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颂,不是。而只是说四句就叫做一偈,就连长行文也是这么计算;换句话说,它是以四句为一个单位,这样子计算。《华严经》一共是有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这样计算的四十万句。而我们中文本的《华严经》没有这个数字,只有这个一半数字。经实在是太大,当时传到中国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本子,而是一个什么?残缺的本子,不完全。所以第一次传到中国来,在晋朝时候翻译的我们称之为《六十华严》,有多少数量?有三万六千颂。诸位想想,距离十万颂只是三分之一强一点。到唐朝实叉难陀再翻译的时候,增加了九千颂,成了四万五千颂,我们现在所读的《八十华严》。所以与原来的本子只有一半,我们称之为略本《华严经》,称为略本。

  而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所见到的大本,也称作为上本,那有多大的分量?说起来实在是吓人,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个四天下微尘品」。这真正是浩如烟海都不能比,我们怎么能受持?无法受持。可见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是整个《华严经》里面提要的提要。佛什么时候说出来的?刹那之间说出来。这就讲的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化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归在一念。诸位晓得,时间的概念,在佛法里面是没有意义的,在唯识里面讲时间是不相应行法,方分、时分,时分就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经里面一开头讲「一时」,而不记载某年某月某日,不这么记载,讲一时一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心与境一的时候,如果在净土里面讲就是理一心不乱的时候。这个时候所现前的是一真法界,也就是你证得一真法界的时候,一时!我们证得一的时候,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在一刹那之间全都现前。

  所以这个一时决定不是说,现在有些人翻译,把佛经翻成白话文,说有一个时候这个不行,不是有一个时候,不是说从前某一个时候,不能这样说。这是心境一如、性相不二的时候,所以「如是我闻,一时」,这是如来的真实语,不是随顺我们众生的语言。佛以二谛说法,这是以真谛而说,佛在某个什么地方,那就以俗谛,「如是我闻,一时」是以真谛。这个地方也就说,此地讲的皆是以自心之象,「一自心之象」就整个宇宙大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一心,一心这个时候,这是讲无量义经。所以诸位只要证得一,无量义就通达,无量义原是自心所起的大用,这是从理上讲。另外一个说法,是从事相上说这就是指世尊示现成道以后,四十年间所讲的一切经论,我们总一句话说,称之为无量义。由此可知,前面第一个意思是真实的无量,是无量的无量;第二个意思是有量的无量,为什么?四十年间所讲的是有量的无量。这两个意思都能够讲得通,一个是从真谛上说,一个是从俗谛上说,真俗二谛都可以能够讲得通。底下说:

  【入无量义定。】

  从这个名词上我们要留意的,『定』是心地清净,应该是一念不生,一个意思也没有这才叫定。定里头又有『无量义』,这是什么定?「无量义」与「定」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是矛盾,无量义就不能得定,定就不应该有无量义。我们说心守住在一个法里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定。譬如念佛,二六时中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叫念佛三昧,这是念佛的定,心专一,专注在一个门上,这是定。无量义怎么能成定?诸位要晓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定,这个定跟诸位说,叫自性本定,正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楞严大定。所以此地说这个定:

  【非言说所及之处也。】

  不是我们言语、思惟能够达得到。底下有两句说得很好,我们把这个一看,意思多少可以体会到一些。

  【从一心出无量义门。】

  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一心显现的,这是真正的无量义。所以我们自己证得一心就见到,那就是前面所讲的「说无量义经」,可见得「无量义定」就是一心,就是一心三昧。

  【今收无量义还归一心。】

  但是诸位要记住,此地的出入、展收都是一,是不二法门,有出有入这是二法,不是一心,一心里头没有二法。出生『无量义还归一心』,出生与还归是一不是二,我们看了这个句子,不要以为真的有个出、有个入那就坏了,没有出入。是为言说方便起见,不得已而说一个出入,实际上不是真正有这个迹相上出入。楞严会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既然讲了当处,又说有出、又说有入,可见得出入即非出入,事相上有这个相,理上确实没有。为什么有这个事?事是缘生之法,佛法因缘生,所以本经讲是「一大事因缘」。六祖大师他老人家讲得更清楚、更明白,他把「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他不说佛,他说觉,「开示悟入众生觉之知见」,我们听了觉之知见更容易体会到经的意思。佛在经里面这么说,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就开悟,所谓是言下大悟。中下根性的人还有疑惑,还不能够直下承当,於是佛再以善巧方便来诱导。这段文希望大家细心的去研究。

