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學規矩,學生活教育。除這個之外就是背誦經典,諸位曉得,這個背誦經典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這個妙極了,這就是修的根本智。

  你看看你背誦的時候,你心裏不打妄想,不會起惡念。這個戒律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心裏沒有惡念、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念經不起惡念,你看諸惡莫作做到了。經是聖人的言教,善中至善,你在那裏讀誦豈不叫衆善奉行嗎?所以這背誦經典就是持戒,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背誦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不專心就不能背,背的時候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每個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修慧。所以大家要曉得,背誦經典不叫你研究,這什麼意思,那怎麼講法,不需要,沒有意思、沒有講法,就是這樣念下去,這是什麼?戒定慧叁學等運,修的根本智。這麼重要的一樁修學的大事,我們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麼話?這個人怎麼能開得了智慧?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一聞千悟這是後得智。所以我特別勸勉你們同學,哪個經典喜歡要背誦,成誦之後二六時中心裏面都在轉境,熟透了心清淨了,一切世緣能夠放下、能夠離開了,心達到真正清淨大徹大悟,後得智現前,妙!從前出家人都是經過這個訓練,基本的訓練五年的時間,五年是一般的,如果五年還不夠,有的時候延到十年。總而言之什麼?根本智這個基礎沒有奠好,談不上研教,談不上修行。

  現在我們怎麼樣?這東西不要了,一下開頭就研教、就來修行,就是說食數寶,盲修瞎練,就幹這套,還幹得滿起勁的,幹到都不會想想一無所得。確確實實不知道爲誰辛苦爲誰忙,糊裏糊塗過一生,在搞這個,你說可惜不可惜?所以我們講東西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但是現前再把你拉回去,叫你五年學戒求根本智,這做不到,環境不許可的事情。在今天要怎麼辦法?亡羊補牢,補習!同時並進,一方面隨著大衆來學習,一方面背誦經典,求根本智,同時進行,這樣才行,這個修學法省不得的!不要說我不幹可以,沒這個道理。你要是不從這個基礎上奠定基礎,你將來在世界上,做個出名的佛學家、佛教學者可以做得到,爲什麼?那世間法。你想開悟、要想明心見性、要想念得一心不亂、了生死出叁界,你做不到。這是我給諸位說的老實話,如果你想了生死出叁界、要想成佛作祖,那還是個老辦法,新法子不行,還是老辦法,這個老辦法行了幾千年,成就了多少人,還是老辦法可靠。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03

  第一個工作,是要把經裏面的生字要查出來,就是這部經自始至終七卷經文,裏面的生字要查出來,要把它注音注出來。這個事情不能夠依靠老師,老師不教這個事情,這是自己要查字典,不可以偷懶。第二個工作,經典裏面有法相名詞、典故,這些東西也要自己去查,查《佛學字典》,或者是參考注疏、參考注解,要做成筆記,要寫筆記,生字跟詞句都要寫在筆記本裏面。第叁個工作就是科判,科判是研究一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都在這裏面,所以這是很要緊的一種研究方法。這個科判當然自己來做,我們現在能力還做不到,好在分給諸位的本子裏面有科判,這個科判是蕅益大師作的,就是蕅益大師的《法華會義》,裏頭注解的科判。我們可以做的,最好把這個科判用圖表把它畫出來,《法華經》的科判容易看。爲什麼?因爲它是分品編的,它有二十八品,每一品都不太長,所以可以把它畫成二十八章表解,每一品畫一個表解。最好是把經文系在科判之下,這樣讀經文一看就了解,這個意思就明了。這個工作是每個人自己去做的,不要說別人畫好,你給我抄一下就好,那不行。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才有收獲;抄別人的那只是敷衍塞責而已,不是個修學的良好態度。

  至於老師指導的,是在經典深奧的義理,或者是同學有疑難地方的解答,這是老師的問題。這是我把教學的,特別是學習的方法,貢獻給諸位,希望諸位要認真的去修學。這些爲了要節省時間,本來我想上課之前,就是研究一品經,先要將這品經文念一遍,然後再依照這個大意來給諸位說明,你印象很深,能得一點受用。爲了節省時間起見,課堂裏面就不要念,就是在上課之前,你們自己去念,一定要念一遍。念一遍聽講有受用,要是經文不念一遍,講的時候你不曉得講什麼東西。因爲我們是離開經文來講的,不是把經文擺在面前對照來講,是離開經文講。這點希望諸位有時間要讀經,要抽一點時間來讀經。

