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9

  ..續本文上一頁不平。

  (4)異外道。外道以“阿嚘”兩字作爲他們經典的開始,阿是無,嚘是有的意思。因爲外道說一切萬法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佛所說的經典用“如是我聞”爲開始,以異于外道迷糊籠統、雜亂無章之經相。

  當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世尊入滅後,(一)結集經典時,其開頭應怎樣說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說的?(二)以後的修行方法,應依什麼而住?(叁)我們以後將依什麼爲師?(四)那些惡性的比丘,我們應如何對待之?佛答複道:

  第一、結集經藏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爲開始。

  第二、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即身、受、心、法。(1)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就算洗得多幹淨,也有汗流出,如果不洗,簡直是臭不可聞!身上九孔常流不淨:眼屎、耳垢、鼻涕、痰、唾沫、大小便等肮髒流液,時刻無不在流。故要觀身不淨。多貪淫欲的人應以不淨觀來對住,觀再美貌的男女也是汙穢不淨,既然不淨,又有什麼可貪戀的呢?知道不淨也就不會貪著,而沒有那麼大的淫欲心。

  (2)觀受是苦。受是領受,無論什麼善惡順逆境界現前,你有所領受,就會動搖你的心。有動搖就是苦。所有的接受、領納,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知道它是苦,不會貪享受,求欲樂,這樣就可以斷滅苦。

  (3)觀心無常。我們人的心,有如大海裏的水波浪,前念滅,後念生,念念遷流,生生不息,可是每一念都是無常虛妄的。

  (4)觀法無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門論上說:“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爲成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有十九法,加上“五十一個心所法”有七十法,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與“六個無爲”,合起來即是百法。雖然有這麼多法,可是無我,所以不要執著法。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修行修到極點,是人法雙亡。人未明白佛法前,我執深重,一切都屬于我,什麼都是我的。但明白佛法之後,便執著于法,而變成法執,有所執著就有挂礙,有挂礙就起顛倒,起顛倒就生夢想。若觀我既沒有了,那還有個法呢?故要觀法無我。從觀身不淨,推而觀心、受、法也都是不淨。觀受是苦,推而觀身、心、法也都是無常。觀法無我,推而觀身、受、心也都是無我。所以雖然說是四念處,可是它們互相有連帶關系。在佛入涅槃之後,每一位比丘都應該依四念處而住,不能絲毫舍離的。

  第叁、要以戒爲師。所有出家人必須依照戒律修行,若不依戒律修行,佛法就會滅亡。若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則可以長久住世。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分光明。有十人就有十分光明。有百人、千人、萬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毀犯,這時佛教就有無量無邊的光明,照破消滅世間所有諸黑闇。所以持淨戒,依戒律修行,是最重要的我佛最後教誡。戒是現在比丘修行之師。

  第四、不與惡性比丘爭辯,不要理他,以沈默對待之。惡性比丘是不講道理的,故不和他爭辯,讓其自生慚愧心,以此影響他反過來遵守規矩,所以這是最好的辦法。

  阿難以四事問佛,佛一一答複咐囑,所以一切經典前面都以“如是我聞”爲開始。“如是”是指法之詞,即是說這部經法,叫信成就,你信它就是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了。“如”是不變,隨緣是“是”。“如是”即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就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又“如是”是印可之一,就是你若做對了,與佛心相契合,就是如是。若與佛心相違背,則叫不如是。“我聞”是阿難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而不是我自己杜撰編造。”阿難比佛小很多歲,佛叁十歲成道,也正是阿難出世時。阿難二十五歲才出家,那麼二十五歲以前佛所說的經典他也沒聽過,他又如何去結集經藏呢?阿難是佛的堂弟,雖然二十五歲才出家,可是他請求佛把以前的經典,再重說一遍。因此佛用神通力,將以前所說過的經典再對阿難重說一遍。阿難的記憶力很好,一曆耳根永不忘失。所以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又阿難也是大權示現,因爲往昔一切佛所說的經藏,都是由阿難結集的。而且每位佛所說的法都是一樣,所以阿難開悟之後,對于過去所有佛所說的法藏,都可以回憶起來,完全記得。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

   “一時”是時成就。所以不說明一個確實的日期,是爲了避免曆史學家無意義的追根溯柢考證。這兒的一時,即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話,具足是“佛陀耶”。佛者,覺也。現在解釋叁種覺:一、本覺——本有的佛性就是覺悟的,不需要經過修行而具足覺悟。二、始覺——剛開始覺悟。我們發心想要學佛法,研究經典教理,這叫始覺。叁、究竟覺——開始覺悟後,一天比一天精進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成了佛,這就叫究竟覺。又有另外一種叁覺的講法:一、自覺——自己覺悟真理。如二乘人(聲聞、緣覺)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故又叫小乘人。二、覺他——自己覺悟道理後,也要把真理發揚光大,教化衆生,令其它的人也都覺悟。而菩薩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小乘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只想做個自了漢。所以佛斥責小乘人是焦芽敗種,不能弘揚光大佛法。叁、覺行圓滿——這是佛的圓滿。佛是叁覺圓,萬德備。

