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02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今天學佛,多少人把佛法裏面誤會、曲解,自以爲是,這是不能成就的因素。這下面幾行我念一念不必講解:

  【然智行雖兼利自他。正利在自。】

  就是藥王、妙音所表現的,雖然是自利利他,但是偏重在自利上。自利就是利他,因爲你自利的時候就給別人做榜樣、做模範。

  【慈悲亦自他兼利。】

  但是什麼?

  【正利在他。】

  偏重在利益衆生上,這個意思我們要曉得。所以利他這個意思在饒益衆生,叫衆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這個最豐饒的利益包括的範圍很大。但是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令衆生覺悟,這是最大的利益。其余的,譬如像我們凡夫所認爲的,精神、物質上的享受,生活水准的提高,這些是雞毛蒜皮,是不是應該忽略?也不應該忽略,爲什麼?凡夫之所好,你要是忽略了,你接引這一類的衆生就不行。因此菩薩法裏面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又說「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可見得菩薩法對於一切衆生的喜愛並不疏忽,也要滿足他,滿足他裏面提醒他覺悟,這是菩薩法。滿足他這個生活需要,而不能夠喚醒他的覺悟,那這不是佛法,佛法與外道法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下面說:

  【惟此意根。具攝六根功德。故獲如來二種殊勝。】

  這是「普門品」裏面很有名的一段經文: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就是這兩句,這兩句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法,與一切諸佛菩薩以及一切衆生都能夠感應道交。底下說的:

  【同慈力故。叁十二應。十九說法。同悲仰故。七難。二求。十四無畏。】

  這是「普門品」裏面重要經文,也就是觀音菩薩與一切諸佛、一切衆生,無時無處不同在,無時無處不同體,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但是在這品經裏面,它的旨趣就是在講慈悲。觀音有叁經,我們圖書館像叁經合刊成一冊,便利大家。叁經宗旨各別,《楞嚴經》的「圓通章」,是學觀音菩薩自學的、自受用的這部分,偏重在「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楞嚴》裏頭教的是這個。「普門品」是說觀世音菩薩的他受用,就是利益衆生,自行化他!所以《楞嚴經》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自行,自己修成觀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講的觀世音菩薩利他行,利他大慈大悲,自利返聞聞自性;《華嚴》裏面的「觀自在章」,自行化他都有。這品經裏頭偏重在化他,換句話說,就是要激發我們的慈悲心。

  【慈則說法與樂。悲則尋聲救苦。】

  一切衆生有苦難幫助他解決,這是悲心;給予衆生最殊勝的樂,這就是慈的意思。但是這品品名裏面稱之爲普門,什麼叫普門?普是廣大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平等的意思。如果你的心裏面有分別,就不普了;於一切衆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以一個平等心來對待,你這個慈悲才能稱得上普。佛法裏面常說的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普門的總綱領,無緣,緣是條件,沒有條件一律平等的慈悲。對善人慈悲,對惡人就要差一等,這種慈悲叫愛緣慈悲,不是真正慈悲;真正的慈悲,對善人慈悲,對惡人那個慈悲是決定沒有兩樣。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你們真修行唯一真心,待人接物就用一個真心,別人欺騙我們、侮辱我們、毀謗我們不要緊,替我們消業障。我們自己無始劫來,無量無邊的業障沒有地方消除,我們講忏悔怎麼能忏得盡?真正的忏悔就是別人毀謗、侮辱、譏笑、諷刺,這就是對我們消業障。我們自己聽了之後,如飲甘露,我們對他感激,業障消除。如果你聽了之後再懷恨於心,再要求報複那就不得了,這個業障就轉盛,就更加了,所謂冤冤相報永遠沒完。

  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我也特別提出來告訴大家,「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真修行;「若見他人非,自非即相左」,自己見別人過失是自己的過失。爲什麼?境緣無好醜哪裏有過!好醜生於心,過是你自己心裏頭生的,這才能修觀音普門法門。由此可知,我們稱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這裏面所含的意思對自己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對他人是上合下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就是像諸佛果地上的大慈大悲,普覆一切衆生。這就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這個一句觀世音菩薩就沒有白念,你念這一句「觀世音菩薩」,你自己就能成無上道。一天到晚口裏念的「南無觀世音菩薩」,意思一點都不懂,還是迷惑顛倒,對人一點慈悲都沒有,這個觀世音菩薩不是白念了,心口不相應,心行不相應。這章裏面說這些許多事,這些事我們一定要明了其理,事確實是有。譬如說經上告訴我們,如果你要是遇到火災,你稱念觀世音菩薩,火就不能燒,有沒有這個事情?有。你現在跳到大火當中,你念念觀世音菩薩,看火能不能把你燒死?一樣把你燒死。爲什麼就不靈?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在哪裏?你的心不能轉境,你沒有用處。

