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表这些意思。菩萨众里面有十八位,这个讲义里头是将菩萨众特别提出来介绍。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是观音,大家看这个文:

  【文殊观音为其首者。心王在缠。有八万尘劳之行。出世为八万妙法之门。】

  这就是迷了叫八万四千尘劳,悟了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看看原来尘劳跟法门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悟了原来是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跟烦恼是一不是二。所以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菩提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觉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事是一不是二,只是换名字,没有换事,迷了叫它做烦恼,悟的时候叫它做菩提,就是这么回事情。所谓迷悟是转名,没有转境界,境界永远是一真,境界永远是清净寂灭相,可是我们迷的时候不能够证得,悟的时候才证得。八万四千法门,这是讲悟了以后,把它归纳起来两大纲领,就是智、悲,不外乎智、悲,文殊表智,观音表悲。所以用这两位菩萨做上首的代表,菩萨众里面的上首一个是文殊,一个是观音。虽然是这两大纲领,你们诸位要记住,文殊在第一,文殊代表解,观音代表行,你看看先解后行。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是教人解,明理,理明了了之后你就会行,观音是讲行。观音的行法的确适合於我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观音菩萨也是耳根最利。这次我们把《观音三经》合刊,过去还没有流通过的,我们特地把它合成一本,而且都有注解的,赠送给诸位,希望诸位好好的学习。

  《华严经》里面观音经,「观自在」这一章,是行解统统都有,观音菩萨的行解,自行化他统统具足。《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这一章,就是「耳根圆通章」是讲专门著重在自修,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成的,是自行,「普门品」里头著重在化他,自行化他。观音菩萨自修就是《楞严经》里头那一章,观音菩萨度化众生是「普门品」里头这一章,行与解都著重的,是《华严经》里面这一章。这三经统统都有,你们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你们照这个方法去修,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他是等觉菩萨,我们是初学的菩萨,统统是观音菩萨,照这个法门去修学很有受用。所以解在行之前,这是希望大家特别要著重在智慧的开发,文殊是代表智,智慧的开发。在佛门里头,可以说是样样都具有很深教学的意思在里头,它不是乱来的。现在我们台湾有很多寺庙,有许多不如法的。佛法自古以来就是连建筑,甚至於里面布置陈设都是表法的,统是表法。现在大家不晓得这个道理,虽有法不妙了。譬如说我们供的佛像,佛像大概现在还差不多,都是老样子,一佛二菩萨这妙法!佛是代表的法身理体,是代表的一真法界,代表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讲的「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佛是代表这个。菩萨是代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就有言、有思、有心、有行,用上有,体上没有。跟*轮一样,佛是代表心,心是非有非无;菩萨代表圆周,他有作用,菩萨代表这个。

  所以两菩萨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两个菩萨一定是一个菩萨代表大智,一个菩萨代表大悲。你看我们供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代表的是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悲。我们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的是理体,观音代表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智,一定是这样的表法,不会错乱的。大雄宝殿的建筑,外面一看一定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里面一层表法的一真法界,外面看起来两层是真俗二谛,它必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教你一看心里头就开悟,不要说一句话就开悟了。佛前面所供的烧的香,香代表著戒定真香,还用得著劝你:要持戒、要修定。不要,叫你一看、一闻到那个味道,就晓得我们要修戒、修定,戒定真香,也代表信香。灯代表的般若智慧、光明,心地要光明,光明磊落;供养花,花代表六度万行,修因;供的果代表的菩提涅槃,它都有意思在。绝不是我送几枝花给佛,佛欢喜就保佑我,我供一点水果佛吃了他就会加持我,大错特错,它是表法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佛教里面一点迷信的色彩都没有。确实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怕我们不能够觉悟,所以用这种种设施教我们眼见、耳闻、鼻嗅,六根接触的境界提起我们的警觉,叫我们觉悟的,在六尘境界里头一点也不迷,这叫佛法。这是两大菩萨代表总纲领,所以说文殊在首而次观音,第二位是观音,他是代表总纲领。

