病可以不用管,懈怠些又何妨?”此即二乘人所爲,得少爲足,既不自利,又不利他。 我等在迷,長處暗夜,但知樂小,畏苦求空,破除無明煩惱,得脫叁界,住于有余涅槃,以爲究竟,爲報佛之恩,但于佛智慧,不知上求佛果,下化衆生,只求己樂,是以汝等應明了,爲何佛陀常責二乘人爲焦芽敗種,非行佛道。

  我等雖爲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舍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我等雖爲佛弟子,在般若會中,蒙佛加被,爲菩薩說大乘經,卻對大法,無一念好樂之心,如來見而暫舍大法,只說修四谛十二因緣可證四果等法,並不鼓勵我等修六度萬行,可成佛果之菩薩道,乃由觀我心,非是希求大法也。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以方便力,示現爲一位平凡之老比丘而度化二乘人,施以權巧方便法,潛移默化,使其心調伏,而後令入佛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于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應受供養

  我等何幸,得授密意,昔所未有,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于今日蒙佛開示,自然而得,清淨佛眼而開佛知見。“得道”者,即得實相道。得果者,即分得無上菩提大乘聖果。無漏法者,中道不漏二邊。 我等昔來于無明長夜,修持如來清淨戒行,始于今日得聞佛開權顯實,我等聞佛如是法,悟知成佛真實果報。換言之,淨戒乃成真實緣因,故得妙報。梵行爲成真實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見,即正因理性法身德也。 真是聲聞,真阿羅漢者,昔來我等聞聲入道,名小乘聲聞,今者是大乘聲聞羅漢。圓滿初住位,一分真一切分真,即是分證十界叁德,但就其本位開權顯實,故雲聲聞阿羅漢。于叁界中諸天世人魔王梵王,普于天人大衆中,以修如來智慧之故,皆應受其恭敬供養。身爲出家人,皆不得爲利養而隨便接受施主之供養;須知若汝叁心未斷,則滴水亦難消矣。經雲:“叁心不可得”。何謂叁心?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成過去,故不可得。現在,刹那間成爲過去,乃無常。未來者,還未到來,故雲不可得。 出家人若叁心未了,而接受施主之供養,莫論飯食難消,即使是清水一杯亦難消受。食時若習五觀,真修辦道者,即使是鐵亦能消化。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