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個;功夫也不是打坐,一入定定了多少天,能夠入定十天半個月,也不是這個,得要認識清楚。功夫是斷煩惱,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斷煩惱,煩惱是病,煩惱斷盡就成佛。你看見思煩惱斷盡了就成阿羅漢,小乘阿羅漢;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了,就成佛。佛經裏頭沒有說你打坐,你坐的那個地方不起定,一坐坐上一百年你就成佛了,沒有這個說法。如果說是入定,能夠盤腿面壁坐在那裏一百年不起來就成佛,你們看看山上的大石頭那都成佛了,它幾千年都不動,那不都成佛了嗎?

  所以經裏面給我們講,煩惱斷盡才成佛,煩惱斷盡智慧就現前。所以在了義經典裏面給我們說,《法華經》是一乘了義,「煩惱即菩提」,迷了的時候叫煩惱,悟了的時候叫菩提。然後才曉得我們這個修行,重點應當放在什麼地方。無明,這是大乘菩薩破的,所以大乘菩薩他並不著急要離開叁界,叁界煩惱他斷不斷?給諸位說要斷。如果不斷,障礙重重,叁界煩惱是要斷,可是人家斷煩惱,把功力主要的用在無明上。但是諸位要曉得,我們一般講「煩惱障涅槃,所知障菩提」,其實它都有互相連帶的作用,煩惱障障涅槃、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槃,只能說它偏重在哪邊,它彼此有連帶關系的,不是一種單純的作用。因此,菩薩他要破所知障,同時也破煩惱障,不同於阿羅漢,阿羅漢是只破煩惱障,不破所知障。所以阿羅漢我們稱爲作余阿羅漢,他縱然是證得阿羅漢,他的學問沒什麼,功夫是成就了,實在講他知道東西有限。底下就說得很清楚:

  【佛及菩薩。出無明家。二乘出叁界家。惟凡夫不出世俗家。】

  這點特別要記住,此地講『凡夫不出世俗家』,不是指一般人,指什麼人?指我們剃了頭出了家的人,是指這個。我們出了自己父母之家,又來到一個寺院的大家,這個事情有麻煩。所以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把道場當作家,那就錯了。如果能夠把家當作道場,這是正確的,這是菩薩法;要是把道場變成家,這就又回去,又回轉去了。底下這個一段,這是說明最後佛就是未來佛。

  【二乘已破六識。理非有子。】

  『理』是從理上講,他已經破了六識,在理上講沒有『子』這個意思。

  【凡夫識心全在。】

  六識完全在。

  【子義成就。】

  有『子義』。

  【不曰凡夫而雲佛者。】

  不說凡夫而說佛,這個意思很深!

  【佛說一切衆生皆未來諸佛。】

  這個意思在此地。《華嚴》、《圓覺》上,說得更幹脆,「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在一切經裏頭,只有《華嚴經》跟《圓覺經》才有。說『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這個一切大乘經裏面我們常常看到。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只有《華嚴》跟《圓覺經》裏頭有,可見得它裏頭含義很深。最後就是未來的意思。

  【妙光菩薩即第七識。內以燈明爲師者。內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爲六五染淨依也。八子即第六識。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識。此識唯緣俗谛五塵。故曰好遊族姓家。有任運分別。而無計度。故曰廢忘不通利。唯緣現在。不緣過未。故曰棄舍所習誦。】

  諸位看了這一段,你就曉得這個佛法難懂,難在哪個地方?完全是意在言外,你要不曉得佛說法的意思,你要把經典裏面所講的果有其人,果有其事,那個事情就麻煩,完全變成了心外求法。這就是一般學佛的人,所謂是死在句下,學到最後學成個佛呆子。我們世間人念死書,佛法裏要是學死法,他不開竅!不但日月燈明佛是表自己的自性,釋迦、彌陀又何嘗例外,若不如是,佛法怎麼能叫內學!你們想想,內學兩個字的意思,所說的一切諸佛菩薩都是自己本人。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指出,『妙光菩薩』就是『第七識』,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就是「妙光菩薩」,是誰?是自己,是自性佛菩薩。而不是自性之外有個日月燈明佛、有個妙光菩薩,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這段裏面講得很清楚。這個大意明白之後,仔細再去讀《法華經.序品》,才能夠體會經中的妙義,所謂妙法。妙光菩薩與日月燈明佛,這個意思就是第七識依第八心王,第八識悟了之後就是大圓鏡智,光明遍照,所以有日月燈的意思。『外教八子』,「八子」就是指的『第六識』,因爲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染淨依,第七識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第七識是染汙的,你任何一法想清淨,也清淨不了,爲什麼?裏面是染汙的。由此可知,這個修離染、修淨從哪裏修?從第七意識裏頭去修,我們一般講意根,從意根上去修。