  【於一光之中。圆彰法界无量差别。夫一光非异。法界非一。】

  我们通常讲十法界,实际上无量无边的法界。

  【异本非异。由一故异。一本非一。由异故一。一异同时。非前非后。重重无尽。彼此交罗。】

  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境界给诸位说,是真实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当前的境界,可惜我们在这个境界里是迷而不觉!如果我们是一旦觉悟,给诸位说天下就太平,一觉悟天下就太平。从这个地方,诸位要能够体会得到佛法是什么,能够体会得到你就晓得,佛法应当如何的去修学,怎样才能真正的证果,证果简单的讲就是证得一心。再说佛的放光,这放光是表法的,佛是从眉间所放的光,我们讲白毫是从眉间所放,就是放的毫光。这个地方放光,它也有特殊的作用,我们面门上讲六根,眼耳鼻舌身,这个六根都有作用,眼能见、耳能闻、鼻嗅香、舌尝味,各有各的功用,只有眉毛没有作用、没用处。他不从有用处的地方放光,他从无用之处放光,这里面含的意思就很深;换句话说,跟我们讲无用之用,这才是常用。诸佛菩萨无为而无所不为,我们跟诸佛菩萨起作用是不一样,我们起的作用是有用之用,诸佛菩萨起的用是无用之用。在有用之用麻烦大,为什么?有果报缠绵不绝。我们有个善用后面有善的果报,三善道果报;我们起个恶的用,后头有三恶道的果报,你想想看麻不麻烦?菩萨他起的作用是无为用,无为就是无漏,佛经里讲无漏,无为就是无漏,他没有果报,所以我们叫它做净业。净业,三界之内找不到果报的地方,这就是佛在这里暗示,教给我们要学习。

  我们要想学习佛菩萨无用之大用,这样说起来,是不是都要出了家才能够学佛菩萨无用之用?跟诸位说不是的,成阿罗汉、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出家要是二,二就不是佛法,这是迷!因此一心的证得不在在家、出家。在家证得一心,成阿罗汉、成佛也多得很;虽然出家,出家不能得一心、证果的人也很多。可见得修行证果不在出家,在家一样可以成就。诸位去看看《四十华严入法界品》,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给诸位说,个个都是佛菩萨,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的几个?十分之一,只有五个人示现出家身分,其余统统是在家人男女老少,还有不少外道。诸位要记住,觉悟证得一心都叫做佛,外道,外道也是佛。你看看经里面,胜热婆罗门是外道,而且是示现的逆行,愚痴,那是佛,遍行外道是佛,示现是外道的身分。在《四十华严经》里面,伐苏蜜多女示现的是淫女的身分,那是佛。这就是说明贪瞋痴都是佛法,证得了一心,无论他示现什么都是净业,为什么要示现这些?普度众生。所以度众生是圆满的,什么样的根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接引。甘露火王用的是瞋恚,用的是杀人的方法来度众生,那个示现的就跟地狱一样,地狱境界是甘露火王大道场,普度众生。我们哪里晓得?我们要看到是恶人,恶人哪里晓得他是佛菩萨,不知道。所以五十三参是一心里面,所现的清净平等的法界,《四十经》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一真法界。

  这就是说明无用之用,他们起的作用,跟我们现前这个世间完全一样,起的作用我们所以不像他们,我们是有心的,我们有心有妄心;人家无心是无妄心,他有真心,所以他有真心起作用。我们今天在一真法界里头起作用,是妄心在起作用,所以见不到一真。说到这个地方,后面还要讲到出家,在五十三参里面,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人数很少。诸位要晓得,出家人的责任,你看人家叫你就称你法师。所以你要记住,出家人的责任老师的身分;换句话说,这个老师是要教一切众生觉悟的。如果我们自己还迷惑颠倒,怎么能把学生教觉悟了?在以前出家不容易,现在出家就太容易了。你看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晓得,出家人是老师,皇帝见到也要尊重。因此,帝王大臣对於出家人就有限制;换句话说,你够不够资格做我的老师?你要不够资格做我的老师,你不能出家,你在家学佛就好了。你要够有资格做帝王大臣、全国国民的老师,这才准许你出家。

  所以从前出家要考试的,是由政府来考试,考试及格了发给你的证书,这个证书叫度碟。你拿到度牒之后,这个度牒是皇帝发的,就是皇帝认为你有资格出家,你有资格做天人师表。你看哪个寺庙的法师跟你有缘,你去拜他为老师,请他给剃度,他要先看看你有没有度碟。如果没有度牒,他要给你剃度,他犯法;你有度牒,他给你剃度这是合法的。所以从前出家人,能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他有学问、有道德,他的品学是经过国家承认。所以从前出家人的考试,比在家人考进士要难得多,因为你考一个进士那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法。考取进士你是皇帝的部下,度牒要考取了之后是皇帝的老师,那怎么相同?这样才能够续佛慧命。诸位发心出家,就要晓得自己的身分,天人师的身分。我们凭什么做天人师?如果要不能够奋发自强,做到名符其…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