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五欲六塵是真的、是假的?你們也學了幾天佛法,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你應該放得下、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就迷而不悟,你還是學的是迷,你沒有學的悟!

  你出家了,現在有個居士,有個護法蓋個道場送給你,你歡歡喜喜接受,到法院裏頭去做了個手續,你也搞了個所有權狀了,這個送給你。你們想想,這是如法、還是不如法?這個所有權狀送給你,就是叫你又還俗,你又在家。本來你沒有家,現在蓋個家所有權狀、土地、房子都給你,你也辦好手續,你就又回家去。你看出了家被人家又拉拉拉到家裏去,完了!你的頭腦要冷靜、要清楚,哪些事是真的、哪些是妄、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你就能夠辨得清清楚楚。出家人叁衣一缽,絕不貪愛世間的財物,學什麼?清淨心,修清淨心。有一絲毫的貪愛回去了,就又回去了,所以這個事情就這麼難。你爲什麼放不下?是因爲你不明理,你不相信一,你不信!你不要以爲你們出了家你信佛,我看不信。信佛就能成佛,信佛就能夠依教奉行。

  你們在學院裏念書,如果有爭名次的心就錯了,我要考第一,我要考在你前面,你就是迷惑顛倒,迷心,爲什麼?還有爭。學佛迷、悟是在起心動念,所以古德常講的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這個妄念起來你不覺,隨著妄念流轉,這還得了嗎?所以修行就是修心。要觀察一切法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本來是不動,不來不去,清淨寂滅相!這個境界比無生法忍還高一級,無生法忍是看一切萬象不生不滅,到清淨寂滅與佛就相似,可以說就一樣,證得無生法忍這可以說接近,非常接近。生死諸位想想看,還有沒有?當然沒有,哪來的生死!生死是妄想裏面的,妄想不斷有生死輪回,妄想斷了沒有生死輪回。諸位要是真正想學佛,想在佛法裏面修學,在這一生證得殊勝的功德利益,要認真。世間什麼事都可以作假,只有這樁事情不能作假,世間什麼事情我們也可以有的時候說僥幸,這樁事情不能僥幸,要老老實實的去修學。

  本經裏面講到這心法,說得非常之妙,這叁法都妙,衆生法、佛法、心法都妙。悟了就叫做大圓鏡智,普照十方,佛、心、衆生叁無差別,是一而叁,叁而一。所以古德說既然講是叁,非叁非一,非一非叁,即叁即一,要曉得這個事實。心裏面決定不可以有個叁、有個一,那就壞了,便利言說起見,可以說叁,可以說一。實際上有沒有?實際上沒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佛在本經裏面說,「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這兩句話就是通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佛又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我,你要是看作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那個法妙難思,那就錯了!我是什麼?自己的我。這個我是萬法歸一的我,不是你我他的我,決定不能誤會,就是自己的真心體、相、作用妙難思。這是把這個叁種法,我就介紹到此地。

  再講上面這個字「妙」,爲什麼稱作妙法?古德就本經本、迹二門來說妙,這部經有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是迹門,後十四品是本門。我們這次這叁十個小時打算把迹門十四品,就是到「安樂行品」,從「序品」到「安樂行品」介紹給諸位,下個學期,我們有時間再繼續講後面本門的十四品,我們再研究。先說迹門十種妙,第一個是境界太妙,境界是無量無邊,經裏面有說十如是的境界,十二因緣的境界,四谛的境界,二谛、叁谛、一谛、五谛,都是諸佛菩薩、叁乘人的境界。你們要細細的去研究經,或者是研究經的注解,《法華經》自古到今有一百多種注解,這裏面最具權威的,是天臺的智者大師《法華經文句》,湛然大師他給《法華經文句》又做了個注解,叫做《法華文句記》一共有二十卷,這個書在臺灣有流通不難得到。學天臺的,諸位要曉得,從前學天臺,這個叁大部是要背誦的,叁大部的線裝書要是堆起來,大概有這麼高,全都要背誦。《法華玄義釋簽》,你看線裝書二十本,《法華文句記》二十本,《摩诃止觀》二十本,這個六十本書要背的!如果是不背的話,沒有資格進天臺講堂的大門,他們在講經的講堂,你不能夠背誦叁大部,沒有資格進大門。

  所以說從前人家爲什麼會成就?我們現在爲什麼不成就?你一想就可以想到人家真用功。我們現在談什麼?你談什麼?哪點能比得上人家,比人家強的地方是什麼?就是一天到晚是非人我,那比人強得太多了。沒有事情的時候充殼子、雜心閑話,張家長、李家短,嫉妒、瞋恚、鬥爭超過了古人,其他的比不上。學佛要不能夠背誦大經大論很難,很難有成功的指望!你們看看《高僧傳》,看看禅宗的這些語錄,甚至於教下各宗的語錄,你們看看古來這些學人,哪個不是對於大經大論都熟透了!人家才能開悟。我們最近在臺北市講《六祖壇經》,六祖弟子當中有很多大徹大悟的。現在我看你們課表裏頭,有《永嘉禅宗集》,永嘉的基礎就是天臺,他是有天臺止觀的基礎,對於天臺的教義是下過一番功夫,大徹大悟之後六祖給他印證。六祖會下法達禅師就是從《法華》入門,人家誦《法華》叁千部。什麼叫誦?誦是背誦,我這個經念了會背,念了會背之後每天背誦一遍,就是一部經,已經背誦了叁千遍。叁千遍多少時候?一天一部差不多是十年,六祖會下是大徹大悟。

