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27

  ..续本文上一页底下说:

  【或失不失。或得不得。皆自心之影像。於佛何有。】

  这个几句话表面上说的是华光佛,佛是清凉自在,没有得失,所以晓得得失都是自心的影像,不是真实的。其实给诸位说,就是说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这个修行,诸位我们先前跟大家讲的,下手的地方,章嘉大师教给我们布施。实际上布施里面头一桩就是要把得失布施掉,心就自在了。得如不得,失如未失,没有得失心,得到决定没有欢喜心,失掉了也没有懊恼心,能够在得失里面修平等心,这个功夫就很得力,你才能够真正放下。世间人不如此,得到了欢喜,失掉了忧虑,所以在八苦里头有求不得苦,有爱别离苦,爱别离是什么?爱别离失掉了,所以世间人是患得患失。道人是无得无失,没有得当然就没有失,有得才有失,得的时候你觉得快乐,失的时候你痛苦。你要是不愿意有失的痛苦;换句话说,你就不应该有得,没有得的因,当然就没有失的苦。首先我们要把得失这一关突破,要把它突破,自己这个心才能够达到清凉自在。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15

  再向下看,这就是说到:

  【国邑聚落。】

  在经里面它是:

  【总喻四土。】

  这底下有简单的说明:

  【封疆曰国。喻实报土。宰执曰邑。喻方便土。聚落乃人烟凑集之处。喻同居土。寂光即三土之体性。故不重喻。】

  在《华严经》里面有讲理法界、有事法界,寂光土就属於理法界,实报以下都是讲的事法界。这个理与事是分不开的,所谓理乃事之理,事是理之事,它是一不是二;如果我们把事理分作二,那就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一定要晓得,它是一不是二。『实报土』,「实」是真实,你看这个名称,「报」是果报,是真实的果报,这不是虚妄的。方便以下都不是真实的,那就是《证道歌》里面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就是那个土,是六趣的土,不是真实土,连阿罗汉的方便有余土,你看看在《法华经》里面后面有「化城喻」,不是实报。实报土要什么程度才证得?一切经里头都是这样给我们说,「分破无明证实报土」。换句话说,根本无明一共是有四十一品,《华严经》里面讲四十一品,分破,破一品就证得了。所以《华严》所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四十一位菩萨。菩萨无量无边,阶级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菩萨,住实报庄严土,这个说法给诸位说,是属於圆教的。如果要是别教,三贤位没有分,别教初地菩萨才破一品无明。所以别教的佛他只破十二品无明;换句话说,别教的佛他在断证的功夫上,只相当圆教十行位里面第二行。

  由此可知,藏通别圆差得很多,你要说成佛成哪一种佛?藏教的佛还没有见性,藏教的佛只比阿罗汉高一点,连初住菩萨都没到,还没见性;换句话说,藏教的佛还没有见到实报庄严土,还没有到实报土。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理一心不乱就是分破无明,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理一心不乱。实在讲这个修行,要讲断烦恼、证四土是念佛来得方便,这是千真万确的话,来得方便。你要真正懂得念佛法门,那这个念佛法门真的妙极了。方便有余土是小乘人证得的,别教三贤菩萨证得的,圆教七信以上证得的,圆教是七信位,十信菩萨七信以上,别教是三贤,小乘这是阿罗汉、辟支佛,得到阿罗汉的位次。三果没有证得,三果还是凡圣同居土,到四果罗汉超越三界,这个时候证得就是方便有余土。在念佛法门里面讲事一心不乱,所以这个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乱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断见思烦恼。你看看实报土要分破无明,这个地方要断见思烦恼,这些常识诸位要记住。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说不断烦恼就成就那是骗人的,这个我们决定不能相信,你要相信就上当。「我这个地方法门好殊胜,不要断烦恼就叫你成佛了。」有这样便宜的事情,那十方诸佛都要去拜他做老师了,为什么?这个太便宜了,不要断烦恼就可以成就了,没有这个道理。连净土法门都不行,都还要断烦恼,你见思烦恼不断不能证一心,不能证事一心,无明不破不能证理一心。

  你们看看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这一次送给你们。这是弥陀净土法门里头一部非常好的注解,这里头四种,四种都好,我是特别选出来供养念佛人。《弥陀经要解》,你看看,我们印光法师对它的评价,那是评得太高,他老人家说,「就是阿弥陀佛到这个世界上来注《阿弥陀经》,亦不过如是!」这还有什么话讲,这把蕅益大师捧上天去,这是捧得无以复加。《要解》好,所以希望专修净土法门的人,我觉得《要解》要背,《讲义》不要背,《要解讲义》,小字圆瑛法师写的,《要解》是大字,分量不多。你们看《净土十要》,头一篇就是《弥陀经要解》,它用的字数不多,所以说连经、连《要解》都要背,这是专修净土的人确实是要做的功夫。你看从前学天台的,你要背《法华经》,还要背注解,那么大的部头人家都背,我们背个《弥陀经要解》算个什么,是不是?这是应当,理所当然的!

