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色身也。耆闍崛山者。即色心也。】
在此地给诸位介绍的是几个重点,第一个,这里说明佛是说的我们真心。在迹相上讲「如是我闻,一时佛」,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主成就,这是单单从迹相上来说的。从理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佛是个觉心,释迦是仁慈,就是我们的慈悲心;牟尼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牟尼翻为寂默,就是清净平等。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慈悲、清净、平等觉心,这是自性释迦。你们听到有自性弥陀比自性释迦,这个样佛与我们的关系是一不是二。说个释迦牟尼佛原来就是自己本人,说个阿弥陀佛还是本人,所以法是一不是二,人是一不是二。地,地也是一不是二,这个经是在王舍城讲的,是在灵鹫山讲的,耆闍崛山就是灵鹫山。这是讲地,地是讲外面这四大,外面四大还是自己,城,身就是一个城,四大色身,灵山就是色心。所以在此地完全是从表法上来讲,身心世界原本是一体。就像《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十方诸佛、十方世界与自己是一不是二。这个讲法与本经的教义完全吻合,为什么?本经所讲的是一乘妙法,一真法界。所以决定不是祖师在此地胡造谣言,是一心悟入的境界。下面他引用了一段问答,来说明这个意思,《楞严经》上说: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几句话是《楞严经》的经文,说明了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了两节,这是迷而分。悟了的时候就不分,悟了晓得,一切万物原来是自己的一身,这个身说起来你们都晓得,名相晓得,事实不晓得。晓得,这个我熟得很,名相都晓得,事实不晓得,名字晓得。就好像跟你说某某人晓得,那个人在你面前不认得,就是这么个情形。跟你讲张三,张三我知道,名字我常常听到,张三就在面前还请教他:你贵姓!你说这个事情是笑话吗?什么叫做法身?法就是万法,万法就是自己的身。你们想想法身有没有生灭?所以法身不生不灭,法身不来不去,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自家的一个法身。悟了要证得,证得之后,自己的清净心现前,慈悲心现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什么?因为是一身不是二身,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现在迷了,只爱护自身,要保全自身,毁灭他身也不计较,这是迷惑颠倒,不晓得自他是一,不认识法身。《楞严经》里面,《法华经》所说的这些话,就说这个道理,这就是一真法界,这是真,迷了真才是妄。答覆里面它这个底下还有疑问,疑问我们不说,你们自己去看。答覆里面说所引的经不完全,所以他起了疑惑,为什么?经文底下这一念就晓得了。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者。】
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把法身迷失了,迷失,《楞严》里头也说得很清楚,无明烦恼起来,一念不觉,无明烦恼起来於是乎愈迷愈深,把这个妄心当作真心,把这个假身当作真身,错在这个地方。哪里知道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不但这个心不生不灭,身也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里面虚妄执著生死,这个所谓是可怜悯者。底下说明:
【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离色身。非内非外。非不内外。非空非有。不坏空有。】
这几句话也不要再多解释,你们《楞严经》既然讲过七处徵心,这几句话全说的七处徵心。我们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也没有离开这个色身。到十番显见就具体给我们指出来,常住真心是什么?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在内、不在外,非即身、非离身。这样讲的时候,恐怕大家还不懂,我们现在拿著比喻来说,我们就将说话的音声比作常住真心,这个音声从这个东西传出去,传到每位座位上的录音机里面去。你们想想这个声音是在你的机器之内,还是在机器之外?你们想想看,你说在外,明明你在这里听到,你说在内,别的地方他也听到,到底是在内、是在外?你们去想想看。所以叫你去找内、外、中间都找不到,你在这里亦能开悟,内外中间全都有,心包太虚!所以说不能指定它在哪里,指不出来,原来处处皆是。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是什么?不要执著,只要你离开了妄想执著,一切就是。正是佛所说的,我们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离开妄想执著一切原来就是。底下说:
【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证之境。】
