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圆满光明的智慧,代表这个意思。

  【三智圆照。曾无往来。故知此佛即圆明自心也。】

  佛的名号太多,你们过年拜万佛忏,《万佛名经》上有一万二千多佛名,佛只有那么多吗?不止,无量无边。菩萨的名号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那些名号都是自心的名号,说佛是自心理体上的名号,说菩萨是自心德用上的名号。如果我们说因地上的名号与果地上的名号也行,说理体上的名号、作用上的名号也讲得通,全是自己不是外面的。如果我们说心外求法,这就是迷惑,这是不解如来所说义。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法。所以佛学叫内学,内学就是我们一心当中之法,千经万论是一心的心法。所以古人教给我们研究经典,要懂得消归自性,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还归自性,这样才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修行大主意就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什么?破迷开悟。这两句话说的一个意思,转识就是破迷,成智就是开悟,转八识为四智就是破八迷成四悟,就这个意思。连这些原理、原则不晓得,你们修个什么?初学的人有课堂的作业,像五堂功课这都算是课堂的作业,这些作业是要拿出来运用的。你在学校念书这学校课业,毕业之后服务於社会,学以致用;佛法也是如此,课堂的作业也要会学以致用。用在什么地方?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我们整个的生活,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是一不是二。这才叫行成证入,就入一真法界,就是入佛的境界,也就是此地讲的入妙法。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7

  孔老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孔老夫子难道对这些礼还不懂吗?为什么入太庙要每事问?我想跟此地法华会上的弥勒菩萨生疑请问,大概是一样的意思。问的后面有两个意思,实际上一个是讲十方不隔,一个是讲三世性空,就是这两桩事情。对我们没有证入境界的人来说,实在是很大的疑问,譬如我们讲到一真法界,大家心里都慌了,此地也讲不但我们慌,连二乘人也慌了,权教菩萨也受不了,我们昨天讲演稍稍提一点,就有同学们惊慌了。譬如说我提到的《四书》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外道经典也跟《华严经》没有两样,立刻生起恐怖之心,这是一定道理,此地也说得很清楚。这是看到文殊菩萨的答覆就晓得,菩萨是:

  【引古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异也。】

  换句话说,见了性之后真正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佛法终极的目标。我们想成佛,成佛是什么?就是入不二法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证得一一法皆是不二,这就成就了。今天接著要跟诸位研究的,就是这底下一段:

  【二万佛皆同一号者。】

  诸位要晓得,此地所讲这个数字,不是真正的数目字,完全是表法的意思,『二万佛』都是说的二乘人,二乘人同德同性,同一个性,二乘根性,所以他们成佛,佛在法华会上说这些佛皆同一号,日月灯明佛。末后一段讲到:

  【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

  『最后佛』就是未来佛,还没有成佛,他最后成佛,当然是指未来佛,这还是属於表法。说到出家,这个地方就给我们提示出来:

  【一无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

  说到这里我们得要多说几句话。我们先从『世俗家』来讲起,世俗社会的组织是以家为一个单位。现在所讲的小家庭制度,与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意思不相同,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是大家庭制度,大概现在在台湾我们已经看不到了。诸位如果去看看《红楼梦》,你就能够看到从前的家,你看它那个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有一百多人有好几代同堂,那是个社会组织。我们读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指那个家。大家庭实在讲也有很多的好处,我们所谓是天伦之乐,只有在大家庭里面才有,小家庭里面的天伦之乐谈不上。出家这就是指的出这个家,经典里面所讲的田宅、妻子、眷属,这都是世俗的,离开了。离开之后修学过程当中为佛弟子,戒律里面教给我们的是三衣一钵,过著最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说,把世俗的境、缘,境是讲境界,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缘是说的人事环境,将世俗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统统离开,一心修道,目的是为了成就道业。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我们算不算出家?所以这一定要晓得。

  弘一大师,这是近代对於律学颇有研究的一位学者,他在《律学三十三种》里面,特别是在闽南佛学院那个时候所讲的,他自己说,老实讲他自己的身分,只能算一个出家优婆塞,坦诚的告诉大家,比丘戒决定得不到的。如果根据蕅益大师的话来说,蕅益大师他是明朝末年人,对於律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他老人家讲中国自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现在所称的比丘是名字比丘,意思就是有名无实,名字比丘不是真正的比丘。传授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这一个也找不到。戒要不要受?要受,这是弘一大师讲,免得被世间人讽刺、讥笑,戒还是要受,自己要晓得不会得戒的,只是挂名而已,挂了名以后学戒,这很重要。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也是这样的教给我,我们学戒,我们读《戒经》,哪一条能做到,我们就先做,一条一条做,一条一条的学,要认真的去做,戒是断烦恼。这才叫做出世俗家,可见得出世俗家就不容易。

