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大色身也。耆闍崛山者。即色心也。】

  在此地給諸位介紹的是幾個重點,第一個,這裏說明佛是說的我們真心。在迹相上講「如是我聞,一時佛」,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主成就,這是單單從迹相上來說的。從理上講,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佛是個覺心,釋迦是仁慈,就是我們的慈悲心;牟尼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牟尼翻爲寂默,就是清淨平等。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自己慈悲、清淨、平等覺心,這是自性釋迦。你們聽到有自性彌陀比自性釋迦,這個樣佛與我們的關系是一不是二。說個釋迦牟尼佛原來就是自己本人,說個阿彌陀佛還是本人,所以法是一不是二,人是一不是二。地,地也是一不是二,這個經是在王舍城講的,是在靈鹫山講的,耆闍崛山就是靈鹫山。這是講地,地是講外面這四大,外面四大還是自己,城,身就是一個城,四大色身,靈山就是色心。所以在此地完全是從表法上來講,身心世界原本是一體。就像《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十方諸佛、十方世界與自己是一不是二。這個講法與本經的教義完全吻合,爲什麼?本經所講的是一乘妙法,一真法界。所以決定不是祖師在此地胡造謠言,是一心悟入的境界。下面他引用了一段問答,來說明這個意思,《楞嚴經》上說:

  【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這幾句話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了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了兩節,這是迷而分。悟了的時候就不分,悟了曉得,一切萬物原來是自己的一身,這個身說起來你們都曉得,名相曉得,事實不曉得。曉得,這個我熟得很,名相都曉得,事實不曉得,名字曉得。就好像跟你說某某人曉得,那個人在你面前不認得,就是這麼個情形。跟你講張叁,張叁我知道,名字我常常聽到,張叁就在面前還請教他:你貴姓!你說這個事情是笑話嗎?什麼叫做法身?法就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的身。你們想想法身有沒有生滅?所以法身不生不滅,法身不來不去,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自家的一個法身。悟了要證得,證得之後,自己的清淨心現前,慈悲心現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爲什麼?因爲是一身不是二身,自他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迷了,只愛護自身,要保全自身,毀滅他身也不計較,這是迷惑顛倒,不曉得自他是一,不認識法身。《楞嚴經》裏面,《法華經》所說的這些話,就說這個道理,這就是一真法界,這是真,迷了真才是妄。答覆裏面它這個底下還有疑問,疑問我們不說,你們自己去看。答覆裏面說所引的經不完全,所以他起了疑惑,爲什麼?經文底下這一念就曉得了。

  【昏擾擾相以爲心性者。】

  這就是說我們爲什麼把法身迷失了,迷失,《楞嚴》裏頭也說得很清楚,無明煩惱起來,一念不覺,無明煩惱起來於是乎愈迷愈深,把這個妄心當作真心,把這個假身當作真身,錯在這個地方。哪裏知道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不但這個心不生不滅,身也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裏面虛妄執著生死,這個所謂是可憐憫者。底下說明:

  【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離色身。非內非外。非不內外。非空非有。不壞空有。】

  這幾句話也不要再多解釋,你們《楞嚴經》既然講過七處徵心,這幾句話全說的七處徵心。我們這個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也沒有離開這個色身。到十番顯見就具體給我們指出來,常住真心是什麼?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在內、不在外,非即身、非離身。這樣講的時候,恐怕大家還不懂,我們現在拿著比喻來說,我們就將說話的音聲比作常住真心,這個音聲從這個東西傳出去,傳到每位座位上的錄音機裏面去。你們想想這個聲音是在你的機器之內,還是在機器之外?你們想想看,你說在外,明明你在這裏聽到,你說在內,別的地方他也聽到,到底是在內、是在外?你們去想想看。所以叫你去找內、外、中間都找不到,你在這裏亦能開悟,內外中間全都有,心包太虛!所以說不能指定它在哪裏,指不出來,原來處處皆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是什麼?不要執著,只要你離開了妄想執著,一切就是。正是佛所說的,我們就是因爲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離開妄想執著一切原來就是。底下說:

  【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實乃自證之境。】

  這兩句話就是解釋『離一切相』,怎麼個離法?沒有言語、沒有思惟,言說道斷了;心裏再不打妄想,再不起一念分別執著了,思惟道斷了。心行,心是八識,行,與八識相應的行五十一個心所,不相應的行二十四個心所,就是心心所法滅。禅家講的離心意識參,參禅要離心意識;研教、念佛還是要用心意識。離心意識就是佛法,不離心意識就是世間法,離心意識就是覺,不離心意識就是迷。你看看說穿了好簡單,有什麼麻煩?離了心意識一切都是,心行處滅就是這個講法。學過唯識的一說就明白了,參禅的人一講也明白了,離開這些東西,離開這些東西用的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昨天跟各位講到,衆生法、佛法、心法,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就是一切法。你要不離心意識,不離心心所,你就見不到一切法,所以說不要看到那個佛法經典浩如煙海,把你嚇到了,簡單得不得了跟你說!那是釋迦牟尼佛跟你開玩笑的,搞得一大堆故意嚇嚇你,你要是知道綱領,原來這麼簡單。所以跟大家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不難,它的方法妙在哪裏?好像這是圓輪,這一切經是圓周,每一部經你要是找到了,直截了當的通達圓心,所以說一經通了一切都通達,到達目的。

