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28

  ..續本文上一頁,上自聖賢(聖人、賢人),下至於庶民。在世間法裏面貴爲天子,貧賤像乞丐一樣,也要走這個路,不分富貴、貧賤、智愚,統統走這個路,這就叫做道。在事上面就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事相方面;在理的方面仁義禮智信,跟我們佛家講的五戒是一樣的。所以佛門的大道就是五戒,根本戒,菩薩戒也是它,比丘戒也是它,五戒也是它,八戒也是它,前面這幾條,你就曉得這就叫根本的大道。什麼叫德?行道有得於心,就叫做德,德就是性德,所以這兩個字要把它搞清楚。所謂「齒德俱隆」之人,又有年歲,又是能夠實踐倫常大道的人,這個人稱之爲『長者』。「長者」在今天就是有模範的意思,有這一個地方的模範的意思,我們今天所舉的是好人好事,這才是真正的好人。他能夠在這個地方上,對於風俗具有潛移默化的功德,所以稱之爲道德之士,這稱爲長者。在此地是:

  【譬世尊四智圓明叁德具備。財富無量者。】

  這底下幾句大家容易懂,『四智』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實在講這些東西,我們平常要訓練,訓練就是修行,大家千萬不要是呆呆板板的,這每天早晚功課叫修行,敲著木魚、念經或者拜佛這叫修行,這個看法就太狹義。行一定要記住,這屬於行爲,修是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行爲,曉得這個意思!行爲把它總說就是叁類身口意,身的一舉一動是身的行爲,口的言語是口的行爲,心裏面起心動念是意業行爲,這叫叁業。業是造作,這個造作不正,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隨時隨地。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隨時隨地在那裏修行,隨時隨地都是道場;如果你要不懂得修正這個叁業行爲的話,你在大雄寶殿裏面那也不是道場。爲什麼?在那裏打妄想,那哪叫道場?所以你搞錯了是不行的。你們諸位想一想,修行還有時間的嗎?還有場所的嗎?什麼是道場?「直心是道場」。道場在心地裏頭,心直、言也直、身也正直了,所以直心是道場。因此修行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這個轉識成智,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會轉,但是不會轉要學!佛菩薩人家用的是四智,我們用的是八識,八識原來就是四智。給諸位說名有兩種,體是一種,並不是真的有兩樁事情,那就錯了,是一樁事情。覺悟了就叫四智,不覺就叫八識,可見得起作用就是迷悟而已。六識是分別,用迷的分別就叫做意識;悟了分別,悟了不是不分別,悟了也分別,悟了分別就叫妙觀察智。迷的執著就叫末那,悟了時候也執著,悟了執著叫平等性。那就要去問了,悟了執著怎麼還平等性?那個執著是假的,不是真執著,是假執著,是方便!譬如佛教化衆生,衆生走這個邪道,他要把他糾正過來,你這個路錯了,一定要這麼走法。告訴初學的一定要守五戒,這是方便的執著,不是真的;如果真的這麼做法那就錯了,那佛跟我們一樣是凡夫。覺悟了是方便,覺悟的人戒律很清淨是方便,實際上有沒有他心都是清淨的,無論在什麼境界他都是清淨的。他爲什麼還要做出一個清淨的樣子?大慈大悲做給別人看的。

  在本經「壽量品」裏面說過,《梵網經》裏面說得少,說他老人家成佛之後到我們這個世界來,這一次第八千次,你們念《梵網經》念過,第八千次。《法華經.壽量品》,無量劫無量恒沙劫以前,他早就成佛,不止八千次。爲什麼還要在這個世間又要入胎,做淨飯王的太子,還要示現八相成道,搞這套幹什麼?方便法。做個樣子給我們看的,做個榜樣要怎樣修行、怎樣成就,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所以他這個一生無一不是教學,不僅僅是口教,身也在教,意也在教,身口意叁業都在教,全是方便法。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你果然體會到這個意思,給諸位說,你入一真法界就不難,你就能夠學善財,你才曉得凡夫就是自己一個,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一切衆生、山河大地,統統是諸佛菩薩變化所作來教化我的,那你這一生決定成就。爲什麼?你這個修行到了家,你耳目所染、起心動念,都是佛菩薩來糾正你的行爲,你這個修行哪裏還要叁大阿僧祗劫!你必定一生成佛。我們現在講修行是什麼?提起的時候少,忘記的時候太多,疏忽不注意,忘掉、迷了,行爲又錯了,錯了又不知道修正過來。