这两句话就是解释『离一切相』,怎么个离法?没有言语、没有思惟,言说道断了;心里再不打妄想,再不起一念分别执著了,思惟道断了。心行,心是八识,行,与八识相应的行五十一个心所,不相应的行二十四个心所,就是心心所法灭。禅家讲的离心意识参,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念佛还是要用心意识。离心意识就是佛法,不离心意识就是世间法,离心意识就是觉,不离心意识就是迷。你看看说穿了好简单,有什么麻烦?离了心意识一切都是,心行处灭就是这个讲法。学过唯识的一说就明白了,参禅的人一讲也明白了,离开这些东西,离开这些东西用的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昨天跟各位讲到,众生法、佛法、心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一切法。你要不离心意识,不离心心所,你就见不到一切法,所以说不要看到那个佛法经典浩如烟海,把你吓到了,简单得不得了跟你说!那是释迦牟尼佛跟你开玩笑的,搞得一大堆故意吓吓你,你要是知道纲领,原来这么简单。所以跟大家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不难,它的方法妙在哪里?好像这是圆轮,这一切经是圆周,每一部经你要是找到了,直截了当的通达圆心,所以说一经通了一切都通达,到达目的。
千万不要在打转,这打转你转到阿僧只劫个阿僧只劫,都达不到圆心。不会学的就在打转转,这个经也好,那个经也好,都要去研究,就在这个边缘上打转转,在轮回,苦!苦不堪言;会的人不打转转,直截了当入了境界。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学一门就行了,一门深入,一切贯通。你到讲堂来,只能走一个门进来,这个讲堂有两个门,你没有办法同时从两个门进来。你在外面说,我两个门都进去,你看看你有没有办法进来?八万四千门那就更没办法进来,只能走一个门。佛讲八万四千门就是叫我们不打转转,不要兜圈子,你在哪个地方哪个门近就进来,不要绕圈子,这个方便,这个叫大慈大悲,处处都是门,门门都能入。你不晓得入,单单看到这个门,每个门都想入,那怎么能入得进来?佛法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妙极了,所以说只要『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证之境』。
底下要给诸位说明的,在第二页的下半段,前面不要讲了,前面什么叫比丘,什么叫罗汉,自己看看就懂,这些名词平常都说得很多。这个地方要介绍诸位的,就是这些上首大众,我们在每部经里面都看到有不同的上首大众。《楞严经》有六位,《弥陀经》里面有声闻众十六位,菩萨众四位。每部经里面所列的上首多少都不一样,列的那些人也有些不相同。这是什么缘故?实际上佛讲经哪一会这些人都参加,为什么这一会里头列他而不列他?那一会里面列了他又漏掉他?诸位要晓得,这个列名是表法的,代表这个法门,不是随便列的。列名著重在表法,与他本人可能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表法的。佛当年这些弟子们,哪个人不是智慧、神通都是第一,大家程度都相等的,这一相等表法的作用失掉,不能具代表性。虽然大家都相等,可是每个人标榜一样,像舍利弗我代表智慧第一,目犍连我代表神通第一。实际上目犍连的智慧不在舍利弗之下,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在目犍连之下,但是代表只能代表一样,才具有代表性,如果说两样就不能具有代表性。
所以这些弟子当中每个人都代表一样,这个样将来在结集经典表法就容易。譬如说这个经里面有舍利弗,这个经就代表经里有高度的智慧;这个经里头有目犍连,这个经典里头代表有神通,所以这个意思。你一看到这几个上首的名字,就晓得这个经讲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哪几个第一,这里第一就讲这个。所以这些上首德号代表这个经典,你要晓得这个意思,一看到这些人,不看经文,大意都明白了。所以古人讲序分、正宗、流通这个三分,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同一个法味。也如同我们现在好像开会一样,我们政府开会,或者国际开会,你看看那些代表的人,参加开会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些开会的人,都是各个财政的这些专家,都是搞经济的,我们晓得,这个国际会议一定是讨论世界经济问题,为什么?那些人参加。如果这个会议都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参加,我们就晓得,这一定是讨论文教的。所以一看到出席的人就晓得会议的性质,他们讨论哪些事情不问可知。佛法经典开头列的上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一看就了解,就晓得这是什么回事情。
本经比丘众,后面列的八万菩萨众,这都是概略的说,会议里面有比丘、有菩萨。在上首列名里面以文殊菩萨来开端,菩萨众里面跟声闻众的情形也差不多,也都是具足有代表性的。本经声闻众里面一共有二十一个人,从憍陈如尊者到罗睺罗,这个意义很深。为什么?因为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个得度的,鹿野苑五比丘当中,佛转四谛*轮,他第一个成阿罗汉。最后一位是罗睺罗尊者,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摆在最后,你们看看这个意思,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不能说把佛的儿子罗睺罗排在第一,把别人排在第二,你看看那就表示有私心。先人后己,第一个摆最先得度大公无私,这个完全从世间法来说。小乘代表的俗谛;大乘代表的真谛,代表的菩萨。从小乘这段表法里面,我们来看是表三根普被,虽然是一乘法,什么叫一乘?即三即一这叫一乘,一乘不是跟三乘对立的。假如没有这些小乘人在的时候,我们一乘里头没有三乘佛法,这个一三是对立的,不是圆融的。有这个从憍陈如尊者都在座,原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真正的一乘妙法。所以他代…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