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佛道,名號爲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多摩羅跋是梵語,意謂自性清淨,纖塵不染。“栴檀香”是一種最上等的香材。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爲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這一個劫叫做喜滿。因爲在這一劫中,充滿了喜樂,故他的國土也名爲意樂。這國的地面平坦,用玻璃造成。七寶行樹莊嚴。從天上散下真珠做成的花朵。到處都非常清淨,見到這國的人都會生出歡喜心來。有許多天、人、聲聞、菩薩,他們的數量有數不盡那麼多。
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的壽命長二十四個小劫,正法住世有四十個小劫,像法住世也是四十個小劫。當佛說完了之後,再想把前面所說過的法,詳細的告訴大衆一遍,因此說出這段偈頌。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舍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爲佛道故 供養恭敬 于諸佛所 常修梵行
于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刹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我這位弟子,大目犍連,當他舍去此身之後,將會得見八千二百萬億的諸佛世尊。爲了修成佛道,他很恭敬供養所有值遇的諸佛。他在每一個諸佛前,常隨佛學,修清淨梵行,在無量劫中,他一心奉持佛法。當諸佛滅度後,他又建立七寶做成的塔廟,用金來造塔的缯蓋幢旛,用種種的華、香、伎樂來供養這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于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他漸漸具足圓滿六度萬行,降生在意樂國,而得成佛道,名號爲多摩羅。因爲他在因地修行清淨,故得莊嚴清淨無染,身上發出栴檀的香氣,這尊佛的壽命長二十四小劫。
常爲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 叁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轉
他常爲天人演說佛法,在他的國土裏有無量的聲聞衆,猶如恒河沙數,他們都具足叁明和六種神通。個個都具有大威德相,又有無量無數的大菩薩,他們都是志願堅固,勇猛精進,得到佛的無上智慧,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這佛滅度後,正法住于世有四十個小劫,像法也如是。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于未來世
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我的諸大弟子中,有五百個具足威德之相,都應當授記。在未來世中,皆得成佛。我和你們各位,因爲有往昔的因緣,故我今應當對你們說出此法。你們各位必須仔細谛聽。
妙法蓮華經卷叁
化城喻品第七
“化”是從幻化而來並不是實有的。它從佛徹底覺悟的精神顯現出來。什麼意思呢?就是要二乘人發大心,遠離現證一切相,佛現出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其實,佛所說的“化城”本來是不存在的,如今卻能化現出來,故此品名爲“化城喻品”。
首先,我們應該要了解此座化城本來是一物也無。它是一個虛妄不實的,故名爲化城,是佛所變化出來的。佛示現這個方便法門來救度衆生,故此說二乘人的方便法門,都不是真實。大乘一實法門才是究竟的目的地。
有人問:“如果一切都不真實,那麼它的好處何在呢?”如果你不了解什麼是不真實,你也無法找到真實的。此座化城即爲彼所現。此化城是比喻二乘的法門:聲聞乘及緣覺乘之法。因爲此二乘法都是佛方便引導之法,所以說,此化城是爲二乘人說的有余涅槃不究竟的。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佛用方便智慧表示出二乘的法。爲什麼?譬如:我們念書必須要從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二乘人就橡小學的程度,菩薩乘屬于中學的程度,佛乘就到了最高的程度,也就是大學。實非大學可比。佛法本來是沒有什麼高下的,但佛用方便法門來接引一切衆生,就像小兒童,先要讓他在小學念書,吸收小學的知識。
在佛法中,最主要的觀點和目標,就是視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假使佛起初就對我們說這個法,衆生必定有畏難怕苦不願信受,心生恐懼不前,故佛示現權巧方便法門來教化誘導衆生。
有四種方法來解釋佛說此一品的意思:(一)根據因緣。(二)根據所需的教法。(叁)根據衆生的根性。(四)根據觀察一切衆生的心行。
(一)根據因緣:衆生在修行的道路上停留,不願往前進步,住空法中以爲到達究竟之處,這就是小乘人存有的一個觀念,把他們所得到的有余涅槃當作最高無上的境界,故佛開權顯實,破其執著,令彼深入佛的大智慧藏,了悟真實法是沒有體性。因爲二乘人在修道上不再前進半途而廢,故佛用方便法門,以“化城”爲二乘人的“暫歇城”,免其墮落惡道,故暫示現“化城”的存在。
