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處人處世沒有一樁不是因果。好的果報這前生做了善業,惡的果報是自己前生做了惡業。如果說我們今天受的果報前面沒有因,決定沒有這個道理,這是講不通的。如果我們體認到這點,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待人處世心就平了。曉得什麼?曉得我們是酬償業報,心就平!縱有不如意的事也不會怨天尤人,曉得什麼?果報如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一生造善因、造淨因,來生的果報當然要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
同參與同參當中要幫忙,要幫助他成就道業,我們盡心盡力的幫忙;他要不肯接受,那他是自己有業障,我們的心力都盡到,也都圓滿。他本身有業障那是他的事情,那沒辦法,雖然他本身有業障,我們還是要給他做增上緣,不能說他本身有業障,我們不理他,這個不可以。換句話說,他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完全不能接受,所謂是「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不能給他近因緣,可以給他做遠因緣。這是我們學佛幫助別人的一個大原則,正所謂是「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是菩薩道的根本。我們幫助別人,絕不能有個圖報答的心,如果說幫助別人,希望將來人家怎麼報答我,給諸位說,這就落在有漏善裏面,你所得到的是叁界有漏的福報。與你的道業就不發生關系,爲什麼?修道之人講席裏面實在是講得太多,修的是個清淨心。施恩還望著報答,這個心就不清淨,我們修的是什麼?如果你是修福報還勉強能說得過去。我們修道、修一心不亂,你要期望報答就完了,這就障礙了清淨心,障礙了一心不亂。所以施恩決定沒有希望報答的念頭,而是什麼?去自己的悭貪,這個布施供養是除自己的悭貪,斷自家的煩惱。功德利益是成就一心不亂,我們要曉得這個修學目標,這才不至於叫錯亂修行,我們這個目標就正、就純正。這是在一切經論裏面,我們要細細的去體會,要去認真的學習。底下在給我們說明:
【所依之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者。】
佛的德號與妙莊嚴菩薩一定相應,爲什麼?菩薩這是表因地上之德,也是性德;而佛這是表果地上的性德,因與果一定相應。妙莊嚴是以慈悲喜舍莊嚴自心,這是真正的莊嚴。所以佛的名號:
【雲即慈覆之義。雷即悲警之義。宿王乃星之名。】
『宿王』是星宿。
【萬行行布。如星之布列。】
換句話說,六度萬行齊修,法門之多就像星星一樣,不計其數。
【華表其因。以智爲因。修行慈悲萬行。成佛菩提也。】
這個叁句希望大家注意到,我們一般人修行,所以得不到效果就是我們是以感情爲因,『修行慈悲萬行』,不能成就;如果我們要是以智慧爲因,「修行慈悲萬行」,那你必定成佛。在這個地方特別要辨別的,就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感情,這一定要搞清楚。在五法叁自性裏面講,正智是智慧,分別是感情,我們在一切法裏頭用分別心、用執著心,這就是你用的第六識跟第七識,識是屬於感情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屬於感情的。我們用這個東西來修,那怎麼會有成就?用這個東西來舍妄,妄也舍不盡,爲什麼?它本身就是妄,妄來舍妄是有限度的。所以在大乘法門的修學,第一個條件就是叫我們舍心意識,《楞嚴》裏講的「舍識用根」,交光大師告訴我們的。佛法裏面講的轉識成智,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綱領。我們之所以苦,苦在說就是用識,不能夠舍識,天天希望自己成就,識又不能舍,完全憑著感情用事。過去無量劫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從今天起再修無量劫還是這個樣子,不會有什麼太大改變的,這點諸位一定要提高警覺。
如果說是你有改變的話,無量劫到今天你應該有改變,你改變在哪裏?想想我們這一生的修行,前生跟這一生一樣,再前世跟這一生又是一樣,生生世世沒有兩樣。這個佛法道理你要是真正入進去,你就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不會說是我這一生比過去進步了一些,來生大概比這一生又要進步一點,那是什麼?那是你的虛妄分別、妄想,不是事實。你要讀大乘了義經典,你就會懂得這個道理,經典裏面佛給我們講的比喻,譬如千年暗室是一燈能明。千年暗室就是比喻我們在無明裏頭,智慧一開無明就沒有了。千年黑洞沒人去過的,裏頭黑暗的,黑暗這麼長久,點一盞燈就照明,所以一盞燈就照明;換句話說,我們自無始劫以來這個燈沒有點燃。所以一直到今天還是漆黑一團,還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這個道理在此地。我們這個燈,智慧之燈爲什麼不能夠點燃?這個事情不在別人而是在自己。換句話說,自己有的時候道理懂得了,懂得了不肯做那沒辦法。古人所謂的「看得破,忍不過」,這個話是不是真的?給諸位說,未必是真的,爲什麼?真正看破的人他必定能做到,做不到的就是沒有看破。佛法這個法門,世間學說裏面講的,「知難行易」,這是一點都不錯,知難行易。
