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表這些意思。菩薩衆裏面有十八位,這個講義裏頭是將菩薩衆特別提出來介紹。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是觀音,大家看這個文:
【文殊觀音爲其首者。心王在纏。有八萬塵勞之行。出世爲八萬妙法之門。】
這就是迷了叫八萬四千塵勞,悟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你看看原來塵勞跟法門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悟了原來是八萬四千法門,法門跟煩惱是一不是二。所以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菩提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覺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煩惱。事是一不是二,只是換名字,沒有換事,迷了叫它做煩惱,悟的時候叫它做菩提,就是這麼回事情。所謂迷悟是轉名,沒有轉境界,境界永遠是一真,境界永遠是清淨寂滅相,可是我們迷的時候不能夠證得,悟的時候才證得。八萬四千法門,這是講悟了以後,把它歸納起來兩大綱領,就是智、悲,不外乎智、悲,文殊表智,觀音表悲。所以用這兩位菩薩做上首的代表,菩薩衆裏面的上首一個是文殊,一個是觀音。雖然是這兩大綱領,你們諸位要記住,文殊在第一,文殊代表解,觀音代表行,你看看先解後行。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是教人解,明理,理明了了之後你就會行,觀音是講行。觀音的行法的確適合於我們,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衆生耳根最利,觀音菩薩也是耳根最利。這次我們把《觀音叁經》合刊,過去還沒有流通過的,我們特地把它合成一本,而且都有注解的,贈送給諸位,希望諸位好好的學習。
《華嚴經》裏面觀音經,「觀自在」這一章,是行解統統都有,觀音菩薩的行解,自行化他統統具足。《楞嚴經》裏面觀音菩薩這一章,就是「耳根圓通章」是講專門著重在自修,觀世音菩薩怎麼樣修成的,是自行,「普門品」裏頭著重在化他,自行化他。觀音菩薩自修就是《楞嚴經》裏頭那一章,觀音菩薩度化衆生是「普門品」裏頭這一章,行與解都著重的,是《華嚴經》裏面這一章。這叁經統統都有,你們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你們照這個方法去修,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他是等覺菩薩,我們是初學的菩薩,統統是觀音菩薩,照這個法門去修學很有受用。所以解在行之前,這是希望大家特別要著重在智慧的開發,文殊是代表智,智慧的開發。在佛門裏頭,可以說是樣樣都具有很深教學的意思在裏頭,它不是亂來的。現在我們臺灣有很多寺廟,有許多不如法的。佛法自古以來就是連建築,甚至於裏面布置陳設都是表法的,統是表法。現在大家不曉得這個道理,雖有法不妙了。譬如說我們供的佛像,佛像大概現在還差不多,都是老樣子,一佛二菩薩這妙法!佛是代表的法身理體,是代表的一真法界,代表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講的「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佛是代表這個。菩薩是代表從體起用,從體起用就有言、有思、有心、有行,用上有,體上沒有。跟*輪一樣,佛是代表心,心是非有非無;菩薩代表圓周,他有作用,菩薩代表這個。
所以兩菩薩就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的綱領,兩個菩薩一定是一個菩薩代表大智,一個菩薩代表大悲。你看我們供華嚴叁聖,毗盧遮那代表的是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悲。我們供西方叁聖,阿彌陀佛代表的是理體,觀音代表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大智,一定是這樣的表法,不會錯亂的。大雄寶殿的建築,外面一看一定是兩層,裏面是一層,裏面一層表法的一真法界,外面看起來兩層是真俗二谛,它必定是這個樣子。所以教你一看心裏頭就開悟,不要說一句話就開悟了。佛前面所供的燒的香,香代表著戒定真香,還用得著勸你:要持戒、要修定。不要,叫你一看、一聞到那個味道,就曉得我們要修戒、修定,戒定真香,也代表信香。燈代表的般若智慧、光明,心地要光明,光明磊落;供養花,花代表六度萬行,修因;供的果代表的菩提涅槃,它都有意思在。絕不是我送幾枝花給佛,佛歡喜就保佑我,我供一點水果佛吃了他就會加持我,大錯特錯,它是表法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佛教裏面一點迷信的色彩都沒有。確實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怕我們不能夠覺悟,所以用這種種設施教我們眼見、耳聞、鼻嗅,六根接觸的境界提起我們的警覺,叫我們覺悟的,在六塵境界裏頭一點也不迷,這叫佛法。這是兩大菩薩代表總綱領,所以說文殊在首而次觀音,第二位是觀音,他是代表總綱領。
【智悲既具。則有大勢。故繼之以得大勢。有大勢力。則能於逆順境中。直進無退。故繼之以常精進。】