  所以我們想想,我們用什麼功?再像這樣下去的話,諸位要曉得,光陰是最寶貴的,光陰可惜!諸位在學院裏面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好機會,可是學東西要有正助,正助雙修。像臺中李老師在過去辦研究班,他們有八個學生,課程也有十幾種,他們四年畢業。可是八個學生裏面,你們去打聽,去問問他們,他們還是有正助雙修。有兩個喜歡般若的,深入般若,其他的經都聽,每個老師上課都很用心聽,把所有力量專用在般若上。有兩個對唯識有興趣的,他就把所有力量用在唯識上,唯識是他主修的,其他是副課,有一個主修的!你們在學院裏面有這麼多課程,哪個課程你最喜歡,這個課程你自己心裏選定了,一切力量統統要用在這個地方。正助雙修,有賓、有主才能成就。我今天給老法師談到,我過去在臺中十年,我聽李老師講經叁十部,聽他講叁十部,我在裏面選的五部,十年當中主修的就是學五部經。所以比起你們我差得很遠,你們在叁、四年中就學了一大堆,我十年才學五樣。而且五樣在你們看起來很簡單,頭一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看那薄薄的本子只有二、叁張。第二部是《彌陀經》,第叁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金剛經》,第五部《楞嚴經》,十年的時間,我就有這個底子。

  像這些你們佛學院,大概只有一年、二年就教完了,你們雖然是學完,囫囵吞棗,那個經的什麼味道不曉得。跟吃棗一樣,沒有經過牙齒嚼,一下就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你們幹的、學的是這個。有沒有聽說過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學了這麼一點點了,我離開就行,就可以進修,一切經論展開我面前沒有困難。理通達,修行的路子也明白,行解能夠相應,自己才能得受用。如果是賓主都沒有,十年當中我叁十樣都下功夫,那好了,樣樣都通是樣樣都松,沒有一樣能拿得出去。所以你們在佛學院,這個叁、四年當中,能夠有一種東西成就,是很理想的,兩種還可以。叁種以上我就有得懷疑,就是你們能不能成就,我有得懷疑。因爲在四年當中學叁種東西,不太容易,在我感覺當中不容易。而且學東西給諸位說,由淺而深,由小部到大部,譬如講《法華經》這東西不能學,爲什麼?學不會。如果你要有叁十部小部經的基礎,你可以學《法華經》;你沒有叁十部小部經的基礎,像《法華》、《楞嚴》都沒有用處。所以這次到此地跟諸位講《法華經》,是給你們結緣,是叫你們曉得佛法裏有這部經典,這個經典的大意是什麼,學習不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可以介紹給你。講到真正的境界,就是我們常講的實相,特別是《般若經》裏面講「諸法實相」,那是唯佛與佛方能證得,這是境界妙!九法界有情衆生所見到的相,那《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如來果地上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那個境界就妙!

  第二種是智慧妙,但是諸位要曉得,智慧不是聰明,聰明不妙,智慧妙。智慧是什麼?你看《般若經》裏面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智慧。智慧是要離心意識,就是真如本性的照用,觀照般若照用,這是智慧。所以你看《心經》裏面講「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智慧妙!學佛的人就是要開這個智慧,如果我們智慧要開了,我們也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的智慧沒現前。這個智慧是本有的,六根的根性它的作用就是觀照,我們現在麻煩在哪個地方?真心起作用的時候,五俱起意識連帶起了作用,而且五俱起意識是喧賓奪主,我們只曉得有意識,不曉得有智慧觀照。識是迷,智是照、是覺,所以我們是離本覺而起了不覺,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境界當中。

  要怎麼個訓練法?這是現前跟以往不相同,以往非常重視智慧的訓練,就是說根本智的訓練,這是大家要記住的,有根本才會有後得。那個根本智就好像樹的根一樣,樹根一樣,有根它才會發芽,才會長成大樹,才會開花結果,根本智,才會有後得智。如果沒有根本智,沒有根本你們想想看,那個枝葉花果從哪裏長得起來?我們現在學佛所犯的大病,就是疏忽不求根本智,光想好看。結果搞的是什麼?搞的都是花瓶裏面花,從外頭折下來插在那裏的,過幾天死掉了,爲什麼?沒有根、沒有本,怎麼樣妝扮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搞這個東西!根本智的修學,是從戒定慧當中得來的。從前出家五年學戒,五年幹什麼?學根本智。五年,講堂沒有資格聽經,念佛堂、禅堂沒有資格進去,這個五年學什麼東西?學生活教育。諸位要曉得,那個地方學戒學什麼?實際上就是學《沙彌律儀》,十戒與二十四門威儀,學做人…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