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104

  ..续本文上一页话特别是为末法时期,因为正法时期障缘很少,很容易成就。所以经典里面所讲的,十之八、九都是对末法众生说的,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是不从布施、忍辱上下手,佛法就不得其门而入。布施是放下,什么都能放下;忍辱,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受得了,愈是逆境,对自己愈大的考验。受不了,受不了就堕落全功尽弃,能够受得了就成就无上菩提。诸位再想想,这世间有什么不能受不了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外之物,去了会再来的,与其人家夺去,不如我们布施掉。夺去是心不甘情不愿,我心甘情愿的布施掉,将来我再得来的,那多轻松、多愉快!福报自然就现前,他为什么不修这个?所不能忍的,所谓气不能忍,气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去找找气在哪里?你找不到。你把《楞严经》翻开七处徵心你去找,我气,我气得不得了,气在哪里?你要一找,也是内外七处俱不可得。一念虚妄执著,本来没有,有什么不能忍的!如果你要把一切境界里头都看作是实在的,看作是真的,你在里头攀缘、取著,你有得失你就不能忍。连这个身,五蕴皆空都不可得,所以你要看穿,说个忍辱都是多余的。为什么?清净心中连忍辱两个字也没有,根本就没这回事情,这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才能够成就你一心不乱,什么都能忍受得了,才能够教化众生。这一世当中不能感动他回头,还有来世,生生世世,所以才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底下三句话说得很好:

  【从已悟入。一念圆该。刹那可验。】

  要紧的是你要能够『悟入』,「悟入」之后确实念念圆融,我们平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随时随地可以测验的,可以验之的,从试验里面所证实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没有经过试验那是个未知数,纵然你说它不错,那都是推理上的,我们在三量上讲是比量,不是现量。验之怎么样?验之是现量。所以诸位要晓得,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只有现量,没有比量,没有非量,也没有圣言量,只有一个量。所以佛心是清净平等心,平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分别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心,就是自己一个心量,没有一法不包括在自己清净心中,清净心中所含一切法无不是清净法。恶心里面所包的统是恶法,善心里所包的都是善法,清净心里面所包的都是清净法。你要问问说佛为什么住在清净寂灭境界?道理就是这样的。这个试验要自己去验,别人不能够代你去验!所以学佛人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得下人。处处只是自私自利,只是为自己一个人著想,为自己一家人著想,为这个小团体著想,不行,要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人一为自己麻烦就来了,那就是变三德为三障!底下倒数第六行最后一句我念一念,这个文章实在是妙绝了,这也是重要的开示。

  【是下三毒。】

  这指贪瞋痴。

  【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

  你看不论是顺境、是逆境。

  【皆自心常分之境。】

  这句话是交代得清清楚楚,普门示现是谁?是自己。观世音菩萨是谁?就是你本人。经上所讲的若事若理,统统是你自己分内的事情,『常分之境』,「常」是日常生活,「分」是本分,日常生活本分里面的事。

  【若能随顺观照。则为诸供养中最。】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怎样才是真正修观世音菩萨普门这个方法。我们虽然是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在一切日常生活境界里面,什么时候提起过观照的功夫,观照就是自觉?都是迷在境界里头,没有提起觉照的功夫。《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文字是常分境界之一,以这一个做代表。你在读经的时候,依文字起观照;你在见色的时候,依色相起观照;你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依声音起观照;你在吃饭的时候,依五味起观照。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里面起观照,这叫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以这里经上讲:

  【是故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以四事尽形供养。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字。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正等无异。】

  这就是说明:

  【若非反观自心。则菩萨变成优劣。】

  佛法是讲平等的,没有『优劣』,哪里有优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切的校量功德,无非提起你的觉心,叫你在这里头恍然大悟。我们教材讲义后头还有几页,恐怕这个时间六十个钟点讲不完的话,我们再延长二、三次也没关系。后头还有些是很重要的部分,都是关系我们现前修学的,我们多讲二、三个钟点没关系。好,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十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57

  十八页前一面上半最后一行:

  【请问之菩萨名无尽意者。】

  在此地是教给我们修学『无尽意』,『菩萨』名号里面所表法的意思,这个地方有两行文,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此菩萨以无量阿僧只劫为一日。】

  我们昨天晚上读到的,《弥陀疏钞》第三卷最后的这一段,称理的这段讲「一心不乱」,也讲到这个意思,与《华严》里头所讲的「念劫圆融」,这才能够入理。无尽意菩萨也是等觉菩萨,『以无量阿僧只劫为一日』。