  諸位曉得六識是主分別,分別的功能最爲殊勝,七識是主染淨的。什麼叫染、什麼叫淨?大家要曉得第七識的功能,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有執就是染,無執就是淨。執著裏面一個是人我,一個是法我,我們要緊東西就是要去人法二執,人我執就是我們講的我執。小乘人只破我執,未破法執;大乘菩薩破法執,亦破我執。諸位要曉得,法執破了,我執一定不存在,爲什麼?因爲我執是從法執生的,所以大乘菩薩確實有善巧方便。破我執,法執存在,法執好像我執的根一樣,上頭鋸掉,底下存在;底下根挖掉了,上頭當然不存在,這是一定道理。這都是在佛法裏面講的根本法,我們如何把七識這兩種執著把它去掉,這兩種執著沒有了,第七識就叫平等性。由此可知,有執著就不平等,沒有執著就平等,但是諸位要曉得,平等是真實的,是實相,諸法實相;執著是假的,是一種虛妄的相,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忘掉,把假的當作真的,我們的虧就吃在這個地方。佛法常常給我們講叫我們看破,看破是明理,世出世間這些大道理通達、明白了。明白之後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人法二執,這就是圓成佛道,就是圓滿的覺道。

  這裏面還有講『求名』,「外教八子及求名」,求名是指『前五識』。「前五識」是接觸外面五種境界,眼接觸的境界是色法,耳對的境界是聲法,所以說是眼耳鼻舌身對的色聲香味觸,對的五塵境界,它有了別的作用,它不分別。我們在八識裏面看,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也不少,嚴格的講,它像阿賴耶識一樣,只有五遍行是真的,觸、作意、受、想、思這是真的;其余的相應心所不是真的,是被第六識、第七識連帶而生起的。假如沒有六七,前五識的作用,它所起的心所只有五遍行。它不像六七識,六七識這是煩惱心所連帶,那是真的,它本身真有,而前五識相應的心所是被六七拐帶的,是受六七識的支配的,不是它自己本有的。可見得前五識永不造業,造業是六七,七識要是淨,六識就造淨業;七識要是染,六識就造染業。實際上它們兩個等於說指揮,造作的是誰?前五造作。前五是自身不做主,都是幕後有人操縱,就是六七在那邊操縱它,它自己是身不由主。所以從它本身上來說它是非善、非惡,但是幕後有人操縱,於是我們見它造善、造惡。

  它是遍緣五塵境界,就有『好遊族姓家』,喜歡,今天去看看這個、明天到那裏,就有這個意思。『任運分別』,沒有『計度』,「計」是有計劃,就是有心,我們今天講有心,存心的。「度」是度量,度量什麼?裏面有善惡、有好壞有這些,這叫度量。前五識沒有度量,沒有計度分別,只有任運,任運是自自然然的,所以說善惡業都談不上。因此經裏面講『廢忘不通利』,這就是指它只有任運,沒有計度。同時它是只緣現前的境界,過去、未來它都不緣,緣過去、未來是第六識,第六識能緣過去又能緣未來,它能夠回憶過去,又能夠打妄想,想著將來怎樣怎樣。前五識沒有這個功能,第六識才有這個功能。因爲有這種情形,所以叫它『棄舍所習誦』,就是它只緣現前,『不緣過未』。底下講:

  【汝問何以一多久近圓會無差。】

  這句話很要緊,也是我們最難懂的。因爲在我們現前的境界,拿今天的話來說,我們沒有辦法突破時間跟空間,所以在我們生活圈子,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昨天的事跟明天的事、跟今天的事不能合在一起,沒辦法合在一起。咱們臺灣有臺灣的事情,在美國有美國的事情,不能把美國的事情,跟臺灣的事情合也在一塊,更何況他方世界。這就什麼?時間與空間我們沒有法子融會成一個,這種現象叫十法界。可是經裏面所說的,『一多久近圓會無差』,「圓」是圓融,「會」是會集在一起,這是什麼境界?這是一真法界。這個意思我們得舉比喻來講,舉比喻來說,實在是不好懂,實在講比喻也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現在的電影很普遍,你們大家都看過電影,電影在放映的時候,你們應當曉得這個道理,它放映機的鏡頭,是一秒鍾開關二十四次,電影的底片它這一開,底片放出來馬上就關起來,再放第二張。

  因爲它速度太快了,所以你在銀幕裏面看到好像真的人在那裏活動,實際上什麼樣?實際上是相續相。它等不及你考慮,第二張就出現,你還沒有動腦筋去想一想,第叁張又出現。所以你看到的是個連續相,不曉得那是一張一張放片給你看的,你以爲那動作片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的,是連續的相。我們在放映機前面,前面一張,現在正放的一張跟後頭一張,這就等於說過去、現在、未來,不就是這個情形嗎?過去的不是現在,現在的不是未來。你在銀幕上看的,就好像我們十法界,我們看得很習慣,過去、現在、未來不能夠連成一個。可是你到後臺把那個底片拿來,底片這一大盤擺在你面前,你一看是不是過去、現在、未來都看到?不都在此地嗎?這是一部片子。另外再拿個十幾二十部片子,也堆在這裏,你一看都看到了,十方也是如此,也是一個,十部片子、二十部片子,你一眼就看到,這就是「一多久近圓會無差」。諸位從這個比喻裏頭去細想,我們仔細想想這個道理,確實不難懂。

  但是,十方叁世,究竟要如何才能夠像幾十部影片擺在我們面前,這麼自自然然就叫我們覺悟,時空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的病,病在妄想執著…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