  你心要能轉境,火是境界,我能轉境,就能把火轉爲蓮花一樣;落在大水裏頭,我能轉境,我就能把大水轉成像琉璃地一樣,這不假,這真的。不能說我們自己還沒有這個能力,你就不相信,譬如說你掉到水裏面去,水不會淹死的,你信不信?會遊泳的相信,他掉到水裏他不會淹死;那個不會遊泳的人說不信,我掉到水裏就沈到底下去,就淹死了。那個能轉境的人就好比會遊水,不能轉境的人就好像不會遊水的人。轉境是要清淨心,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轉境!我告訴大家,你念到功夫成片雖然你不能轉境,境對你不障礙,沒有障礙。所以你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堅定的信心,你有把握決定去得了。你沒有到這個境界,境界還能影響你,你沒有把握,這是講帶業往生。如果到了事一心可以轉一部分,到理一心就可以全轉,與佛跟大菩薩沒有兩樣。正是《楞嚴經》裏面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話是對誰說的?對圓教初住以上菩薩講的,就是我們一般講得理一心不亂的人,對他講的,他能轉境界,不爲境界所轉。我們要學從哪裏學?自己當然也就明了。這個地方對於『七難、二求』也說得很清楚,此地給我們的解釋:

  【見覺屬火。火屬心。心緣外境。則能所成敵。故被所燒。】

  『敵』就是對立,對立就有障礙,所以你才遭難,不對立就不遭難。七難,諸位從這條明白,你就全都明白,聞一知十,一聞千悟。所有的苦難都是從對立發生的,都是從界限上發生的。你心裏面在一切諸法、一切人事、一切環境裏面,沒有界限、沒有對立你這一生不遭難;你要有對立、有彼此,這個災難就不能避免。所以這裏說:

  【一念反觀。心空境寂。故不爲燒。】

  這就是轉境界,這個相是什麼相?清淨寂滅相現前,無能燒者亦無所燒者。底下這個公案諸位自己去看,到你能轉境界事上也是如此,不是說理上,事也是如此。

  【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者。聞聽屬水。水屬愛。一念反聞。則聲塵脫落。愛心微薄。故曰即得淺處。】

  理是一個,可以運用在一切事相上。所以善學的人就是要學根本的原理原則,掌握到根本的原理原則,無法不通,無事不利。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五十六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56

  十七面底下講:

  【爲求金銀等者。即行人入心海而求法寶也。黑風即無明境風。羅刹即煩惱惡心。心著境界。則被煩惱羅刹所噬。一念反觀。則煩惱自空。故不被所害。】

  這裏面所講的就是有事、有理,有確有其事,也有所表之法。所以經文裏頭每一節、每一樁事情,都包含著廣大的境界,要在我們自己會用。所以說是智慧開了,對於經論裏面所有的這些法門,普門剛才講這是總稱,裏面包含著無量無邊的法門,自然就得心應手。到時候要不要去想一想,這個境界我應該用什麼法門?不需要想的;如果你一落思惟,就是意識用事,就不是法門。不落思惟,這是你的智慧在做主宰,真心用事這就是普門示現。由此可知,普門不是學來的。也許諸位要問,能不能將普門具體的給我們說說,哪些叫普門?我們一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普門,在一切境界裏面起心動念、所作所爲無量無邊,悟了這就叫普門。不悟就是無邊煩惱,比喻裏面叫苦海無邊,不悟的就是苦海無邊,悟了的就是普門示現,還是在迷悟之間。像《華嚴經》五十叁參,就是普門示現,善財童子普門示現,一切善友普門示現。我們看他所講的,是一個法門,那一個法門是綱領;我們看的是五十叁位善知識,五十叁個是五十叁類的代表,每一類裏面無量無邊。所以四十卷經就是講我們日常的生活,刹那之間所接觸的境界。我要說一天從早到晚還說多了,念念都是這個境界,刹那刹那沒有離開。善財是表自性、是表的自利,五十叁位善友是表的利他,自行化他。所以這個地方稱名,我們特別是要記住的:

  【稱名即反觀也。】

  千萬不要誤會,心往外境上攀緣那就糟透了。我們念觀音菩薩,想到「觀音菩薩、白衣大士你趕快救救我吧!」你這個心是緣外頭境界,不是反觀。那個泥塑、木雕、彩畫的像,它能救你嗎?它救不了你。所以我們講席裏頭一再告訴諸位,佛菩薩形像在佛門裏面,它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是表法。觀世音菩薩這個形像塑在那個地方,它代表的是什麼?代表的是返聞聞自性,代表的是「上合諸佛慈力,下合衆生悲仰」,代表這個。我們稱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見像禮拜都要能生起這個心,這叫真念觀音,這才叫真禮觀音。第二個意思代表見賢思齊,他也是凡夫,他今天覺悟成了等覺菩薩,我們要效法他,是代表這兩個意思。大雄寶殿上塑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兩個意思,表法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代表的是能仁、寂默,實際說穿了是一樁事情。能仁就是大慈大悲,寂默就是清淨自在,自己住的是清淨寂滅的境界,對一切衆生大慈大悲,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他表的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代表…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