悲智既然具足了,一定有大勢力了,就大勢至菩薩,這得大勢就是大勢至菩薩。有智慧、有慈悲,這個才在一切大衆當中具有大威勢,人家選舉一定選他來做領袖,因爲他具足智慧又大悲,又慈悲、又有智慧,他才有能力替大家服務。有了大勢之後,能夠在逆境、順境裏頭都能夠得自在,『直進無退』,這就『常精進』。我們現在爲什麼說懈怠、懶散?沒有智、沒有悲,所以你會懈怠、會懶散。你有智慧、有慈悲你一定是精進,佛法如此,實在講世間法也如此。你看孔子教學,你們翻開《大學》來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明德是智,親民是慈悲、大悲,止於至善就是佛,我們要以表法來說,明德就是文殊菩薩,親民就是觀音菩薩,止於至善就是佛陀。儒家也講精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看哪有兩樣?所以你把佛法通達,講四書就是講《法華經》,就是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不通的人才兩樣,通達的人是一樣。不但講四書是講《法華》、講《華嚴》,你把基督教《新舊約》拿來我講,我也是講的《法華》,也是講的《華嚴》,也沒有兩樣。所以萬法是一不是二,你在這境界裏分彼此,這就錯了。
【精進則行持無間。故繼之以不休息。】
極常精進就『不休息』,這是講精進至極。不休息會不會疲倦?你們去念念「普賢行願品」,那最後一章,「重示普因」這一章,無有疲厭。爲什麼沒有疲厭?因爲他清淨心,心不清淨就有疲厭,心清淨哪有疲厭!換句話說,二心就有疲厭,一心沒有,一心裏頭,哪有疲倦!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裏頭也沒有疲倦,二心裏頭才有疲倦。所以到這個境界就不休息,沒有自己。像《楞嚴》裏面講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就是不休息,感應道交。底下這個表法的義趣愈來愈明顯。因爲不休息:
【能出生法寶。隨用不竭。故繼之以寶掌。】
這就好像『寶掌』一樣,我們今天講雙手萬能,寶掌菩薩就是代表的雙手萬能。雙手萬能底下接著就是藥王菩薩,這是說的:
【法寶既具。則能應病與藥。治無不效。故繼之以藥王。】
所以底下說『藥王』能夠什麼?能治一切衆生病,就雙手能生一切寶,這些寶能治一切衆生病,治衆生的心病,治衆生的身病。但是以心病爲主,身病次之,爲什麼?心病沒有了,身病自然就沒有了。如果說身體健康,心理不健康,常常想著我這裏有病,那裏有病,沒病也想出病來,萬法唯心,諸位要記住。我過去有個同參,出家人現在在香港,也是個有名的大法師。他在以前,他在軍中服兵役的時候,就很想退下來,可是年歲輕退不下來,就怎麼辦?裝心髒病。他沒有病他裝,裝了叁年真的得了心髒病,到現在真的得了心髒病,現在那個病就沒辦法搞好,一年到頭都要吃心髒藥,他給我講他的病是裝出來的,本來沒有。他這個道理還沒搞清楚,既然那個病,妄想想可以想出病,你現在想我身體沒有病,你想叁年,心髒病不醫也就好了;他就不想了,他就沒有信心了。所以佛法裏面講是「境隨心轉」,我們的身是境,隨心轉,你看算命看相的說相隨心轉,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它會變的;心要險詐,相貌也慢慢變得有那險詐的相。所以從相就能看到人心,表與裏隱藏不住的,說隱藏騙人,能騙愚人,不能騙智慧的人,智慧人一看,怎麼也隱藏不住。
這個一段,就是「序品」的這一段,這段還相當的長,重要的部分,我會跟大家來研究。這個十八位菩薩表法的這不要講,底下自己細細的看看,他一個一個統統是連帶關系,你看看表法多麼的周圓。學了之後,將來以後我們讀一切經典,看到菩薩的德號,你就會想起他就是這個意思,一看經的意思就能貫通。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五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05
請看第叁頁,前面說到上首德號表法的用意,在此地又做了一個總結。
【如是八萬菩薩。於自心之德。各主一門。共輔心王。亦非心外有也。】
這句話交代得非常的清楚,這是前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是心體的作用,覺悟的作用叫法門,迷而不覺的時候,我們叫煩惱。後面還有諸天大衆,可以見到法華會上是非常莊嚴殊勝,它代表的是法會的圓滿,法會圓滿就是自己一心圓滿。在發起序裏面,本經是以放光發起,底下就要說這個問題。
【始彰聖凡一處之會。】
這是指前面這一段,第二段講:
【放因果一際之光。】
第叁段是說:
【事理一乘之法。】
這些放光說法的義趣,都是教我們:
【谛信一心。】
可見得如來最後的教學,是多麼注重在信心的建立上。在經文裏面我們讀到,佛以無量義經教化一切衆生,這個無量義有兩重意思。這裏頭寫得很清楚:
【一者。以刹那際叁昧融之。】
這是講無量義,也就是像《華嚴》裏面所講的「念劫圓融」。我們今天看到的《華嚴經》,在清涼大師玄義裏面所說明,只是龍樹菩薩在龍宮所見到的《華嚴經》的下本,而下本經有十萬偈,這點也是大家要記住的,這佛學普通常識。我們中國計算書籍部頭大小,我們是用字數來計算,這一部書有多少字,我們常說《道德經》五千言,老子的,我們是以字數來計算的。印度人他們計算的習慣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是以偈來計算的,這個偈並不指整整齊齊的偈…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