  【过如是无量阿僧只劫。得值一佛。】

  遇到一尊佛。诸位要记住,这里面的数字,它这是一番一番的校量,第一个是以「无量阿僧只劫为一日」,然后再以这个为单位,『过如是无量阿僧只劫』这才遇到一尊佛。像这种情形:

  【乃至供养如是无量阿僧只佛。心无有尽。故得其名。】

  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历长劫,实际上就是叫我们要发长远心,长远心是真心,长远心是本来心。由此可知,我们的心要是不能支持长久,这是妄心,因为妄心是生灭法,所以不能够长久。世间人常说,所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这就是什么?心不能长久。在佛菩萨看来,凡夫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为什么说正常的?因为是妄心它是生灭心;如果生灭心也能长久,就变成真心。所以在佛法的修学之中是最可贵、也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真心用事。佛菩萨给我们做模范,给我们做典型,也就是要我们向他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发长远心,才能够有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这个长远心我们又不能够误会,如果长远心是长短之长,这不是真正长远心。像《弥陀经》称理讲一心一样,那个一要是落在数字里头一、二之一,那不是真正的一心。所以长远,如果说长短之长,那又不是真正的长远心。像这些意思,我们要往深处去体会,才能够得到真实法。下面这两行,就是教我们学无尽意的:

  【慈悲之心。一时一念。人皆有之。】

  这是讲我们凡夫,『一时』的慈悲心、『一念』是短暂的慈悲心一切众生都有,再恶的人也会有,也会有一念慈悲。诸位要晓得『慈悲之心』是真心,真心虽然堕在无明里面,可是偶尔它也会现行。就好像云雾遮住太阳一样,遮住太阳有的时候在空隙里头,阳光会短暂的现一下、露一下。我们的真心有的时候,偶尔会露那么一下,时间虽然不长,诸位要晓得,这很可贵,真心现前很可贵。如果你要是能够把真心,常常有短暂的样子显露出来,常常有这种情形,这就是很好的现象。如果把露出来的时间要逐渐给它加长,在学佛的人身上,每天都有短暂真心的显露,这个境界就是非常好的境界。一般凡夫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会露个一次、两次;你是天天都能够有短暂时期的显露,这个功夫就相当之好。在我们修行来讲,当生成就就很有把握,因为既然常常显露了,就可以能够把这个时间加长。

  到见性的大菩萨,我们以一天二十四小时来讲,至少有二十个小时显露,不甚显露的时候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这是讲见性的菩萨。也许诸位要问,见性的菩萨这一天之中,为什么还有三、四小时不甚显露?因为见了性的菩萨,以初住菩萨来说,才破一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了一品,还有四十品没破。纵然到了初地菩萨,他还有十品无明没破,所以这个时候,他的见性是若隐若现,现的时候多,隐的时候少,若隐若现的境界。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就是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们可以说这二十四小时当中,他还有几分钟若隐若现,是这么个情形。但是初住以前是无明盖覆住,可以说是没有办法露出慈悲,这是确确实实。所以有人在一生当中,动个几次慈悲心,这是可能的,一生当中有那么个几次。你说一年当中有那么个几次,这就是烦恼比较上轻,所以你的真心才会显露出来。

  【若非如是无尽之意修之。曷能成就。】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无尽意长远心,永远不变的心,修行要用这个心,待人接物都要用这个心。千万不要说我念佛要用这个长远心,我待人接物就用另外一个心,那就错了。诸位要晓得,心无二用,别人对我们那是他的事情,他对我好、对我恶是他的事情,与我自己不相干。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要修无上道,我自己要修真心。总不能是因为别人以妄心对我、以恶心对我,我就不修真心,那岂不是大错特错了!那我们的心不是又被境界转了吗?被境界转就做生死凡夫,就永远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如果我们下定了决心,在这一生我们要成佛道,你就千万记住,决定不随境界转。那就是说人家对我们好,我们真心对待他;别人对我坏,我还是真心对待他。我们平常讲这十法界的因地心,这是最重要的,讲十法界因地心。佛的心是什么?是平等真慈,你看看慈悲不是假的,真慈悲心是从平等心里面生的;不平等,纵然有慈不是真慈。我再告诉诸位,什么叫真、什么叫假?不变就是真,会变就是假的。今天很好慈悲,等明天又变了、恼了,可见得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里面讲真假的定义,就是永远不变就是真的。在一切法里面无为法是不变的,虚空,虚空是不变,从古至今虚空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讲虚空是真的。山河大地有改变,甚至日月星辰都有改变,那就不是真的!

  你要问说太阳有什么改变?你要不相信,你到气象台去问…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