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特別是爲末法時期,因爲正法時期障緣很少,很容易成就。所以經典裏面所講的,十之八、九都是對末法衆生說的,我們要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是不從布施、忍辱上下手,佛法就不得其門而入。布施是放下,什麼都能放下;忍辱,是什麼樣的環境都能受得了,愈是逆境,對自己愈大的考驗。受不了,受不了就墮落全功盡棄,能夠受得了就成就無上菩提。諸位再想想,這世間有什麼不能受不了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身外之物,去了會再來的,與其人家奪去,不如我們布施掉。奪去是心不甘情不願,我心甘情願的布施掉,將來我再得來的,那多輕松、多愉快!福報自然就現前,他爲什麼不修這個?所不能忍的,所謂氣不能忍,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去找找氣在哪裏?你找不到。你把《楞嚴經》翻開七處徵心你去找,我氣,我氣得不得了,氣在哪裏?你要一找,也是內外七處俱不可得。一念虛妄執著,本來沒有,有什麼不能忍的!如果你要把一切境界裏頭都看作是實在的,看作是真的,你在裏頭攀緣、取著,你有得失你就不能忍。連這個身,五蘊皆空都不可得,所以你要看穿,說個忍辱都是多余的。爲什麼?清淨心中連忍辱兩個字也沒有,根本就沒這回事情,這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才能夠成就你一心不亂,什麼都能忍受得了,才能夠教化衆生。這一世當中不能感動他回頭,還有來世,生生世世,所以才能與一切衆生廣結善緣。這底下叁句話說得很好:
【從已悟入。一念圓該。刹那可驗。】
要緊的是你要能夠『悟入』,「悟入」之後確實念念圓融,我們平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隨時隨地可以測驗的,可以驗之的,從試驗裏面所證實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沒有經過試驗那是個未知數,縱然你說它不錯,那都是推理上的,我們在叁量上講是比量,不是現量。驗之怎麼樣?驗之是現量。所以諸位要曉得,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境界只有現量,沒有比量,沒有非量,也沒有聖言量,只有一個量。所以佛心是清淨平等心,平等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分別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心,就是自己一個心量,沒有一法不包括在自己清淨心中,清淨心中所含一切法無不是清淨法。惡心裏面所包的統是惡法,善心裏所包的都是善法,清淨心裏面所包的都是清淨法。你要問問說佛爲什麼住在清淨寂滅境界?道理就是這樣的。這個試驗要自己去驗,別人不能夠代你去驗!所以學佛人頭一個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得下人。處處只是自私自利,只是爲自己一個人著想,爲自己一家人著想,爲這個小團體著想,不行,要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人一爲自己麻煩就來了,那就是變叁德爲叁障!底下倒數第六行最後一句我念一念,這個文章實在是妙絕了,這也是重要的開示。
【是下叁毒。】
這指貪瞋癡。
【二求十四無畏十九說法。】
你看不論是順境、是逆境。
【皆自心常分之境。】
這句話是交代得清清楚楚,普門示現是誰?是自己。觀世音菩薩是誰?就是你本人。經上所講的若事若理,統統是你自己分內的事情,『常分之境』,「常」是日常生活,「分」是本分,日常生活本分裏面的事。
【若能隨順觀照。則爲諸供養中最。】
這一段是教給我們,怎樣才是真正修觀世音菩薩普門這個方法。我們雖然是念觀世音菩薩,我們在一切日常生活境界裏面,什麼時候提起過觀照的功夫,觀照就是自覺?都是迷在境界裏頭,沒有提起覺照的功夫。《般若經》裏面給我們講的,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文字是常分境界之一,以這一個做代表。你在讀經的時候,依文字起觀照;你在見色的時候,依色相起觀照;你在跟別人談話的時候,依聲音起觀照;你在吃飯的時候,依五味起觀照。在在處處、時時刻刻,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裏面起觀照,這叫修「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以這裏經上講:
【是故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以四事盡形供養。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字。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正等無異。】
這就是說明:
【若非反觀自心。則菩薩變成優劣。】
佛法是講平等的,沒有『優劣』,哪裏有優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切的校量功德,無非提起你的覺心,叫你在這裏頭恍然大悟。我們教材講義後頭還有幾頁,恐怕這個時間六十個鍾點講不完的話,我們再延長二、叁次也沒關系。後頭還有些是很重要的部分,都是關系我們現前修學的,我們多講二、叁個鍾點沒關系。好,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五十七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57
