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规矩,学生活教育。除这个之外就是背诵经典,诸位晓得,这个背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个妙极了,这就是修的根本智。
你看看你背诵的时候,你心里不打妄想,不会起恶念。这个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没有恶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念经不起恶念,你看诸恶莫作做到了。经是圣人的言教,善中至善,你在那里读诵岂不叫众善奉行吗?所以这背诵经典就是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背诵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不专心就不能背,背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每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修慧。所以大家要晓得,背诵经典不叫你研究,这什么意思,那怎么讲法,不需要,没有意思、没有讲法,就是这样念下去,这是什么?戒定慧三学等运,修的根本智。这么重要的一桩修学的大事,我们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么话?这个人怎么能开得了智慧?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一闻千悟这是后得智。所以我特别劝勉你们同学,哪个经典喜欢要背诵,成诵之后二六时中心里面都在转境,熟透了心清净了,一切世缘能够放下、能够离开了,心达到真正清净大彻大悟,后得智现前,妙!从前出家人都是经过这个训练,基本的训练五年的时间,五年是一般的,如果五年还不够,有的时候延到十年。总而言之什么?根本智这个基础没有奠好,谈不上研教,谈不上修行。
现在我们怎么样?这东西不要了,一下开头就研教、就来修行,就是说食数宝,盲修瞎练,就干这套,还干得满起劲的,干到都不会想想一无所得。确确实实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糊里糊涂过一生,在搞这个,你说可惜不可惜?所以我们讲东西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但是现前再把你拉回去,叫你五年学戒求根本智,这做不到,环境不许可的事情。在今天要怎么办法?亡羊补牢,补习!同时并进,一方面随著大众来学习,一方面背诵经典,求根本智,同时进行,这样才行,这个修学法省不得的!不要说我不干可以,没这个道理。你要是不从这个基础上奠定基础,你将来在世界上,做个出名的佛学家、佛教学者可以做得到,为什么?那世间法。你想开悟、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念得一心不乱、了生死出三界,你做不到。这是我给诸位说的老实话,如果你想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成佛作祖,那还是个老办法,新法子不行,还是老办法,这个老办法行了几千年,成就了多少人,还是老办法可靠。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3
第一个工作,是要把经里面的生字要查出来,就是这部经自始至终七卷经文,里面的生字要查出来,要把它注音注出来。这个事情不能够依靠老师,老师不教这个事情,这是自己要查字典,不可以偷懒。第二个工作,经典里面有法相名词、典故,这些东西也要自己去查,查《佛学字典》,或者是参考注疏、参考注解,要做成笔记,要写笔记,生字跟词句都要写在笔记本里面。第三个工作就是科判,科判是研究一部经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都在这里面,所以这是很要紧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个科判当然自己来做,我们现在能力还做不到,好在分给诸位的本子里面有科判,这个科判是蕅益大师作的,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里头注解的科判。我们可以做的,最好把这个科判用图表把它画出来,《法华经》的科判容易看。为什么?因为它是分品编的,它有二十八品,每一品都不太长,所以可以把它画成二十八章表解,每一品画一个表解。最好是把经文系在科判之下,这样读经文一看就了解,这个意思就明了。这个工作是每个人自己去做的,不要说别人画好,你给我抄一下就好,那不行。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才有收获;抄别人的那只是敷衍塞责而已,不是个修学的良好态度。
至於老师指导的,是在经典深奥的义理,或者是同学有疑难地方的解答,这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我把教学的,特别是学习的方法,贡献给诸位,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修学。这些为了要节省时间,本来我想上课之前,就是研究一品经,先要将这品经文念一遍,然后再依照这个大意来给诸位说明,你印象很深,能得一点受用。为了节省时间起见,课堂里面就不要念,就是在上课之前,你们自己去念,一定要念一遍。念一遍听讲有受用,要是经文不念一遍,讲的时候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因为我们是离开经文来讲的,不是把经文摆在面前对照来讲,是离开经文讲。这点希望诸位有时间要读经,要抽一点时间来读经。
大家看讲义的第一页,第一页是有两篇序,两篇都是「序文」,在第一篇里面就把教起因缘说出来。
【诸佛世尊。唯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出现於世。】