  【智悲既具。则有大势。故继之以得大势。有大势力。则能於逆顺境中。直进无退。故继之以常精进。】

  悲智既然具足了,一定有大势力了,就大势至菩萨,这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有智慧、有慈悲,这个才在一切大众当中具有大威势,人家选举一定选他来做领袖,因为他具足智慧又大悲,又慈悲、又有智慧,他才有能力替大家服务。有了大势之后,能够在逆境、顺境里头都能够得自在,『直进无退』,这就『常精进』。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懈怠、懒散?没有智、没有悲,所以你会懈怠、会懒散。你有智慧、有慈悲你一定是精进,佛法如此,实在讲世间法也如此。你看孔子教学,你们翻开《大学》来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明德是智,亲民是慈悲、大悲,止於至善就是佛,我们要以表法来说,明德就是文殊菩萨,亲民就是观音菩萨,止於至善就是佛陀。儒家也讲精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看哪有两样?所以你把佛法通达,讲四书就是讲《法华经》,就是讲的《华严经》,没有两样,不通的人才两样,通达的人是一样。不但讲四书是讲《法华》、讲《华严》,你把基督教《新旧约》拿来我讲,我也是讲的《法华》,也是讲的《华严》,也没有两样。所以万法是一不是二,你在这境界里分彼此,这就错了。

  【精进则行持无间。故继之以不休息。】

  极常精进就『不休息』,这是讲精进至极。不休息会不会疲倦?你们去念念「普贤行愿品」,那最后一章,「重示普因」这一章,无有疲厌。为什么没有疲厌?因为他清净心,心不清净就有疲厌,心清净哪有疲厌!换句话说,二心就有疲厌,一心没有,一心里头,哪有疲倦!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里头也没有疲倦,二心里头才有疲倦。所以到这个境界就不休息,没有自己。像《楞严》里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就是不休息,感应道交。底下这个表法的义趣愈来愈明显。因为不休息:

  【能出生法宝。随用不竭。故继之以宝掌。】

  这就好像『宝掌』一样,我们今天讲双手万能,宝掌菩萨就是代表的双手万能。双手万能底下接著就是药王菩萨,这是说的:

  【法宝既具。则能应病与药。治无不效。故继之以药王。】

  所以底下说『药王』能够什么?能治一切众生病,就双手能生一切宝,这些宝能治一切众生病,治众生的心病,治众生的身病。但是以心病为主,身病次之,为什么?心病没有了,身病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说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常常想著我这里有病,那里有病,没病也想出病来,万法唯心,诸位要记住。我过去有个同参,出家人现在在香港,也是个有名的大法师。他在以前,他在军中服兵役的时候,就很想退下来,可是年岁轻退不下来,就怎么办?装心脏病。他没有病他装,装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脏病,到现在真的得了心脏病,现在那个病就没办法搞好,一年到头都要吃心脏药,他给我讲他的病是装出来的,本来没有。他这个道理还没搞清楚,既然那个病,妄想想可以想出病,你现在想我身体没有病,你想三年,心脏病不医也就好了;他就不想了,他就没有信心了。所以佛法里面讲是「境随心转」,我们的身是境,随心转,你看算命看相的说相随心转,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它会变的;心要险诈,相貌也慢慢变得有那险诈的相。所以从相就能看到人心,表与里隐藏不住的,说隐藏骗人,能骗愚人,不能骗智慧的人,智慧人一看,怎么也隐藏不住。

  这个一段,就是「序品」的这一段,这段还相当的长,重要的部分,我会跟大家来研究。这个十八位菩萨表法的这不要讲,底下自己细细的看看,他一个一个统统是连带关系,你看看表法多么的周圆。学了之后,将来以后我们读一切经典,看到菩萨的德号,你就会想起他就是这个意思,一看经的意思就能贯通。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5

  请看第三页,前面说到上首德号表法的用意,在此地又做了一个总结。

  【如是八万菩萨。於自心之德。各主一门。共辅心王。亦非心外有也。】

  这句话交代得非常的清楚,这是前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心体的作用,觉悟的作用叫法门,迷而不觉的时候,我们叫烦恼。后面还有诸天大众,可以见到法华会上是非常庄严殊胜,它代表的是法会的圆满,法会圆满就是自己一心圆满。在发起序里面,本经是以放光发起,底下就要说这个问题。

  【始彰圣凡一处之会。】

  这是指前面这一段,第二段讲:

  【放因果一际之光。】

  第三段是说:

  【事理一乘之法。】

  这些放光说法的义趣,都是教我们:

  【谛信一心。】

  可见得如来最后的教学,是多么注重在信心的建立上。在经文里面我们读到,佛以无量义经教化一切众生,这个无量义有两重意思。这里头写得很清楚:

  【一者。以刹那际三昧融之。】

  这是讲无量义,也就是像《华严》里面所讲的「念劫圆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严经》,在清凉大师玄义里面所说明,只是龙树菩萨在龙宫所见到的《华严经》的下本,而下本经有十万偈,这点也是大家要记住的,这佛学普通常识。我们中国计算书籍部头大小,我们是用字数来计算,这一部书有多少字,我们常说《道德经》五千言,老子的,我们是以字数来计算的。印度人他们计算的习惯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以偈来计算的,这个偈并不指整整齐齐的偈…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