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第二页,第二页一开端就是经题,这是很简单的给诸位做个说明。
【妙法。即自心之别名。】
昨天给诸位讲众生法、佛法、心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众生与佛都是用。这段里面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说明,说明在序里面大家自己去看。
【莲华 。】
是比喻,这个喻,是比喻得很巧妙,简单的说就是这个莲花根生在泥里面,泥的上面是水,水再上面这是空中。这个巧巧在哪里?我们用莲来说这三法,这个一部分说的就是众生法。整个了解了,全部真相明白了,叫佛法,佛是觉不迷,全部都了解了叫佛法,它的真相。它的体就叫做心法,全体就是心法,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叫佛法,未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之前叫众生法。可见得它是一法,一而三,三而一。泥表的是六凡,六道凡夫,水代表的是四圣,这就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什么叫一真法界?全体是一不是二就叫做一真。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一真,大概上面,底下都不要了,那就错了,那你这个上面跟下面还是二不是一,一是全体。所以这个喻,比喻得太巧妙。学佛一定要悟这个大道理,真正悟入之后,这个悟是解悟,就是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白,明白了之后还要入,不入没有受用,入了才有受用。入就叫证,入就是证的意思,我们讲证果,入就是证,入了这个境界就是证果。你入得深就证得深,入得浅证得浅,所以这个喻叫巧喻。
心虽然是没有形相,它是一个理体,没有形相,但是它为一切万相所依,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依心而起。修行就是修的心,心正了,行自然就正,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得其正,为什么?心正。心要是不正,行很端正也不是真正的正,样子正,里面还是不正。大乘人修的是心,小乘人修的是样子,那是外表的样子,样子正;大乘人是心正,心正是真正的正。心是非空非有。你们都受了一些教育,佛法里头表法常常用圆来表法,*轮,*轮常转。这轮跟莲花一样,也是个巧喻,很巧妙的比喻,圆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你们学过几何,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是没有?你要说它有,你说不出来,圆心究竟在哪里?指不出来。我们说它作抽象,为什么抽象?它没有具体,确实是个抽象,点是个抽象的,点移动了这称为线,线还是一个抽象的,线移动成为面积,面是个具体的,我们大家能够看得见,能够摸得著。那个圆心是个点,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正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的心里头乱七八糟东西装得太多了,这就大错特错,为什么?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心是真心、就觉心,叫佛心,就觉心;有了一物了这个心就迷了,就叫做无明了。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修觉心,修觉心把心里头的垃圾统统清除,恢复它原来的样子,本来无一物,这就叫成佛,这个叫恢复你本来健康的心,不再毛病。所以在二六时中,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要清净。佛法里所用的种种的方法,无非就是训练你心清净,我叫你们背书,背书就是训练清净心,训练本来无一物。一天到晚心里念著经,拉杂东西就去掉了,这个背诵经典就等於什么?清除垃圾。垃圾去尽了,这个经典也不要,为什么?如果心里头还有这个经典,那个经典又变成垃圾,那就不要了,真正是一干二净。所以这个比喻很巧妙,我们要认识这个比喻,*轮与莲花都是佛法里面的巧喻。比喻的目的,是叫我们从比喻里头去悟入,为什么?因为这些道理不容易以言说能够说得清楚的,所以才用比喻说。言说,给诸位说,是要到高程度的人他能够悟入,高程度的人他听话,他不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听话怎么样?随著听随著起分别,所以不能悟入。高明的人听法人家不听音声,佛在那边说法就是以音声为佛事,跟人说法就是讲音声,他不听音声,他听什么?他听声性,这个高明,人家是以闻性闻法性。我们现在是以耳识听的声尘,识是黑暗的,尘也是黑暗,识是迷,尘是暗,迷、暗怎么能开悟?所以高明的人,人家是用闻性,听的是法性,以性才能见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说「契旨於言外」,这就是闻性闻法性,这是真正会听,所谓是言下大悟。我们今天所干的言下大迷,愈迷愈深,搞这一套,人家言下大悟,我们言下愈迷愈深,这增加颠倒妄想,干的是这个。这就是我们没有受过基本的训练,没有受过根本智的训练,所以才有这种流弊。
