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所以今天学佛,多少人把佛法里面误会、曲解,自以为是,这是不能成就的因素。这下面几行我念一念不必讲解:
【然智行虽兼利自他。正利在自。】
就是药王、妙音所表现的,虽然是自利利他,但是偏重在自利上。自利就是利他,因为你自利的时候就给别人做榜样、做模范。
【慈悲亦自他兼利。】
但是什么?
【正利在他。】
偏重在利益众生上,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所以利他这个意思在饶益众生,叫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这个最丰饶的利益包括的范围很大。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令众生觉悟,这是最大的利益。其余的,譬如像我们凡夫所认为的,精神、物质上的享受,生活水准的提高,这些是鸡毛蒜皮,是不是应该忽略?也不应该忽略,为什么?凡夫之所好,你要是忽略了,你接引这一类的众生就不行。因此菩萨法里面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又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得菩萨法对於一切众生的喜爱并不疏忽,也要满足他,满足他里面提醒他觉悟,这是菩萨法。满足他这个生活需要,而不能够唤醒他的觉悟,那这不是佛法,佛法与外道法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下面说:
【惟此意根。具摄六根功德。故获如来二种殊胜。】
这是「普门品」里面很有名的一段经文: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就是这两句,这两句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法,与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都能够感应道交。底下说的:
【同慈力故。三十二应。十九说法。同悲仰故。七难。二求。十四无畏。】
这是「普门品」里面重要经文,也就是观音菩萨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无时无处不同在,无时无处不同体,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但是在这品经里面,它的旨趣就是在讲慈悲。观音有三经,我们图书馆像三经合刊成一册,便利大家。三经宗旨各别,《楞严经》的「圆通章」,是学观音菩萨自学的、自受用的这部分,偏重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楞严》里头教的是这个。「普门品」是说观世音菩萨的他受用,就是利益众生,自行化他!所以《楞严经》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自行,自己修成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讲的观世音菩萨利他行,利他大慈大悲,自利返闻闻自性;《华严》里面的「观自在章」,自行化他都有。这品经里头偏重在化他,换句话说,就是要激发我们的慈悲心。
【慈则说法与乐。悲则寻声救苦。】
一切众生有苦难帮助他解决,这是悲心;给予众生最殊胜的乐,这就是慈的意思。但是这品品名里面称之为普门,什么叫普门?普是广大无边际的意思,也就是平等的意思。如果你的心里面有分别,就不普了;於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以一个平等心来对待,你这个慈悲才能称得上普。佛法里面常说的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普门的总纲领,无缘,缘是条件,没有条件一律平等的慈悲。对善人慈悲,对恶人就要差一等,这种慈悲叫爱缘慈悲,不是真正慈悲;真正的慈悲,对善人慈悲,对恶人那个慈悲是决定没有两样。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你们真修行唯一真心,待人接物就用一个真心,别人欺骗我们、侮辱我们、毁谤我们不要紧,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自己无始劫来,无量无边的业障没有地方消除,我们讲忏悔怎么能忏得尽?真正的忏悔就是别人毁谤、侮辱、讥笑、讽刺,这就是对我们消业障。我们自己听了之后,如饮甘露,我们对他感激,业障消除。如果你听了之后再怀恨於心,再要求报复那就不得了,这个业障就转盛,就更加了,所谓冤冤相报永远没完。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原则,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我也特别提出来告诉大家,「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真修行;「若见他人非,自非即相左」,自己见别人过失是自己的过失。为什么?境缘无好丑哪里有过!好丑生於心,过是你自己心里头生的,这才能修观音普门法门。由此可知,我们称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这里面所含的意思对自己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对他人是上合下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就是像诸佛果地上的大慈大悲,普覆一切众生。这就是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这个一句观世音菩萨就没有白念,你念这一句「观世音菩萨」,你自己就能成无上道。一天到晚口里念的「南无观世音菩萨」,意思一点都不懂,还是迷惑颠倒,对人一点慈悲都没有,这个观世音菩萨不是白念了,心口不相应,心行不相应。这章里面说这些许多事,这些事我们一定要明了其理,事确实是有。譬如说经上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是遇到火灾,你称念观世音菩萨,火就不能烧,有没有这个事情?有。你现在跳到大火当中,你念念观世音菩萨,看火能不能把你烧死?一样把你烧死。为什么就不灵?你们想想,这个道理在哪里?你的心不能转境,你没有用处。
