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64

  ..續本文上一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表示不揀食物之好壞,不分別、不貪著,一律平等。“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除貪欲,觀想吃東西猶如食藥物,以防止此身形體枯瘦也。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載 兩肩荷負 于恒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于恒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爲 諸法之王 能爲下劣 忍于斯事 敢相凡夫

  隨宜爲說 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諸衆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爲說法 隨諸衆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于一乘遺 隨宜說叁

   佛以大慈悲,施大恩德,救拔六道罪苦衆生,令彼等先修四聖谛,得樂果離苦海。繼而普度十法界衆生,令發菩提心,入四宏誓願,此乃如來大恩。 無量劫來,佛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等大乘法,雖複中忘,暫不得自拔自度,但志願未失。今得聞六度萬行菩薩之法,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希有之事,我等如何能報得佛之大慈與樂恩? 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視父而已,佛應世而住,濟以安甯,備六度萬行,以利群生,故雲利益我等,使我等有所皈依處。 佛成道後,應受寂滅無爲之樂,但爲了哀愍衆生,無畏生死,入此五濁惡世而救度之。複隱其神德,施以權巧方便法門,教以五戒十善,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而得去除貪欲。 佛以大慈悲心,本欲衆生速成佛道而演說華嚴經,但衆生根機尚淺,機緣未熟,未識大法,如是之故,佛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之相,方得接近衆生,視其機宜以度化之。方便附近,與一日之價,此乃佛助衆生斷除見惑之愛熱恩。 二乘人除見思二惑後,漸能與佛,心體相應,故佛彈诃貶斥,令彼等恥小慕大,此即佛開闡無遮之恩德也。又佛命彼等執作如來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此爲佛所賜之莊嚴恩。如是之後,佛觀機緣成熟,即聚集親族,于衆會中,宣言彼等爲佛子,並付以家業,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此意謂二乘人將來亦堪作佛,坐于法王寶座之上,此乃如來賜座恩也。 既坐佛座,身意泰然,快得安穩,以佛道聲,令一切衆生得聞,普廣于天人,應受其供養,令我等具足自利利他之恩德,是故佛所賜與之深恩,我等縱然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乃至頂戴或兩肩荷負,亦不能得報佛所賜與之覆育、救拔及自他行成,初後理顯之大恩。 牛頭栴檀者,在華嚴雲,出離垢山,若用以塗身,火不能燒。 佛之無量神通乃不可思議之事,無漏無爲,諸法之王,以慈悲故,能爲下小劣弱之機,忍耐調柔,隨類應化一切取相凡夫。衆生之品性低劣,但佛以大智,能熟知其根性,複以大悲,曆經千劫,不辭勞苦,頭頭救拔一切罪苦衆生。 人生如一場戲,今生扮演父親之角色,下一生扮演兒子。如是父子、子父之關系,生生延續蔓延不斷。或不爲子與父,而成親戚、朋友等。總而言之,在人生大舞臺上,人人各演其角色,戲終人散,待另一出戲上演,又再粉墨登場,另演新戲。無量劫來,衆生皆演其戲,輪回六道。吾人應及早醒覺,迷途知返! 佛善以慚頓法門,任運自在,教化衆生,隨類應化諸根行業,顯示分別說最稀有法,于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作叁乘說。

  

  妙法蓮華經卷第叁

  藥草喻品第五

  藥是醫病之藥,草是草木,也喻俗世的衆生。如病,如來教法是藥,觀機說教,對症下藥。要機教相應,藥病無差。所以佛陀在這一品以藥草作爲比喻,醫治衆生身心二病。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寶功德。誠如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這時,佛陀告訴大迦葉及法會的弟子們,善哉!善哉!迦葉說得真好,你真領會如來心意,說如來之法,你所說的道理,絲毫沒有錯。如來是沒有邊際;阿僧祇,是無數量之數,而佛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你們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窮盡。你們天天講月月說,也說不盡此功德。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迦葉你應該知道,如來是一切法之王,如來所說,皆是真實不虛之法。一切法包括大乘、二乘及叁乘。大乘是佛乘,二乘是聲聞緣覺乘,叁乘是菩薩乘。如來能善巧方便,演說妙法,皆以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智、一切種智等法說之。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于諸法究盡明了。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佛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叁身是法身、化身及報身。四智是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及成所作智。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及肉眼。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如來以智慧觀察,而知道一切諸法。法有八萬四千種,若以每一個法來說費時太長,所以說一切諸法。然而歸根結蒂,諸法歸到什麼地方去?佛說一切法,不離一切心,一切法之所生,也唯心之所現也,因此佛才能知道一切衆生之心理。如金剛經所雲:“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對于衆生的起心動念,都能了如指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通達無礙,這樣才能開示一切智慧給予所有衆生。