  這位佛是指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淨飯王的太子,俗名悉達多。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住即是在的意思。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國的京都,是頻婆娑羅王(佛的弟子)所住之城,該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圍繞,在東北方的山,就是靈山。耆阇崛山也就是靈鹫山,因爲山形好像一只鹫鳥,故稱之。“王舍城耆阇崛山”是處成就。

  “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是衆成就。其它經典多數是說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華會上的人特別多,有萬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將要證果成阿羅漢的比丘,因而稱爲大比丘。比丘是梵語,具足叁義:一、乞士——比丘不立煙爨,每天到吃飯時,便托缽到城裏或鄉村乞食化齋。這樣不僅身安道存,且又福利施主。佛製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過午不食,這都是行頭陀行。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時,叁師七證就問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問:“汝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在羯磨問答中,你答說已發菩提心,這時就有地行夜叉傳話給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轉報給六欲天的天魔聽,說:“人間又有某某人出家,佛的眷屬又增加了一個,而我們魔的眷屬反少了一個。”魔王聽了報告之後,心生嫉妒和恐懼,所以又叫怖魔。叁、破惡——破什麼惡呢?即是破煩惱惡、無明惡,與貪嗔癡叁毒惡。

  在每一部經前面都有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與衆成就。有這六種成就,佛才說法。如果六種有一種不成就,就不能說法。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皆是阿羅漢”,這是歎德,贊歎阿羅漢的功德。阿羅漢是梵語,也是和比丘一樣有叁種意思。比丘就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即是比丘的果。一、應供——在因地時,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時,阿羅漢是應供,即是人間的人與天上的人應當供養的。也叫“供應”,即是去供養其它的比丘。在佛住世時,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變成一個道人轉供養一切的比丘,故叫“供應”。二、殺賊——殺無明賊、煩惱賊、眼耳鼻舌身意六賊。阿羅漢把這些賊全部消滅殺盡了。不但殺“賊”,也殺“不賊”。爲何“不賊”也殺?因爲那些小乘人認爲不是賊的,但在佛菩薩看來也都是賊,故也要殺“不賊”。叁、無生——證到四果阿羅漢,就悟了無生法忍。在叁千大千世界裏,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這種境界是說不出、講不來的,但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無生法忍。

  阿羅漢有四個階級:初果、二果、叁果與四果。

  初果阿羅漢又叫須陀洹果,是羅漢的初步。證得初果的羅漢,生死還未了,故叫見道位。須陀洹是梵語,譯爲“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即是色、聲、香、味、觸、法。色塵:證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塵,他有一種定力,無論再好的美色當前,他也不動心。聲塵:一般人喜好聽悅耳的音樂歌曲。但是證得初果的人,無論善惡好壞是非聲音,他都不動搖,不爲聲塵所轉,而能轉聲塵。香塵:人喜歡聞香味,但嗅著臭味則起厭惡心,有個歡喜與厭惡,即是有愛憎心,起愛憎心就被香塵所轉。味塵: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則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歡吃,這又是被味塵所轉。觸塵:平凡人貪著觸覺,乃至貪戀不舍男女之間的情愛,貪著觸摸華麗細滑的金銀寶飾物質。這都是沒有看破,不能轉觸塵。法塵:執著于種種的法,這即是法塵。初果阿羅漢全不被以上六塵所轉,他達到這種境界。

  若有人說他自己證果或得道開悟,要試驗他是否真實的,就給他做一樣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樣最難吃的。看他選擇那一樣?但不可讓他知道你在試驗他,他若是知道了,就專門吃難吃的東西,也是被香味塵所轉。這即是矯揉造作,帶副假面具來騙人。因爲不被味塵所轉,是一點分別選擇也沒有的,好的壞的一起吃,這才可以證明修行人有一點功夫。所以證到初果的聖人是必須有證據的,不是誰都可以說自己已證果開悟。

  二果阿羅漢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語,譯爲“一來”,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則還要一生天上,二來人間,故二果是一來果。初果則還要受七番生死。

  叁果阿羅漢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語,譯爲“不來”,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見道位,二果叁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習,了盡生死。但四果只斷了“分段生死”,而“…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