  大家看講義的第一頁,第一頁是有兩篇序,兩篇都是「序文」,在第一篇裏面就把教起因緣說出來。

  【諸佛世尊。唯爲開示衆生佛之知見。出現於世。】

  這個昨天晚上給大家講過。我特別給大家提示的就是在這句經文裏面,已經將佛法的宗趣,宗旨、趣向都說出來。你要是不了解宗旨與趣向;換句話說,在佛法當中,你就不得其門而入。昨天提醒同學們,佛法不屬於宗教,也不屬於哲學,你看看這邊就明了。佛知見,諸位要記住「佛」這個字,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覺的意思,佛知見就是覺知見,我們中國人的意思來講就是覺知見。知見如果不屬於覺,一定就屬於迷,不會有當中的,也不是覺、也不迷,沒有這樣,不覺就迷,沒有當中的,當中的還是迷。迷的知見就是衆生知見,覺的知見就是佛知見,佛就是覺知見。學佛就是學覺知見而已!覺知見是一切衆生各個具足的;換句話說,本來有的,而且從來也沒有失掉的,沒有失掉。我們現在還用不用?現在用,一天到晚都在用覺知見,雖用而不自知。所以佛說「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此地講是「不能直下承當」;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就是帶著妄想執著。我們的佛知見帶了這些東西,帶了這些東西,我們只認識妄想執著,而把自己本具的佛知見把它忘了。雖然一天用到晚,把它忘掉。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就是開啓指示我們自己本具的佛知見,開示是老師的事情。做學生的人聽了老師的開示,一定要悟入,所以悟入是學生的事情。老師只能開示,學生要悟入,老師沒有辦法代替學生悟入。所以這個悟入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換句話說,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從什麼地方去悟入?就從日用平常見聞覺知上去悟入。所以古人提示我們修學的要領言簡意赅,我們求學的求解,要在消歸自性;我們修行,行門的功夫是要在轉識成智。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解要消歸自性,行要轉識成智,這就能夠圓滿成就大覺位,大覺是佛,成佛之位。換句話說,我們在解門裏面不能消歸自性,那就是古人講的「說食數寶」,行門裏面不能夠轉識成智,那就叫盲修瞎練。不管你是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管你修的是哪個法門,你不是搞的盲修瞎練,就是搞的說食數寶。

  在這個序的第二段裏面,引用本經裏頭一句話:

  【是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就是下半段,序文裏面第叁行,這是《法華經》裏面兩句經文。說明佛法是言語道斷,無言說當中建立言說,這叫做方便法。所以《法華經.序品》之後,正宗品裏面第一品就叫「方便品」,告訴我們諸佛世尊出現於世,所說一切法門統統叫方便法。雖然方便它是依真實而起的方便,它不是依妄心而起的,是依真實而起,這才叫方便法。如果是依妄想而起的,那不叫方便法,這也是我們要理解的。佛門裏面有句俗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兩句話怎麼說的?因爲佛法本來的意思,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既然慈悲爲本,慈悲怎麼又多禍害?方便是門,是入佛之門,也就是悟入大覺之門,那爲什麼是下流?諸位必須要曉得,昨天晚上所講的,如果我們有根本智那就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如果沒有根本智,完全是感情用事,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禍害、下流的果報是叁惡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記清楚,我們學佛不要學到地獄裏去了,學到地獄裏頭這個麻煩大了,我們常講是永劫不得翻身,非常的可怕。地獄裏面一天,我們就一般的講法,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地獄的壽命差不多是一萬歲以上。照它那個的算法,它的一天就是我們二千七百多年,我們中華民國號稱五千年的曆史,在地獄裏頭才不過兩天。你們想想看,這個地獄去不得!

  有了本事的人可以去,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到地獄去度衆生的,不是去受罪的。沒有本事的人去不得!但是地獄最容易墮落,爲什麼?五欲七情不斷,貪瞋癡慢很容易現前,所以地獄無門,最容易進去。佛法的教學,首先就是教我們怎樣不墮地獄,防止我們墮地獄。所以一開頭叫你學五戒,五戒是什麼?就是防止墮叁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防止我們墮叁途,能夠保住了人身,更進一步才能夠成就佛法。所以不要把這個東西看作,這是老生常談,我們可以疏忽,要曉得疏忽不得,疏忽了有大麻煩。佛法無論是叁乘、一乘都是講的心法,八萬四千法門也是修的心法。因爲衆生的根性不同,迷悟有淺深差別,所以才有叁乘、五乘、八萬四千法門。小乘人著重在事相上的修行,所以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表面上看起來很嚴格,實際上容易修。大乘戒論心不論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散漫、很隨便,沒有那麼樣的謹嚴,好像很馬虎、很隨便,實際上難。爲什麼?大乘人修的是不動心,境界並不離,並不舍離,鍛煉的不動心這個難。要想成就一定要大乘法,大乘法再升一級就是一乘法,《華嚴》、《法華》都是一乘法,所以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一乘佛法就是我們現前的環境,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理與事是一不是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換句話說,理事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覺現前。這個「序文」諸位自己細心的去看,有問題提出來,就在講堂裏面提出來,再給諸位解答,沒有問題我們就不講了。翻…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