行,實在真是反掌之易,你看《楞嚴》裏面講的「歇即菩提」,一個字!回頭是岸,這一回頭你就成佛,所以行易。難在哪裏?看破難,放下容易。諸位必須要曉得,佛住世所示現的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這就是告訴我們知難。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從經典記載去看去,佛沒有領導我們去打個佛七,也沒有領導我們去打個禅七,似乎佛不重視修行。經典裏面一再勸我們要修行,這個行是自己的事情;換句話說,理論你通達,方法你明了,這是真正看破,這個修行是自家的事情,修行修個什麼?放下而已。所以菩薩法裏面,以一個布施就把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包括。你們去念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說得很清楚,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再一歸納不外乎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楞嚴經》裏面講的歇,「歇即菩提」,這是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所以修行一定要以智慧爲基礎,不能感情用事。
【此佛亦以慈悲智行合成者。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
妙莊嚴王菩薩他所遇到這個佛,就是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也不例外,唯有『慈悲智行』,才能夠破堅固的我執而成佛道,這就是真正的妙莊嚴。所以慈悲一定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沒有智慧給諸位說,就沒有慈悲。在佛門裏面有個俗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兩句話是說什麼?沒有智慧的人錯用了慈悲,慈悲沒有得到正用。由此可知,學佛的人,第一個要求的是什麼?智慧,般若波羅蜜。好像蓋房子一樣,慈悲是第一層樓、第二層樓,智慧是地基。這個房子沒有地基,你的房子蓋不成功,你蓋起來會倒塌掉的,智慧是基礎。智慧從哪裏來?智慧從定當中來的,定從哪裏來?定從戒裏頭來的,所以這些道理不能不懂。爲什麼小乘它的修學就是在戒定慧叁學,到大乘才有慈悲喜舍、才有種種方便,爲什麼?它智慧開!大乘它所以在小乘之上,就是它以小乘爲基礎,真正開了智慧才能修大乘法;智慧不開,修大乘法就會造很多罪業,這是我們不忍心稱說的。你想想古人所講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你仔細去想想這兩句話;再看看我們現在這學佛的,無論是在家、出家,無論是中國、外國。然後你就明了,今天學佛之所以不成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智慧沒開,心不定,心不定就不會有智慧。心要如何定?把心裏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要放下,你心就定。你心裏面還有放不下的東西,你就得不到定,世間法統統要放下,佛法也只能夠取一門。
有些人一門不甘心,這怎麼辦?我也是學的方便法,一門不甘心,你跟一個老師學這也行。譬如說你跟蓮池大師學,蓮池大師雖然不住世,《蓮池大師全集》裏面有二十幾樣東西,你一生就專門研究蓮池大師,就等於說跟他老人家一個人學,真有成就。爲什麼?他所講的那些經論一個人講的,一個思想、一個路線有利益;《蕅益大師全集》有五十多樣東西。所以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你找一個人你跟他學,這個會有成就。你跟著一個人學,那這一個人的這些經典注疏都要背誦,這才真正是私淑弟子;如果不能背誦這不叫真正學,這不是真學。所以我也常常在外面提倡辦佛學院,辦佛學院的課程取一家的課程,譬如說用圓瑛法師的,圓瑛法師大概有叁十幾樣東西,佛學院所有的課程都用圓瑛法師的注解。這是學什麼?一家之言,一個思想、一個方向、一條路子,不至於錯了方向,這是不得已的方便法!古人的長處,就是學一部經,跟一個老師而學一部經,真正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他爲什麼能通?他能放得下。我們今天不能通的時候,放不下;換句話說,戒定慧裏頭沒有基礎。
說到這個地方,這就問我們現在很想修戒,沒有人給我們講戒,你要求別人爲你講,這一輩子都沒有指望。爲什麼?今天沒有地方講戒了,不但沒有地方講戒,我過去講《禅林寶訓》,都有人提出警告要找我的麻煩,要來修理我。意思就是不准講,誰敢講?只要你把握著戒律的精神,戒就圓滿,戒律的精神是什麼?「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什麼叫做惡?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就是惡;什麼叫善?凡是對別人有利益的,就叫善。但是這個利益佛經裏頭講得很清楚,對別人的利益,今世有利益,來世還有利益,再來世還有利益,永恒的利益這叫真利益。如果對現前有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個不叫利益,這不是真善。所以真善是生生世世都得利益的,這才叫真正的善,勸人念佛,勸人讀誦大乘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這是善中之善。印光大師對於這個事情了解得很透徹,尤其是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對於印祖所提示的,因爲他是個祖師,人家也不大敢反對他,雖然不反對,口頭上不反對,心裏不服,心裏面不以爲然。這個不以爲然就是他自己沒有見道,還是有偏執,認爲什麼?《感應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還有什麼?佛與道界限之分,還有這個分別,這就是自己不圓融。《感應篇彙編》那個注解,你們仔細去看看,這個注解是以大乘佛法的理論,以及儒家、…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