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平。
(4)异外道。外道以“阿嚘”两字作为他们经典的开始,阿是无,嚘是有的意思。因为外道说一切万法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佛所说的经典用“如是我闻”为开始,以异于外道迷糊笼统、杂乱无章之经相。
当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阿难以四事问佛:世尊入灭后,(一)结集经典时,其开头应怎样说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说的?(二)以后的修行方法,应依什么而住?(三)我们以后将依什么为师?(四)那些恶性的比丘,我们应如何对待之?佛答复道:
第一、结集经藏时,经的前面以“如是我闻”为开始。
第二、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即身、受、心、法。(1)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就算洗得多干净,也有汗流出,如果不洗,简直是臭不可闻!身上九孔常流不净:眼屎、耳垢、鼻涕、痰、唾沫、大小便等肮脏流液,时刻无不在流。故要观身不净。多贪淫欲的人应以不净观来对住,观再美貌的男女也是污秽不净,既然不净,又有什么可贪恋的呢?知道不净也就不会贪着,而没有那么大的淫欲心。
(2)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无论什么善恶顺逆境界现前,你有所领受,就会动摇你的心。有动摇就是苦。所有的接受、领纳,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知道它是苦,不会贪享受,求欲乐,这样就可以断灭苦。
(3)观心无常。我们人的心,有如大海里的水波浪,前念灭,后念生,念念迁流,生生不息,可是每一念都是无常虚妄的。
(4)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门论上说:“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有十九法,加上“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七十法,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与“六个无为”,合起来即是百法。虽然有这么多法,可是无我,所以不要执着法。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修到极点,是人法双亡。人未明白佛法前,我执深重,一切都属于我,什么都是我的。但明白佛法之后,便执着于法,而变成法执,有所执着就有挂碍,有挂碍就起颠倒,起颠倒就生梦想。若观我既没有了,那还有个法呢?故要观法无我。从观身不净,推而观心、受、法也都是不净。观受是苦,推而观身、心、法也都是无常。观法无我,推而观身、受、心也都是无我。所以虽然说是四念处,可是它们互相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槃之后,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不能丝毫舍离的。
第三、要以戒为师。所有出家人必须依照戒律修行,若不依戒律修行,佛法就会灭亡。若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则可以长久住世。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分光明。有十人就有十分光明。有百人、千人、万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这时佛教就有无量无边的光明,照破消灭世间所有诸黑闇。所以持净戒,依戒律修行,是最重要的我佛最后教诫。戒是现在比丘修行之师。
第四、不与恶性比丘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恶性比丘是不讲道理的,故不和他争辩,让其自生惭愧心,以此影响他反过来遵守规矩,所以这是最好的办法。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一一答复咐嘱,所以一切经典前面都以“如是我闻”为开始。“如是”是指法之词,即是说这部经法,叫信成就,你信它就是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了。“如”是不变,随缘是“是”。“如是”即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又“如是”是印可之一,就是你若做对了,与佛心相契合,就是如是。若与佛心相违背,则叫不如是。“我闻”是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而不是我自己杜撰编造。”阿难比佛小很多岁,佛三十岁成道,也正是阿难出世时。阿难二十五岁才出家,那么二十五岁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听过,他又如何去结集经藏呢?阿难是佛的堂弟,虽然二十五岁才出家,可是他请求佛把以前的经典,再重说一遍。因此佛用神通力,将以前所说过的经典再对阿难重说一遍。阿难的记忆力很好,一历耳根永不忘失。所以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又阿难也是大权示现,因为往昔一切佛所说的经藏,都是由阿难结集的。而且每位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所以阿难开悟之后,对于过去所有佛所说的法藏,都可以回忆起来,完全记得。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一时”是时成就。所以不说明一个确实的日期,是为了避免历史学家无意义的追根溯柢考证。这儿的一时,即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话,具足是“佛陀耶”。佛者,觉也。现在解释三种觉:一、本觉——本有的佛性就是觉悟的,不需要经过修行而具足觉悟。二、始觉——刚开始觉悟。我们发心想要学佛法,研究经典教理,这叫始觉。三、究竟觉——开始觉悟后,一天比一天精进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成了佛,这就叫究竟觉。又有另外一种三觉的讲法:一、自觉——自己觉悟真理。如二乘人(声闻、缘觉)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故又叫小乘人。二、觉他——自己觉悟道理后,也要把真理发扬光大,教化众生,令其它的人也都觉悟。而菩萨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小乘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只想做个自了汉。所以佛斥责小乘人是焦芽败种,不能弘扬光大佛法。三、觉行圆满——这是佛的圆满。佛是三觉圆,万德备。
这位佛是指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净饭王的太子,俗名悉达多。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住即是在的意思。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国的京都,是频婆娑罗王(佛的弟子)所住之城,该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围绕,在东北方的山,就是灵山。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形好像一只鹫鸟,故称之。“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
“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其它经典多数是说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有万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将要证果成阿罗汉的比丘,因而称为大比丘。比丘是梵语,具足三义:一、乞士——比丘不立烟爨,每天到吃饭时,便托钵到城里或乡村乞食化斋。这样不仅身安道存,且又福利施主。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过午不食,这都是行头陀行。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时,三师七证就问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问:“汝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在羯磨问答中,你答说已发菩提心,这时就有地行夜叉传话给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转报给六欲天的天魔听,说:“人间又有某某人出家,佛的眷属又增加了一个,而我们魔的眷属反少了一个。”魔王听了报告之后,心生嫉妒和恐惧,所以又叫怖魔。三、破恶——破什么恶呢?即是破烦恼恶、无明恶,与贪嗔痴三毒恶。
在每一部经前面都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与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如果六种有一种不成就,就不能说法。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赞叹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即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人应当供养的。也叫“供应”,即是去供养其它的比丘。在佛住世时,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变成一个道人转供养一切的比丘,故叫“供应”。二、杀贼——杀无明贼、烦恼贼、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阿罗汉把这些贼全部消灭杀尽了。不但杀“贼”,也杀“不贼”。为何“不贼”也杀?因为那些小乘人认为不是贼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三、无生——证到四果阿罗汉,就悟了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这种境界是说不出、讲不来的,但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证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尘,他有一种定力,无论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声尘:一般人喜好听悦耳的音乐歌曲。但是证得初果的人,无论善恶好坏是非声音,他都不动摇,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声尘。香尘:人喜欢闻香味,但嗅着臭味则起厌恶心,有个欢喜与厌恶,即是有爱憎心,起爱憎心就被香尘所转。味尘: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则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欢吃,这又是被味尘所转。触尘:平凡人贪着触觉,乃至贪恋不舍男女之间的情爱,贪着触摸华丽细滑的金银宝饰物质。这都是没有看破,不能转触尘。法尘:执着于种种的法,这即是法尘。初果阿罗汉全不被以上六尘所转,他达到这种境界。
若有人说他自己证果或得道开悟,要试验他是否真实的,就给他做一样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样最难吃的。看他选择那一样?但不可让他知道你在试验他,他若是知道了,就专门吃难吃的东西,也是被香味尘所转。这即是矫揉造作,带副假面具来骗人。因为不被味尘所转,是一点分别选择也没有的,好的坏的一起吃,这才可以证明修行人有一点功夫。所以证到初果的圣人是必须有证据的,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已证果开悟。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初果则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而“…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