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27

  ..續本文上一頁底下說:

  【或失不失。或得不得。皆自心之影像。於佛何有。】

  這個幾句話表面上說的是華光佛,佛是清涼自在,沒有得失,所以曉得得失都是自心的影像,不是真實的。其實給諸位說,就是說的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這個修行,諸位我們先前跟大家講的,下手的地方,章嘉大師教給我們布施。實際上布施裏面頭一樁就是要把得失布施掉,心就自在了。得如不得,失如未失,沒有得失心,得到決定沒有歡喜心,失掉了也沒有懊惱心,能夠在得失裏面修平等心,這個功夫就很得力,你才能夠真正放下。世間人不如此,得到了歡喜,失掉了憂慮,所以在八苦裏頭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愛別離是什麼?愛別離失掉了,所以世間人是患得患失。道人是無得無失,沒有得當然就沒有失,有得才有失,得的時候你覺得快樂,失的時候你痛苦。你要是不願意有失的痛苦;換句話說,你就不應該有得,沒有得的因,當然就沒有失的苦。首先我們要把得失這一關突破,要把它突破,自己這個心才能夠達到清涼自在。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十五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15

  再向下看,這就是說到:

  【國邑聚落。】

  在經裏面它是:

  【總喻四土。】

  這底下有簡單的說明:

  【封疆曰國。喻實報土。宰執曰邑。喻方便土。聚落乃人煙湊集之處。喻同居土。寂光即叁土之體性。故不重喻。】

  在《華嚴經》裏面有講理法界、有事法界,寂光土就屬於理法界,實報以下都是講的事法界。這個理與事是分不開的,所謂理乃事之理,事是理之事,它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們把事理分作二,那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一定要曉得,它是一不是二。『實報土』,「實」是真實,你看這個名稱,「報」是果報,是真實的果報,這不是虛妄的。方便以下都不是真實的,那就是《證道歌》裏面講的,「夢裏明明有六趣」,就是那個土,是六趣的土,不是真實土,連阿羅漢的方便有余土,你看看在《法華經》裏面後面有「化城喻」,不是實報。實報土要什麼程度才證得?一切經裏頭都是這樣給我們說,「分破無明證實報土」。換句話說,根本無明一共是有四十一品,《華嚴經》裏面講四十一品,分破,破一品就證得了。所以《華嚴》所謂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四十一位菩薩。菩薩無量無邊,階級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菩薩,住實報莊嚴土,這個說法給諸位說,是屬於圓教的。如果要是別教,叁賢位沒有分,別教初地菩薩才破一品無明。所以別教的佛他只破十二品無明;換句話說,別教的佛他在斷證的功夫上,只相當圓教十行位裏面第二行。

  由此可知,藏通別圓差得很多,你要說成佛成哪一種佛?藏教的佛還沒有見性,藏教的佛只比阿羅漢高一點,連初住菩薩都沒到,還沒見性;換句話說,藏教的佛還沒有見到實報莊嚴土,還沒有到實報土。在念佛法門裏面來說,理一心不亂就是分破無明,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理一心不亂。實在講這個修行,要講斷煩惱、證四土是念佛來得方便,這是千真萬確的話,來得方便。你要真正懂得念佛法門,那這個念佛法門真的妙極了。方便有余土是小乘人證得的,別教叁賢菩薩證得的,圓教七信以上證得的,圓教是七信位,十信菩薩七信以上,別教是叁賢,小乘這是阿羅漢、辟支佛,得到阿羅漢的位次。叁果沒有證得,叁果還是凡聖同居土,到四果羅漢超越叁界,這個時候證得就是方便有余土。在念佛法門裏面講事一心不亂,所以這個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斷見思煩惱。你看看實報土要分破無明,這個地方要斷見思煩惱,這些常識諸位要記住。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說不斷煩惱就成就那是騙人的,這個我們決定不能相信,你要相信就上當。「我這個地方法門好殊勝,不要斷煩惱就叫你成佛了。」有這樣便宜的事情,那十方諸佛都要去拜他做老師了,爲什麼?這個太便宜了,不要斷煩惱就可以成就了,沒有這個道理。連淨土法門都不行,都還要斷煩惱,你見思煩惱不斷不能證一心,不能證事一心,無明不破不能證理一心。

  你們看看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一次送給你們。這是彌陀淨土法門裏頭一部非常好的注解,這裏頭四種,四種都好,我是特別選出來供養念佛人。《彌陀經要解》,你看看,我們印光法師對它的評價,那是評得太高,他老人家說,「就是阿彌陀佛到這個世界上來注《阿彌陀經》,亦不過如是!」這還有什麼話講,這把蕅益大師捧上天去,這是捧得無以複加。《要解》好,所以希望專修淨土法門的人,我覺得《要解》要背,《講義》不要背,《要解講義》,小字圓瑛法師寫的,《要解》是大字,分量不多。你們看《淨土十要》,頭一篇就是《彌陀經要解》,它用的字數不多,所以說連經、連《要解》都要背,這是專修淨土的人確實是要做的功夫。你看從前學天臺的,你要背《法華經》,還要背注解,那麼大的部頭人家都背,我們背個《彌陀經要解》算個什麼,是不是?這是應當,理所當然的!