  千萬不要在打轉,這打轉你轉到阿僧只劫個阿僧只劫,都達不到圓心。不會學的就在打轉轉,這個經也好,那個經也好,都要去研究,就在這個邊緣上打轉轉,在輪回,苦!苦不堪言;會的人不打轉轉,直截了當入了境界。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學一門就行了,一門深入,一切貫通。你到講堂來,只能走一個門進來,這個講堂有兩個門,你沒有辦法同時從兩個門進來。你在外面說,我兩個門都進去,你看看你有沒有辦法進來?八萬四千門那就更沒辦法進來,只能走一個門。佛講八萬四千門就是叫我們不打轉轉,不要兜圈子,你在哪個地方哪個門近就進來,不要繞圈子,這個方便,這個叫大慈大悲,處處都是門,門門都能入。你不曉得入,單單看到這個門,每個門都想入,那怎麼能入得進來?佛法妙就妙在這個地方,妙極了,所以說只要『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實乃自證之境』。

  底下要給諸位說明的,在第二頁的下半段,前面不要講了,前面什麼叫比丘,什麼叫羅漢,自己看看就懂,這些名詞平常都說得很多。這個地方要介紹諸位的,就是這些上首大衆,我們在每部經裏面都看到有不同的上首大衆。《楞嚴經》有六位,《彌陀經》裏面有聲聞衆十六位,菩薩衆四位。每部經裏面所列的上首多少都不一樣,列的那些人也有些不相同。這是什麼緣故?實際上佛講經哪一會這些人都參加,爲什麼這一會裏頭列他而不列他?那一會裏面列了他又漏掉他?諸位要曉得,這個列名是表法的,代表這個法門,不是隨便列的。列名著重在表法,與他本人可能都沒有關系,因爲他是表法的。佛當年這些弟子們,哪個人不是智慧、神通都是第一,大家程度都相等的,這一相等表法的作用失掉,不能具代表性。雖然大家都相等,可是每個人標榜一樣,像舍利弗我代表智慧第一,目犍連我代表神通第一。實際上目犍連的智慧不在舍利弗之下,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在目犍連之下,但是代表只能代表一樣,才具有代表性,如果說兩樣就不能具有代表性。

  所以這些弟子當中每個人都代表一樣,這個樣將來在結集經典表法就容易。譬如說這個經裏面有舍利弗,這個經就代表經裏有高度的智慧;這個經裏頭有目犍連,這個經典裏頭代表有神通,所以這個意思。你一看到這幾個上首的名字,就曉得這個經講的是什麼東西,爲什麼?哪幾個第一,這裏第一就講這個。所以這些上首德號代表這個經典,你要曉得這個意思,一看到這些人,不看經文,大意都明白了。所以古人講序分、正宗、流通這個叁分,如人食蜜,中邊皆甜,同一個法味。也如同我們現在好像開會一樣,我們政府開會,或者國際開會,你看看那些代表的人,參加開會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如果這些開會的人,都是各個財政的這些專家,都是搞經濟的,我們曉得,這個國際會議一定是討論世界經濟問題,爲什麼?那些人參加。如果這個會議都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參加,我們就曉得,這一定是討論文教的。所以一看到出席的人就曉得會議的性質,他們討論哪些事情不問可知。佛法經典開頭列的上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一看就了解,就曉得這是什麼回事情。

  本經比丘衆,後面列的八萬菩薩衆,這都是概略的說,會議裏面有比丘、有菩薩。在上首列名裏面以文殊菩薩來開端,菩薩衆裏面跟聲聞衆的情形也差不多,也都是具足有代表性的。本經聲聞衆裏面一共有二十一個人,從憍陳如尊者到羅睺羅,這個意義很深。爲什麼?因爲憍陳如尊者是第一個得度的,鹿野苑五比丘當中,佛轉四谛*輪,他第一個成阿羅漢。最後一位是羅睺羅尊者,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他擺在最後,你們看看這個意思,先人後己,大公無私。不能說把佛的兒子羅睺羅排在第一,把別人排在第二,你看看那就表示有私心。先人後己,第一個擺最先得度大公無私,這個完全從世間法來說。小乘代表的俗谛;大乘代表的真谛,代表的菩薩。從小乘這段表法裏面,我們來看是表叁根普被,雖然是一乘法,什麼叫一乘?即叁即一這叫一乘,一乘不是跟叁乘對立的。假如沒有這些小乘人在的時候,我們一乘裏頭沒有叁乘佛法,這個一叁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有這個從憍陳如尊者都在座,原來一即是叁,叁即是一,一叁不二,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真正的一乘妙法。所以他代…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