   迦葉。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迦葉!譬如叁千大千世界,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天下共爲一個世界。聚集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及一千個四天下成爲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幹世界共成一個中千世界。而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所組成。因叁遍言千,故爲叁千大千世界。 在山河大地溪谷所生長的各種樹木,花草叢林,都有不同的名字及各種顔色。在他們的上面布滿濃雲,遮蓋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很均勻很平等,無分別的下起雨來。樹木、花草及叢林的根、莖、枝、葉都隨著他們的大、中或小而得所應得之份量。根莖枝葉大的自然吸收力比中、小性的根莖枝葉多,比較起來,小根莖枝葉的份量最少。這也是比喻上、中、下品之分別。本來他們都是同在一塊地生長出來,而天所降之雨量也是一樣,但因根莖本身之吸收力有分大中小的緣故,所以所得之雨量各有不同,但是仍一樣生長開花結果。這是佛陀比喻衆生的根機,一如花草樹木叢林,有分上中下品。

  迦葉當知。如來亦複如是。出現于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叁千大千國土。于大衆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衆。皆應到此。爲聽法故。

  迦葉!你應該知道如來也是這樣。我出現于世的情形,就像大雲出現于世一樣,爲了大事因緣,教化衆生,才出興于世。是故以最大聲量之法音,普遍告訴世間、天人、阿修羅(譯爲無端正及無酒;他們有天福而無天德,亦無天權,好勇鬥狠。土匪及軍人都屬于阿修啰;軍人列爲善道,土匪則歸入于惡道),如我所說的大雲遮蓋了叁千大千世界,在大家面前說:我是如來。 爲什麼佛還有“我”呢?其實如果明白了這個“如來”,就沒有一個我;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譬如在聽經時,一個聰明的人記得最多,中等者記得少一點,最愚癡者自然會記得更少了。如同下雨,隨著樹木花草的大小不同,其吸收量也各異。同理,智慧高者得惠多一點,智慧少者所得惠較少。大家都在聽經,但明白了解道理的程度,各有不同。有的聽了知道這些花草樹木是比喻人,或者有些知道下雨或密雲迷布是指佛在說法。如果不了解的話,就會說:“我一點也不明白,怎會盡說些花、草、樹木!”如果知道自己一點也不明白,總算有個知道自己不明白;也即是開始往明白路上走。尤其是未聽過佛法的人,第一次聽自然不懂。但若能知道自己不明白這是明白了一點。今天一點,明天一點,這一點點日積月累就會聚少成多。 “如來”,還有其它十個意思:(一)應供——應接受供養。(二)正遍知——知道萬法唯心是正知;知道心生萬法是遍知。(叁)明行足——有智慧光明,修行至圓滿之果位。(四)善逝——已到好的地方去。(五)世間解——世界上沒有比他更明白的人。(六)無上士——沒有比他更高的人。(七)調禦丈夫——調伏及駕禦一切衆生的大丈夫。(八)天人師——天上及人的師父。(九)佛。(十)世尊——爲世、出世所尊敬。所以佛有種種功德之因緣,能使未得度者得度,將他度到一個沒有是非好壞、善惡生死之地。同時也使不安樂者得到安樂,使未得涅槃者得到常樂我淨,寂滅之樂。對于來生今生及一切,我都真實的明了知道、見到;而且又知道開悟修道,講經說法,開演修行種種法門。你們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到此來聽經聞法。 同理,在此聽經的法會除了你們各位外,尚有天龍八部。如果你已開了五眼六通,就會看得很清楚。哦!位子都坐滿了,沒坐了。不過你看不到也好,否則連走路也水泄不通了!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