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佛道,名号为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多摩罗跋是梵语,意谓自性清净,纤尘不染。“栴檀香”是一种最上等的香材。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这一个劫叫做喜满。因为在这一劫中,充满了喜乐,故他的国土也名为意乐。这国的地面平坦,用玻璃造成。七宝行树庄严。从天上散下真珠做成的花朵。到处都非常清净,见到这国的人都会生出欢喜心来。有许多天、人、声闻、菩萨,他们的数量有数不尽那么多。
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的寿命长二十四个小劫,正法住世有四十个小劫,像法住世也是四十个小劫。当佛说完了之后,再想把前面所说过的法,详细的告诉大众一遍,因此说出这段偈颂。
我此弟子 大目犍连 舍是身已 得见八千 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道故 供养恭敬 于诸佛所 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 奉持佛法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长表金刹
华香伎乐 而以供养 诸佛塔庙
我这位弟子,大目犍连,当他舍去此身之后,将会得见八千二百万亿的诸佛世尊。为了修成佛道,他很恭敬供养所有值遇的诸佛。他在每一个诸佛前,常随佛学,修清净梵行,在无量劫中,他一心奉持佛法。当诸佛灭度后,他又建立七宝做成的塔庙,用金来造塔的缯盖幢旛,用种种的华、香、伎乐来供养这些塔庙。
渐渐具足 菩萨道已 于意乐国 而得作佛 号多摩罗
栴檀之香 其佛寿命 二十四劫
他渐渐具足圆满六度万行,降生在意乐国,而得成佛道,名号为多摩罗。因为他在因地修行清净,故得庄严清净无染,身上发出栴檀的香气,这尊佛的寿命长二十四小劫。
常为天人 演说佛道 声闻无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萨无数 志固精进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转
他常为天人演说佛法,在他的国土里有无量的声闻众,犹如恒河沙数,他们都具足三明和六种神通。个个都具有大威德相,又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他们都是志愿坚固,勇猛精进,得到佛的无上智慧,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灭度后 正法当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尔
这佛灭度后,正法住于世有四十个小劫,像法也如是。
我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数五百 皆当授记于未来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缘 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我的诸大弟子中,有五百个具足威德之相,都应当授记。在未来世中,皆得成佛。我和你们各位,因为有往昔的因缘,故我今应当对你们说出此法。你们各位必须仔细谛听。
妙法莲华经卷三
化城喻品第七
“化”是从幻化而来并不是实有的。它从佛彻底觉悟的精神显现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二乘人发大心,远离现证一切相,佛现出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其实,佛所说的“化城”本来是不存在的,如今却能化现出来,故此品名为“化城喻品”。
首先,我们应该要了解此座化城本来是一物也无。它是一个虚妄不实的,故名为化城,是佛所变化出来的。佛示现这个方便法门来救度众生,故此说二乘人的方便法门,都不是真实。大乘一实法门才是究竟的目的地。
有人问:“如果一切都不真实,那么它的好处何在呢?”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不真实,你也无法找到真实的。此座化城即为彼所现。此化城是比喻二乘的法门:声闻乘及缘觉乘之法。因为此二乘法都是佛方便引导之法,所以说,此化城是为二乘人说的有余涅槃不究竟的。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用方便智慧表示出二乘的法。为什么?譬如:我们念书必须要从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二乘人就橡小学的程度,菩萨乘属于中学的程度,佛乘就到了最高的程度,也就是大学。实非大学可比。佛法本来是没有什么高下的,但佛用方便法门来接引一切众生,就像小儿童,先要让他在小学念书,吸收小学的知识。
在佛法中,最主要的观点和目标,就是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假使佛起初就对我们说这个法,众生必定有畏难怕苦不愿信受,心生恐惧不前,故佛示现权巧方便法门来教化诱导众生。
有四种方法来解释佛说此一品的意思:(一)根据因缘。(二)根据所需的教法。(三)根据众生的根性。(四)根据观察一切众生的心行。