  我在香港讲经的时候,那个时候海仁老和尚还在,他是前年过去的,九十多岁过去的,我去见他,跟他讨论《楞严经》,他在香港号称首楞严王。他大概有五、六个学生,他的学生不多,为什么?一般人不敢跟他学,他门槛太高了,要跟他学要背《楞严文句》,就是《楞严经》要背,《文句》就是注解。就是蕅益大师注解,蕅益大师《楞严经》注解叫《楞严文句》,现在《蕅益大师全集》里头有,他是连经文带注解统统要背,都背会了他才收你做徒弟,才教你。所以这个门槛太高,跟他学的,那就是连经带注解都会背的,我们在香港还能看到这样老师。从前那个老师收学生都是这样的,所以拜老师不简单!那肚子里没有一点东西,老师不收的。这就是说明,我们背《弥陀经要解》算不了什么,跟人家比一比,分量差得很远,《楞严文句》也不少。一部《楞严经》已经差不多有我们两倍,大概有三倍的《要解》,我们的《要解》只有《楞严经》的三分之一,《楞严经》有六万字。

  这个学佛,如果这一生,要是连个西方极乐世界都混不进去的话,这是失败了,这等於说是没有什么成绩可言;最低限度,我们也得要混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刚才你们有同学问我,有个老师说西方极乐世界好比是个佛教大学,我们到那里去,将来还要回来再度众生。我说这个问题暂且不要谈,先混进去再说,那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去才是真的,要怎么样能够去得了。台中李老师这是现身说法,所以极乐世界确实能够去得了,稳稳当当。你说修其他的法门,我不敢保险,为什么?不容易,太难,那就是怎么样?非断惑不可。要是学密,给诸位说,密是非破无明不可,不破无明那就著魔了,密是最高的。学禅,禅一定要断见思烦恼,不断见思烦恼不成就,你要破无明。我们这个方法,就是你无明、见思烦恼还没有断也行,它这个地方叫带业往生。八万四千法门你查遍了,带业往生只有这一门,所以自古以来称之为「门余大道」!这就是生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可是门余大道是不错,我们也不要误会,带业往生是不断惑,但是要伏惑,这个如果你要是弄错了,那你就不能怪人了。伏惑要有这个能力,伏惑是什么?见思烦恼的根没有断,但是不起现行,你这个念佛功夫得力,能够把你的烦恼降伏住。

  我们举一个很粗浅的,譬如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在这里诱惑我们,这就是诱惑!我们这个心一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压下去,这就叫伏。贪心有没有断?没断,这个烦恼没断,贪爱五欲六尘那个烦恼没断。但是这句佛号很有用,念头一动立刻就压下去,不叫它起作用,只要它一动你就压,一动就压,念佛就这个念法才得力!绝不是一天到晚口里面像唱山歌一样,心里头烦恼还起来,那没有用处!那个一天念到晚,所谓是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没用处。所以这就是一服清凉剂,烦恼起来,一服药下去伏住,这就是稳定住了。如果我们这个功夫,给诸位说,不要用久,用三年你就有把握往生。你看自古以来,三年往生的人太多,为什么人家念三年行了,就可以带业往生。我们念了几十年,为什么没有用?就是我们不会念,我们一天念到晚,心里烦恼照起,这个药虽然下去到边上去了,不能治病,病没治到。人家那个药一下去就治病,所以他能够治上三年,他这个心定下来了,功夫成一片。

  这个时候给诸位说,不是得一心,这是功夫成一片,带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再告诉诸位,生凡圣同居土也能够预知时至。像实报土跟方便土那不必说了,就是同居土就预知时至,临命终时就没有病,如入禅定,就到这个境界。没有往生之前你自己这个心,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心地清凉自在,热闹的场合里面你心清凉,危险的场合你没有恐惧。别人害怕危险,你没有恐惧,你心是定的,这就是功夫成一片的现象。我们今天要做做这个,这是真的!《法华经》学不会有什么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学去,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来给你讲解,比我高明多了,那我算什么?所以什么东西学不好不著急,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我们头一步要把这点拿到,确实的拿到,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决定的把握,我们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是讲这个四土,我们要了解这个情形。底下:

  【长者。乃齿德俱隆之称。】

  『齿』是年岁,总得要有我们一般在中国人来讲,总六十岁以上,如果再提前一点总是五十以上。还不到五十岁不能算是长者,总是五十以上,有这个年龄又有德行,又有道德,有道有德。道与德这两个字一定把它搞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什么叫道德?道就是路,凡圣共行的路就叫做道,就是无论是凡夫、是圣人,都要走的路,这个路叫道。在我们中国讲这个道就是伦常大道,五伦、五常…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