  二乘的圣者、权教菩萨出『三界家』;换句话说,他出的家就是出六道轮回这个家,比我们高明多了。六道生死轮回非常的可怕,我们无始劫以来就在这里面,一直到今天没有办法超越。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先要晓得轮回是个果报,有果必有因,把它的因果搞清楚了,我们把因断掉,不造因,果报当然就没有了。说到三界之因,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的,就是一切众生迷生灭四谛,而起的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才有轮回的现象;换句话说,把三界见思烦恼断尽,生死轮回就没有。你们诸位对於一般众生迷於生灭四谛的情形,了解有多少?你们了解多少,清不清楚?苦集灭道四谛,怎么迷的?怎么会有这些烦恼?这些烦恼随著众生迷悟的浅深不同,而有差别,六道升沉苦乐不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如果要不把这些事理搞清楚了,诸位想想,烦恼怎么断法?三界怎么能超越?就是念佛带业往生,也要把这桩事实搞清楚,不搞清楚我们的烦恼伏不住。带业往生是讲伏烦恼,烦恼控制住、伏住了,这才能带业往生;如果烦恼还没有伏住,不能往生的。因此,对於佛法的修学,理论、事相、修学的方法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才能够解决问题。否则的话,这个问题始终不能解决。

  请接著看「序品」最后的一段,我们讲到出家的三种。经典里面是勉励我们,希望我们学菩萨出家,菩萨出家是说出的『无明家』,这才算是究竟彻底的出家。在前面跟大家讲的「三界家」,「世俗家」我们不必说,大家都晓得,出世俗家不能解决问题,实在讲连修学的方便,只能够得到稍许。同时也跟诸位说出来,我们出世俗家的目的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最低限度我们要出三界家。同学当中有许多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个娑婆三界的家,你就超出了,就能够超出。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来说,它是易行道,就是容易成就的,永明大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这是个易行道。实际上还是很难,绝不是说每个人修每个人就去了。前些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李老师很感慨的说,他说我们台中莲社,莲友有姓名、有住址的,那个册子一大堆摆在那个地方,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往生的才三、五个人而已。你想想看,这个比例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是什么原因?诸位要晓得,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没有说错,是对的,修学要如理、要如法才能够去得了;换句话说,如果是不如理、不如法,所谓是盲修瞎练,那不能成功的。从这点也能够提醒我们,佛法无论是哪个法门,禅、教、密、律、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说是不断烦恼就成就的,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说不断烦恼就成就的,给诸位说,这是外道,这是魔来骗你的,欺骗你的。你不要断烦恼你就成佛了,你就可以往生了,没有这个道理。

  净土里面讲带业往生,还要伏烦恼,你看看这是最低限度的,他要伏烦恼。伏烦恼的意思是说烦恼没有断,但是有力量把它降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叫带业往生。譬如说我们瞋恚心没有断,这个烦恼没有断,但是我有定力能够在一切逆境里面,叫自己的瞋恚烦恼不起作用、不起现行,这就叫伏烦恼,能够伏烦恼这才能带业往生。还有一个意思,古大德讲得很清楚的,这个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千万不要误会了,可以带业往生,我天天造业没有关系,这可以带业往生的,那就坏了,那就错了。所谓带业是带以往的业,没有学佛以前不晓得,造的这些罪业。学佛之后知道这个法门,从此之后再不造恶业,所以不带新业,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这个,伏烦恼才能带业往生。这样出三界家,比小乘人是要方便多了,小乘要离开这个三界断见思烦恼,确实是很麻烦的事情。在经论当中,大家能够看得到,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之后,才证得须陀洹果位,就小乘初果,这见道位,在小乘里面见道位。见道而后修道,从此以后,所谓是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成阿罗汉,这是三界家离开了、超出了,到阿罗汉才超出。

  但是证得须陀洹之后,虽然在三界没有超出,绝不堕三恶道,就可以得到了保证,得到保证不会堕三恶道。见惑里面头一个就是身见,我们想想,哪个人身见破掉了?什么人将身见破掉?如果连这身见都破不了;换句话说,八十八品见惑你是一品都没有断,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佛法知道得再多说食数宝,自己一点受用都得不到。所以学佛修行,是要讲求真实的功夫,佛门里面讲功夫,不是武术,不是现在外面所说的中国功夫,不是这个。你们不要看到少林寺、武当派练这些拳术,不是这…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