(一)根据因缘:众生在修行的道路上停留,不愿往前进步,住空法中以为到达究竟之处,这就是小乘人存有的一个观念,把他们所得到的有余涅槃当作最高无上的境界,故佛开权显实,破其执着,令彼深入佛的大智慧藏,了悟真实法是没有体性。因为二乘人在修道上不再前进半途而废,故佛用方便法门,以“化城”为二乘人的“暂歇城”,免其堕落恶道,故暂示现“化城”的存在。
(二)根据所需的教法:二乘人把小乘的教法当作最圆满的教法,把有余涅槃当作究竟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故他们只愿自求解脱而不愿度脱众生,佛视此辈人为佛教的焦芽败种来呵责二乘,不像菩萨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菩萨深怕一切六道众生堕落恶趣,头头救拔群生,脱离苦海,菩萨有慈悲平等、倒驾慈航的无畏精神,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方证菩提”,而佛愿二乘人也能回小向大,发大菩提心,学菩萨法。故必须为他们说出大乘的教法。
(三)根据众生的根性:佛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世尊,当佛成道后,三七日内为大乘菩萨说华严经。这时二乘人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可见二乘人的根性比较浅劣。但是佛不愿舍去不救度每一个众生,故为二乘人说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等,让他们都要精进修行,增长善根,超凡入圣,最后才显示开导给他们真实的一乘教法。
(四)根据观察一切众生的心行:佛观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惟有开权显实,佛说这部法华经,来破除众生的执着和自私自利的心,不使障碍他们成佛的机会和佛性。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众,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这时有一尊佛,名大通智胜如来,他有很广大的神通和大智慧,具足佛的十名号称之德,即是如来(如如不动,寂照常明,表体性德)、应供(所应作者,皆已办之,表慈悲愿德)、正遍知(理智无碍,圆融周彻,具足正知正见。无不遍知,表理智德)、明行足(明即得无上善果菩提,行足、戒慧满足,表修因克果德)(亦名表神通德)、善逝、世间解(入无余涅槃。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事,表断证智德)、无上士(一切众中,佛为无上,表住位德)、调御丈夫(以柔软语、苦切语,使人入善道,表教主德)、天人师(如日遍照,无不蒙益,人天导师,表普利德)、佛(三觉究竟圆满,表觉果德)、世尊(万德具、福智圆,为世出世间所尊,表圆满德)。
大通智胜佛有一个国土,名好城,因为他国土里的人民都很善良,此劫名为大相。诸比丘!这位佛已在过去世,不可说久远劫中,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有多久的时间呢?以下佛就说出一个比喻。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譬如有人用此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磨成写字用的墨汁。如此经过东方千国土之时,点上一点墨点。又经过千国土,再点上一点墨点,如是这样的点尽所有磨成墨点,计算在每一点上的土地多吗?你们的看法如何?即使由算术家与他们的学生,一起来计算此数目,能算得出其数目吗?所有的比丘都说:“不能,世尊。”
诸比丘众,这人所经过的国土,在每一个点上和没有点到的国土,皆再磨为微尘。以一微尘等做一劫,而大通智胜佛进入灭度的劫数,还超过此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佛是一切智人,以禅定三昧智力,故我释迦牟尼佛,观如是久远劫来犹如今日,并不长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这时释迦牟尼佛欲重述以上的意义,故说偈颂:
我忆念在过去世,无量无边劫中,有一位佛,具足福慧圆满,此佛名大通智胜佛。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譬如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国土都磨成墨汁,然后经过千个国土,点上一点墨点。再过千个国土,如前一样点上一墨点,乃至继续把此墨点点完,点满了三千大干世界土地为止。虽然他走遍了诸国土,散或不散尽所有的微尘,然后,以所有的点与未点到的中间所有国土,以一粒微尘为一劫,大通智胜佛灭度后,已经有如是无量劫了。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佛具足圆融无碍的智慧,悉知大通智胜佛以及声闻菩萨已灭度,如见到他们现在正灭度一样。诸比丘!你们应当知道,佛的智慧是非常纯净、微细和奥妙,没有一切漏,也没有一切的挂碍,通达无量数劫。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