(二)根據所需的教法:二乘人把小乘的教法當作最圓滿的教法,把有余涅槃當作究竟不生不滅的無余涅槃,故他們只願自求解脫而不願度脫衆生,佛視此輩人爲佛教的焦芽敗種來呵責二乘,不像菩薩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菩薩深怕一切六道衆生墮落惡趣,頭頭救拔群生,脫離苦海,菩薩有慈悲平等、倒駕慈航的無畏精神,發願“度盡一切衆生,方證菩提”,而佛願二乘人也能回小向大,發大菩提心,學菩薩法。故必須爲他們說出大乘的教法。
(叁)根據衆生的根性:佛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世尊,當佛成道後,叁七日內爲大乘菩薩說華嚴經。這時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可見二乘人的根性比較淺劣。但是佛不願舍去不救度每一個衆生,故爲二乘人說四聖谛法及十二因緣法等,讓他們都要精進修行,增長善根,超凡入聖,最後才顯示開導給他們真實的一乘教法。
(四)根據觀察一切衆生的心行:佛觀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惟有開權顯實,佛說這部法華經,來破除衆生的執著和自私自利的心,不使障礙他們成佛的機會和佛性。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衆,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時有一尊佛,名大通智勝如來,他有很廣大的神通和大智慧,具足佛的十名號稱之德,即是如來(如如不動,寂照常明,表體性德)、應供(所應作者,皆已辦之,表慈悲願德)、正遍知(理智無礙,圓融周徹,具足正知正見。無不遍知,表理智德)、明行足(明即得無上善果菩提,行足、戒慧滿足,表修因克果德)(亦名表神通德)、善逝、世間解(入無余涅槃。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事,表斷證智德)、無上士(一切衆中,佛爲無上,表住位德)、調禦丈夫(以柔軟語、苦切語,使人入善道,表教主德)、天人師(如日遍照,無不蒙益,人天導師,表普利德)、佛(叁覺究竟圓滿,表覺果德)、世尊(萬德具、福智圓,爲世出世間所尊,表圓滿德)。
大通智勝佛有一個國土,名好城,因爲他國土裏的人民都很善良,此劫名爲大相。諸比丘!這位佛已在過去世,不可說久遠劫中,進入了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有多久的時間呢?以下佛就說出一個比喻。
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爲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于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譬如有人用此叁千大千世界的國土,磨成寫字用的墨汁。如此經過東方千國土之時,點上一點墨點。又經過千國土,再點上一點墨點,如是這樣的點盡所有磨成墨點,計算在每一點上的土地多嗎?你們的看法如何?即使由算術家與他們的學生,一起來計算此數目,能算得出其數目嗎?所有的比丘都說:“不能,世尊。”
諸比丘衆,這人所經過的國土,在每一個點上和沒有點到的國土,皆再磨爲微塵。以一微塵等做一劫,而大通智勝佛進入滅度的劫數,還超過此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佛是一切智人,以禅定叁昧智力,故我釋迦牟尼佛,觀如是久遠劫來猶如今日,並不長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述以上的意義,故說偈頌:
我憶念在過去世,無量無邊劫中,有一位佛,具足福慧圓滿,此佛名大通智勝佛。
如人以力磨 叁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爲墨
過于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複盡抹爲塵 一塵爲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複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譬如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國土都磨成墨汁,然後經過千個國土,點上一點墨點。再過千個國土,如前一樣點上一墨點,乃至繼續把此墨點點完,點滿了叁千大幹世界土地爲止。雖然他走遍了諸國土,散或不散盡所有的微塵,然後,以所有的點與未點到的中間所有國土,以一粒微塵爲一劫,大通智勝佛滅度後,已經有如是無量劫了。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具足圓融無礙的智慧,悉知大通智勝佛以及聲聞菩薩已滅度,如見到他們現在正滅度一樣。諸比丘!你們應當知道,佛的智慧是非常純淨、微細和奧妙,沒有一切漏,也沒有一切的挂礙,通達無量數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