一乘法它底下有几句形容,这里面说的,我没有按照这个句子来讲,按句子来讲这是浪费时间,大家自己看就可以。大意是说佛出现在世间,当然他是要重视时节因缘,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修学的人,程度差不多达到成熟的阶段,佛来;如果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佛来了也没有用处。所以一定要达到成熟的阶段才能够来,经佛这一指点,他的疑障只有这么一点点,一点醒他就觉悟了,这个时候佛来了。虽然示现在於世间,还要经过四十年的诱导,从阿含、方等、般若这是四十年。到最后这才把整个事实真相,原原本本的给我们指示出来,和盘托出。这就是一乘妙法,就是这部经典,这部经典诸位要晓得,是佛八年当中所说的。世尊灭度之后,阿难尊者将八年所讲的精华,结集成为这么一部经。像《六祖坛经》,《坛经》很薄的本子,只不过两万字,是六祖大师三十七年所说;这本经是佛八年所说,最后的八年。一乘的境界,诸位要想知道得详细一点,那就念《华严经》,特别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最后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华严》的本子后面是二十卷。现在在台湾《四十华严》已经是很流通,最初流通《四十华严》,就是我们「法施会」最初翻印的,现在有很多地方也都有了。四十卷就是八十卷的「入法界品」,这部经就是说的一真法界的情景。诸位要看,大概还看不出那是一真法界,好像看了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但是那是明心见性大菩萨所入的一真法界,一乘实相。所以一乘实相,此地讲:
【即染而净。非离染有净也。】
就像莲花的比喻,它清净,有没有离染?没有。它是即染而净,染净是一才叫做真净;如果染净是二,不是真正的净。染净是二它净在哪里?它这个阶段还没出去,还没超越,染净没超越;超越之后染净是一不是二,这叫真净。一就不动心,二还动心,所以这染净还动心,一不动心。《金刚经》里面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染净之相都不取了。染净的相有没有?有,有不取,不取了,有即非有,所以叫做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整个大圆镜当中,所以它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绝不是说离了染才有净,离了染之净是二乘人的净、是三乘人的净,不是真净,离了染的净是这个净。即染而净是真正的净,是圆净,是圆满的净。话虽然这么说,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个容易事情,那是要讲求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佛的教学法,就需要讲求方法,有最好的方法才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这在教学当中来讲,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学法,对初学的人来说,我们要离染修净这是初学。一下说是染净俱净,这在我们一般讲,上上根人才有。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中下根人要是说不离染,这个净他要来修学,往往就堕落了。
所以这个佛法,为什么世尊在世的时候,要从小乘法教起,要从阿含、方等教起?阿含、方等是离染之净,到般若这个时候才说出染净都离开。到法华的时候整个圆融达到了真净,染净不二,真妄是一,才达到了真净,一真法界,这就是有次第。我们的修学也是要按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一定要晓得修学的目标、方向,自己才能成就。同时要晓得权实,譬如学院排的这些课程,哪些课程是实,哪些课程是权,你要能辨别得清楚。如果要不能辨别,这个事情就有麻烦,麻烦在哪里?增长邪见、增长迷情,那就麻烦,古人讲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个佛法是什么?破无明、断邪见,你在那里增长无明,增长邪见,那不是大大的颠倒了吗?佛法终极的目标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些大前提、大原则我们都要晓得。经,经等於是路径,这是一条路,通达破迷开悟大觉的道路。这个经题末后有句话说:
【回光返照。知是本有。驰求心歇。歇即菩提。】
这个最后一句话,这《楞严经》里面。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驰求的心要未歇,凡情就要伏断。好,那我们现在不求了,收拾行李回家去,我书也不念,我什么都不学,那行吗?我心歇了,什么都不求了。给诸位说,那你叫增长无明,你到处去求学,那增长邪见。所以麻烦,不学增长无明,学了增长邪见,事情难了!我们这个话就说到此地,底下这个答案就不必说出,你们好好的去参去,到底要怎么办好?如果你们要是参透,得到消息这就有出路,你们想想看,学错了,不学还是错了,这个结要怎么把它解开?好,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4
佛法这个经典与世间的书籍,可以说有个很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序。我们世间人家写一部书,或者是自己写一篇序,或者是请别人写一篇序。序的内容多数是介绍这本书的,或者是推崇这部书。佛法本身有序,而且序的大意里面,一般都是分两个部分,就是证信与发起,证信序也叫通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是说明一部经发起的因缘,里头意思就相当的完整了。本经序文长,所以有一品经就称之为「序品」。六种成就里面这个一开端就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像这些句子,你们同学大概也都念得很多,纵然说一部经老师没有讲完,我想这个序大概每个老师都讲过,每个老师都讲过,我们就不要讲。实际上这四个字里面意思非常之深,意思非常深,「如是我闻」四个字,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包括在里面,意思说不尽,其味无穷。
【佛者。即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