  善財童子就是念念當中他都不迷,念念之中修正自己的行爲,五十叁參是什麼?就是修慧。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也有學佛的、也有出家的、也有外道,什麼樣的人都接觸,什麼樣的社會都接觸,順境界、逆境界統統都接觸,在這裏面修正自己的行爲,修自己的清淨心,如如不動。樣樣明了是慧,慧成就;如如不動,定成就,所以人家是在那裏修定修慧。他在這個境界裏面一樣都不染,一樣都不染的時候戒成就,而不是不接觸,樣樣都接觸。這就是我們平常要想真正修行,學諸佛菩薩的四智、叁德,這個叁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學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曉得這個道理現在就可以做到,念念就可以做到,才能夠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將來才能夠續佛慧命,上報四恩,下濟叁苦,才能真正有成就,有一個結果。你自己要不曉得的話,不知道這樣修行,不知道修正自己的行爲,還是這麼迷惑顛倒下去那怎麼得了?所以這個佛法不是說來好聽的,不可以當作世間學問來研究。底下就把比喻就說出來,『財富無量』:

  【譬佛有無量功德法財也。田可養命。】

  『田』裏面種這些五谷雜糧,養活我們的身命,就有「田」的意思。

  【宅可棲身。】

  遮蔽風雨。

  【以譬定慧。】

  這是把『定』比作糧食,禅悅爲食,『慧』就是有一座房舍。所以說經裏面講的田宅,田宅原來裏面含義是定慧。

  【僮仆譬方便善巧。】

  有『僮仆』來侍候你,這就是善巧方便的運用,如同「僮仆」一樣。

  【總法界爲家。故曰廣大。】

  這個地方幾句話大家要留意,學佛的人,尤其是學大乘的人,你要不把觀念糾正過來那就沒法子。家在哪裏?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家。你看前面講的出世俗家、出叁界家、出無明家,咱們現在就把不出化掉,這就是大乘法的妙處。你要想突破不容易,不斷見思煩惱,你這個叁界家出不去;不破無明,你這個無明家破出不去,沒方法突破。你今天把心量一擴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自己的家,那些執著不破自然沒有了。就好像拔樹一樣,連根拔掉,枝枝葉葉一概都不管了,連根拔除。所以學佛第一樁事情,就是把心胸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把心胸拓開。大概在十幾年前,我那個時候在慈光圖書館,已經出家,出家以後再回到圖書館去。有一個東吳大學的學生,那個時候大概快畢業,有個學生是學法律的,他對政治很有興趣。他有一個同學來介紹,特地從臺北到臺中來向我請教,我過去也研究一點政治,他來問我,將來應該政治上如何去發展?我就告訴他,我現在學佛了,那一套我已經丟掉了。但他求得很懇切,我說「你這麼老遠的來,特別爲這個事情,我要不教你一招,對不起你。」我說「這樣吧!假如你將來從政,你要競選縣市長,你這個心量要能包這一個縣市,你這個施政就可以能做到模範,模範的縣市,具足無量功德;你要做個省主席,你這個心量要能包容這一個省。」我最後說「佛之所以偉大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要想把政治上做好,先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一切人物,你把這點做到了,以後我再教你第二步。」他回去了,他很感謝我,他說很有受用。就是心量要大!

  現在人的毛病就是心量太小,兩個人在一塊,看他都不順眼,這怎麼行?這怎麼能成就?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好像就是自己還不錯,除自己之外都不行,這個不能成功。那看看佛菩薩不是這樣的,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等視一切衆生,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是學佛,千萬不要搞佛學,搞佛學那就完了,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問去研究去。學佛是什麼?佛是什麼樣子,我們要學得跟佛一樣;換句話說,我們的目的要成佛。而不是在學院裏頭將來拿個文憑畢業了。現在國家有法律,將來大學裏頭可以設一個宗教學院,你們跑到大學裏面去搞一個學士、碩士、博士頭銜,有什麼用?那還是生死凡夫,那是搞的佛學,不是學佛。學佛是要了生死出叁界。我們實在沒有這個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第一個大便宜的事情就是無量壽,就占這個大便宜。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太短,要學的東西太多,時間不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怕,到那個地方壽命是無量壽。就說有量的無量,一個無量,你們看看《華嚴經》,阿僧祗個阿僧祗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就算他的壽命是一個無量,你已經阿僧祗個阿僧祗的壽命。普通講成佛叁個阿僧祗,你是阿僧祗個阿僧祗,你已經成佛不曉得成了多少次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地方,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所以我們在這一生千萬不要放過這一個機會,我們能夠說是聞到這個法門,這真正是無量劫中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絕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要珍惜自己,自己要曉得珍重。

  今天世界上人這麼多,我們臺灣一千七百多萬人口,幾個人聽到這個法門?幾個人相信這個法門?幾個人認真的來修學這個法門?若非福德因緣,正像《阿彌陀經》裏面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能夠聽、能夠相信、能夠修學,那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這個要放棄那就太可惜!所以心量要大,要把心量拓開,要想到我們的家,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的家。不但娑婆世界不是我們的家,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沒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留戀,你說這個心胸多大,處處都是家,這多麼自在!決定不要害怕我什麼都沒有了,明天吃飯怎麼辦?今天晚上到哪去住?你要想這個,你什麼也學不成功。所以我不是告訴你嗎?你們先把《了凡四訓》好好念念,念個十遍、…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