  我在香港講經的時候,那個時候海仁老和尚還在,他是前年過去的,九十多歲過去的,我去見他,跟他討論《楞嚴經》,他在香港號稱首楞嚴王。他大概有五、六個學生,他的學生不多,爲什麼?一般人不敢跟他學,他門檻太高了,要跟他學要背《楞嚴文句》,就是《楞嚴經》要背,《文句》就是注解。就是蕅益大師注解,蕅益大師《楞嚴經》注解叫《楞嚴文句》,現在《蕅益大師全集》裏頭有,他是連經文帶注解統統要背,都背會了他才收你做徒弟,才教你。所以這個門檻太高,跟他學的,那就是連經帶注解都會背的,我們在香港還能看到這樣老師。從前那個老師收學生都是這樣的,所以拜老師不簡單!那肚子裏沒有一點東西,老師不收的。這就是說明,我們背《彌陀經要解》算不了什麼,跟人家比一比,分量差得很遠,《楞嚴文句》也不少。一部《楞嚴經》已經差不多有我們兩倍,大概有叁倍的《要解》,我們的《要解》只有《楞嚴經》的叁分之一,《楞嚴經》有六萬字。

  這個學佛,如果這一生,要是連個西方極樂世界都混不進去的話,這是失敗了,這等於說是沒有什麼成績可言;最低限度,我們也得要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剛才你們有同學問我,有個老師說西方極樂世界好比是個佛教大學,我們到那裏去,將來還要回來再度衆生。我說這個問題暫且不要談,先混進去再說,那都是以後的事情,現在就是我們要怎麼樣去才是真的,要怎麼樣能夠去得了。臺中李老師這是現身說法,所以極樂世界確實能夠去得了,穩穩當當。你說修其他的法門,我不敢保險,爲什麼?不容易,太難,那就是怎麼樣?非斷惑不可。要是學密,給諸位說,密是非破無明不可,不破無明那就著魔了,密是最高的。學禅,禅一定要斷見思煩惱,不斷見思煩惱不成就,你要破無明。我們這個方法,就是你無明、見思煩惱還沒有斷也行,它這個地方叫帶業往生。八萬四千法門你查遍了,帶業往生只有這一門,所以自古以來稱之爲「門余大道」!這就是生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可是門余大道是不錯,我們也不要誤會,帶業往生是不斷惑,但是要伏惑,這個如果你要是弄錯了,那你就不能怪人了。伏惑要有這個能力,伏惑是什麼?見思煩惱的根沒有斷,但是不起現行,你這個念佛功夫得力,能夠把你的煩惱降伏住。

  我們舉一個很粗淺的,譬如說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在這裏誘惑我們,這就是誘惑!我們這個心一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壓下去,這就叫伏。貪心有沒有斷?沒斷,這個煩惱沒斷,貪愛五欲六塵那個煩惱沒斷。但是這句佛號很有用,念頭一動立刻就壓下去,不叫它起作用,只要它一動你就壓,一動就壓,念佛就這個念法才得力!絕不是一天到晚口裏面像唱山歌一樣,心裏頭煩惱還起來,那沒有用處!那個一天念到晚,所謂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那沒用處。所以這就是一服清涼劑,煩惱起來,一服藥下去伏住,這就是穩定住了。如果我們這個功夫,給諸位說,不要用久,用叁年你就有把握往生。你看自古以來,叁年往生的人太多,爲什麼人家念叁年行了,就可以帶業往生。我們念了幾十年,爲什麼沒有用?就是我們不會念,我們一天念到晚,心裏煩惱照起,這個藥雖然下去到邊上去了,不能治病,病沒治到。人家那個藥一下去就治病,所以他能夠治上叁年,他這個心定下來了,功夫成一片。

  這個時候給諸位說,不是得一心,這是功夫成一片,帶業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再告訴諸位,生凡聖同居土也能夠預知時至。像實報土跟方便土那不必說了,就是同居土就預知時至,臨命終時就沒有病,如入禅定,就到這個境界。沒有往生之前你自己這個心,無論在什麼境界裏心地清涼自在,熱鬧的場合裏面你心清涼,危險的場合你沒有恐懼。別人害怕危險,你沒有恐懼,你心是定的,這就是功夫成一片的現象。我們今天要做做這個,這是真的!《法華經》學不會有什麼關系,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學去,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來給你講解,比我高明多了,那我算什麼?所以什麼東西學不好不著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我們頭一步要把這點拿到,確實的拿到,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決定的把握,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是講這個四土,我們要了解這個情形。底下:

  【長者。乃齒德俱隆之稱。】

  『齒』是年歲,總得要有我們一般在中國人來講,總六十歲以上,如果再提前一點總是五十以上。還不到五十歲不能算是長者,總是五十以上,有這個年齡又有德行,又有道德,有道有德。道與德這兩個字一定把它搞清楚,不能夠含糊籠統,什麼叫道德?道就是路,凡聖共行的路就叫做道,就是無論是凡夫、是聖人,都要走的路,這個路叫道。在我們中國講這個道就是倫常大道,五倫、五常…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