这个昨天晚上给大家讲过。我特别给大家提示的就是在这句经文里面,已经将佛法的宗趣,宗旨、趣向都说出来。你要是不了解宗旨与趣向;换句话说,在佛法当中,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昨天提醒同学们,佛法不属於宗教,也不属於哲学,你看看这边就明了。佛知见,诸位要记住「佛」这个字,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觉的意思,佛知见就是觉知见,我们中国人的意思来讲就是觉知见。知见如果不属於觉,一定就属於迷,不会有当中的,也不是觉、也不迷,没有这样,不觉就迷,没有当中的,当中的还是迷。迷的知见就是众生知见,觉的知见就是佛知见,佛就是觉知见。学佛就是学觉知见而已!觉知见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的;换句话说,本来有的,而且从来也没有失掉的,没有失掉。我们现在还用不用?现在用,一天到晚都在用觉知见,虽用而不自知。所以佛说「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此地讲是「不能直下承当」;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是带著妄想执著。我们的佛知见带了这些东西,带了这些东西,我们只认识妄想执著,而把自己本具的佛知见把它忘了。虽然一天用到晚,把它忘掉。
诸佛世尊出现於世的目的,就是开启指示我们自己本具的佛知见,开示是老师的事情。做学生的人听了老师的开示,一定要悟入,所以悟入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只能开示,学生要悟入,老师没有办法代替学生悟入。所以这个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从什么地方去悟入?就从日用平常见闻觉知上去悟入。所以古人提示我们修学的要领言简意赅,我们求学的求解,要在消归自性;我们修行,行门的功夫是要在转识成智。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解要消归自性,行要转识成智,这就能够圆满成就大觉位,大觉是佛,成佛之位。换句话说,我们在解门里面不能消归自性,那就是古人讲的「说食数宝」,行门里面不能够转识成智,那就叫盲修瞎练。不管你是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你修的是哪个法门,你不是搞的盲修瞎练,就是搞的说食数宝。
在这个序的第二段里面,引用本经里头一句话:
【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就是下半段,序文里面第三行,这是《法华经》里面两句经文。说明佛法是言语道断,无言说当中建立言说,这叫做方便法。所以《法华经.序品》之后,正宗品里面第一品就叫「方便品」,告诉我们诸佛世尊出现於世,所说一切法门统统叫方便法。虽然方便它是依真实而起的方便,它不是依妄心而起的,是依真实而起,这才叫方便法。如果是依妄想而起的,那不叫方便法,这也是我们要理解的。佛门里面有句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话怎么说的?因为佛法本来的意思,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既然慈悲为本,慈悲怎么又多祸害?方便是门,是入佛之门,也就是悟入大觉之门,那为什么是下流?诸位必须要晓得,昨天晚上所讲的,如果我们有根本智那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没有根本智,完全是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祸害、下流的果报是三恶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记清楚,我们学佛不要学到地狱里去了,学到地狱里头这个麻烦大了,我们常讲是永劫不得翻身,非常的可怕。地狱里面一天,我们就一般的讲法,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地狱的寿命差不多是一万岁以上。照它那个的算法,它的一天就是我们二千七百多年,我们中华民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在地狱里头才不过两天。你们想想看,这个地狱去不得!
有了本事的人可以去,像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到地狱去度众生的,不是去受罪的。没有本事的人去不得!但是地狱最容易堕落,为什么?五欲七情不断,贪瞋痴慢很容易现前,所以地狱无门,最容易进去。佛法的教学,首先就是教我们怎样不堕地狱,防止我们堕地狱。所以一开头叫你学五戒,五戒是什么?就是防止堕三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防止我们堕三途,能够保住了人身,更进一步才能够成就佛法。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看作,这是老生常谈,我们可以疏忽,要晓得疏忽不得,疏忽了有大麻烦。佛法无论是三乘、一乘都是讲的心法,八万四千法门也是修的心法。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迷悟有浅深差别,所以才有三乘、五乘、八万四千法门。小乘人著重在事相上的修行,所以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表面上看起来很严格,实际上容易修。大乘戒论心不论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散漫、很随便,没有那么样的谨严,好像很马虎、很随便,实际上难。为什么?大乘人修的是不动心,境界并不离,并不舍离,锻炼的不动心这个难。要想成就一定要大乘法,大乘法再升一级就是一乘法,《华严》、《法华》都是一乘法,所以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佛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理与事是一不是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换句话说,理事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觉现前。这个「序文」诸位自己细心的去看,有问题提出来,就在讲堂里面提出来,再给诸位解答,没有问题我们就不讲了。翻…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