十八頁前一面上半最後一行:
【請問之菩薩名無盡意者。】
在此地是教給我們修學『無盡意』,『菩薩』名號裏面所表法的意思,這個地方有兩行文,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
【此菩薩以無量阿僧只劫爲一日。】
我們昨天晚上讀到的,《彌陀疏鈔》第叁卷最後的這一段,稱理的這段講「一心不亂」,也講到這個意思,與《華嚴》裏頭所講的「念劫圓融」,這才能夠入理。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以無量阿僧只劫爲一日』。
【過如是無量阿僧只劫。得值一佛。】
遇到一尊佛。諸位要記住,這裏面的數字,它這是一番一番的校量,第一個是以「無量阿僧只劫爲一日」,然後再以這個爲單位,『過如是無量阿僧只劫』這才遇到一尊佛。像這種情形:
【乃至供養如是無量阿僧只佛。心無有盡。故得其名。】
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學佛要曆長劫,實際上就是叫我們要發長遠心,長遠心是真心,長遠心是本來心。由此可知,我們的心要是不能支持長久,這是妄心,因爲妄心是生滅法,所以不能夠長久。世間人常說,所謂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這就是什麼?心不能長久。在佛菩薩看來,凡夫這種現象是正常的,爲什麼說正常的?因爲是妄心它是生滅心;如果生滅心也能長久,就變成真心。所以在佛法的修學之中是最可貴、也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真心用事。佛菩薩給我們做模範,給我們做典型,也就是要我們向他學習,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發長遠心,才能夠有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這個長遠心我們又不能夠誤會,如果長遠心是長短之長,這不是真正長遠心。像《彌陀經》稱理講一心一樣,那個一要是落在數字裏頭一、二之一,那不是真正的一心。所以長遠,如果說長短之長,那又不是真正的長遠心。像這些意思,我們要往深處去體會,才能夠得到真實法。下面這兩行,就是教我們學無盡意的:
【慈悲之心。一時一念。人皆有之。】
這是講我們凡夫,『一時』的慈悲心、『一念』是短暫的慈悲心一切衆生都有,再惡的人也會有,也會有一念慈悲。諸位要曉得『慈悲之心』是真心,真心雖然墮在無明裏面,可是偶爾它也會現行。就好像雲霧遮住太陽一樣,遮住太陽有的時候在空隙裏頭,陽光會短暫的現一下、露一下。我們的真心有的時候,偶爾會露那麼一下,時間雖然不長,諸位要曉得,這很可貴,真心現前很可貴。如果你要是能夠把真心,常常有短暫的樣子顯露出來,常常有這種情形,這就是很好的現象。如果把露出來的時間要逐漸給它加長,在學佛的人身上,每天都有短暫真心的顯露,這個境界就是非常好的境界。一般凡夫一年、兩年、十年、八年,會露個一次、兩次;你是天天都能夠有短暫時期的顯露,這個功夫就相當之好。在我們修行來講,當生成就就很有把握,因爲既然常常顯露了,就可以能夠把這個時間加長。
到見性的大菩薩,我們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講,至少有二十個小時顯露,不甚顯露的時候也不過叁、四小時而已,這是講見性的菩薩。也許諸位要問,見性的菩薩這一天之中,爲什麼還有叁、四小時不甚顯露?因爲見了性的菩薩,以初住菩薩來說,才破一品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了一品,還有四十品沒破。縱然到了初地菩薩,他還有十品無明沒破,所以這個時候,他的見性是若隱若現,現的時候多,隱的時候少,若隱若現的境界。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就是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我們可以說這二十四小時當中,他還有幾分鍾若隱若現,是這麼個情形。但是初住以前是無明蓋覆住,可以說是沒有辦法露出慈悲,這是確確實實。所以有人在一生當中,動個幾次慈悲心,這是可能的,一生當中有那麼個幾次。你說一年當中有那麼個幾次,這就是煩惱比較上輕,所以你的真心才會顯露出來。
【若非如是無盡之意修之。曷能成就。】
這就是我剛才講的無盡意長遠心,永遠不變的心,修行要用這個心,待人接物都要用這個心。千萬不要說我念佛要用這個長遠心,我待人接物就用另外一個心,那就錯了。諸位要曉得,心無二用,別人對我們那是他的事情,他對我好、對我惡是他的事情,與我自己不相幹。爲什麼?因爲我們自己要修無上道,我自己要修真心。總不能是因爲別人以妄心對我、以惡心對我,我就不修真心,那豈不是大錯特錯了!那我們的心不是又被境界轉了嗎?被境界轉就做生死凡夫,就永遠六道輪回無有出期。如果我們下定了決心,在這一生我們要成佛道,你就千萬記住,決定不隨境界轉。那就是說人家對我們好,我們真心對待他;別人對我壞,我還是真心對待他。我們平常講這十法界的因地心,這是最重要的,講十法界因地心。佛的心是什麼?是平等真慈,你看看慈悲不是假的,真慈悲心是從平等心裏面生的;不平等,縱然有慈不是真慈。我再告訴諸位,什麼叫真、什麼叫假?不變就是真,會變就是假的。今天很好慈悲,等明天又變了、惱了,可見得這個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裏面講真假的定義,就是永遠不變就是真的。在一切法裏面無爲法是不變的,虛空,虛空是不變,從古至今虛空沒有改變,所以我們講虛空是真的。山河大地有改變,甚至日月星辰都有改變,那就不是真的!
你要問說太陽有什麼改變?你要不相信,你到氣象臺去問…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