你心要能转境,火是境界,我能转境,就能把火转为莲花一样;落在大水里头,我能转境,我就能把大水转成像琉璃地一样,这不假,这真的。不能说我们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你就不相信,譬如说你掉到水里面去,水不会淹死的,你信不信?会游泳的相信,他掉到水里他不会淹死;那个不会游泳的人说不信,我掉到水里就沉到底下去,就淹死了。那个能转境的人就好比会游水,不能转境的人就好像不会游水的人。转境是要清净心,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转境!我告诉大家,你念到功夫成片虽然你不能转境,境对你不障碍,没有障碍。所以你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有坚定的信心,你有把握决定去得了。你没有到这个境界,境界还能影响你,你没有把握,这是讲带业往生。如果到了事一心可以转一部分,到理一心就可以全转,与佛跟大菩萨没有两样。正是《楞严经》里面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话是对谁说的?对圆教初住以上菩萨讲的,就是我们一般讲得理一心不乱的人,对他讲的,他能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我们要学从哪里学?自己当然也就明了。这个地方对於『七难、二求』也说得很清楚,此地给我们的解释:
【见觉属火。火属心。心缘外境。则能所成敌。故被所烧。】
『敌』就是对立,对立就有障碍,所以你才遭难,不对立就不遭难。七难,诸位从这条明白,你就全都明白,闻一知十,一闻千悟。所有的苦难都是从对立发生的,都是从界限上发生的。你心里面在一切诸法、一切人事、一切环境里面,没有界限、没有对立你这一生不遭难;你要有对立、有彼此,这个灾难就不能避免。所以这里说:
【一念反观。心空境寂。故不为烧。】
这就是转境界,这个相是什么相?清净寂灭相现前,无能烧者亦无所烧者。底下这个公案诸位自己去看,到你能转境界事上也是如此,不是说理上,事也是如此。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者。闻听属水。水属爱。一念反闻。则声尘脱落。爱心微薄。故曰即得浅处。】
理是一个,可以运用在一切事相上。所以善学的人就是要学根本的原理原则,掌握到根本的原理原则,无法不通,无事不利。下课了。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56
十七面底下讲:
【为求金银等者。即行人入心海而求法宝也。黑风即无明境风。罗刹即烦恼恶心。心著境界。则被烦恼罗刹所噬。一念反观。则烦恼自空。故不被所害。】
这里面所讲的就是有事、有理,有确有其事,也有所表之法。所以经文里头每一节、每一桩事情,都包含著广大的境界,要在我们自己会用。所以说是智慧开了,对於经论里面所有的这些法门,普门刚才讲这是总称,里面包含著无量无边的法门,自然就得心应手。到时候要不要去想一想,这个境界我应该用什么法门?不需要想的;如果你一落思惟,就是意识用事,就不是法门。不落思惟,这是你的智慧在做主宰,真心用事这就是普门示现。由此可知,普门不是学来的。也许诸位要问,能不能将普门具体的给我们说说,哪些叫普门?我们一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普门,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量无边,悟了这就叫普门。不悟就是无边烦恼,比喻里面叫苦海无边,不悟的就是苦海无边,悟了的就是普门示现,还是在迷悟之间。像《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普门示现,善财童子普门示现,一切善友普门示现。我们看他所讲的,是一个法门,那一个法门是纲领;我们看的是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个是五十三类的代表,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所以四十卷经就是讲我们日常的生活,刹那之间所接触的境界。我要说一天从早到晚还说多了,念念都是这个境界,刹那刹那没有离开。善财是表自性、是表的自利,五十三位善友是表的利他,自行化他。所以这个地方称名,我们特别是要记住的:
【称名即反观也。】
千万不要误会,心往外境上攀缘那就糟透了。我们念观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白衣大士你赶快救救我吧!」你这个心是缘外头境界,不是反观。那个泥塑、木雕、彩画的像,它能救你吗?它救不了你。所以我们讲席里头一再告诉诸位,佛菩萨形像在佛门里面,它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表法。观世音菩萨这个形像塑在那个地方,它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返闻闻自性,代表的是「上合诸佛慈力,下合众生悲仰」,代表这个。我们称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见像礼拜都要能生起这个心,这叫真念观音,这才叫真礼观音。第二个意思代表见贤思齐,他也是凡夫,他今天觉悟成了等觉菩萨,我们要效法他,是代表这两个意思。大雄宝殿上塑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两个意思,表法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的是能仁、寂默,实际说穿了是一桩事情。能仁就是大慈大悲,寂默就是清净自在,自己住的是清净寂灭的境界,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他表的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代表…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