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頌,不是。而只是說四句就叫做一偈,就連長行文也是這麼計算;換句話說,它是以四句爲一個單位,這樣子計算。《華嚴經》一共是有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這樣計算的四十萬句。而我們中文本的《華嚴經》沒有這個數字,只有這個一半數字。經實在是太大,當時傳到中國來,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本子,而是一個什麼?殘缺的本子,不完全。所以第一次傳到中國來,在晉朝時候翻譯的我們稱之爲《六十華嚴》,有多少數量?有叁萬六千頌。諸位想想,距離十萬頌只是叁分之一強一點。到唐朝實叉難陀再翻譯的時候,增加了九千頌,成了四萬五千頌,我們現在所讀的《八十華嚴》。所以與原來的本子只有一半,我們稱之爲略本《華嚴經》,稱爲略本。

  而龍樹菩薩在龍宮裏面所見到的大本,也稱作爲上本,那有多大的分量?說起來實在是嚇人,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個四天下微塵品」。這真正是浩如煙海都不能比,我們怎麼能受持?無法受持。可見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是整個《華嚴經》裏面提要的提要。佛什麼時候說出來的?刹那之間說出來。這就講的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化爲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歸在一念。諸位曉得,時間的概念,在佛法裏面是沒有意義的,在唯識裏面講時間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時分,時分就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經裏面一開頭講「一時」,而不記載某年某月某日,不這麼記載,講一時一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心與境一的時候,如果在淨土裏面講就是理一心不亂的時候。這個時候所現前的是一真法界,也就是你證得一真法界的時候,一時!我們證得一的時候,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在一刹那之間全都現前。

  所以這個一時決定不是說,現在有些人翻譯,把佛經翻成白話文,說有一個時候這個不行,不是有一個時候,不是說從前某一個時候,不能這樣說。這是心境一如、性相不二的時候,所以「如是我聞,一時」,這是如來的真實語,不是隨順我們衆生的語言。佛以二谛說法,這是以真谛而說,佛在某個什麼地方,那就以俗谛,「如是我聞,一時」是以真谛。這個地方也就說,此地講的皆是以自心之象,「一自心之象」就整個宇宙大千,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一心,一心這個時候,這是講無量義經。所以諸位只要證得一,無量義就通達,無量義原是自心所起的大用,這是從理上講。另外一個說法,是從事相上說這就是指世尊示現成道以後,四十年間所講的一切經論,我們總一句話說,稱之爲無量義。由此可知,前面第一個意思是真實的無量,是無量的無量;第二個意思是有量的無量,爲什麼?四十年間所講的是有量的無量。這兩個意思都能夠講得通,一個是從真谛上說,一個是從俗谛上說,真俗二谛都可以能夠講得通。底下說:

  【入無量義定。】

  從這個名詞上我們要留意的,『定』是心地清淨,應該是一念不生,一個意思也沒有這才叫定。定裏頭又有『無量義』,這是什麼定?「無量義」與「定」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無量義就不能得定,定就不應該有無量義。我們說心守住在一個法裏面,我們可以稱之爲定。譬如念佛,二六時中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叫念佛叁昧,這是念佛的定,心專一,專注在一個門上,這是定。無量義怎麼能成定?諸位要曉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定,這個定跟諸位說,叫自性本定,正是《楞嚴經》裏面所講的楞嚴大定。所以此地說這個定:

  【非言說所及之處也。】

  不是我們言語、思惟能夠達得到。底下有兩句說得很好,我們把這個一看,意思多少可以體會到一些。

  【從一心出無量義門。】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一心顯現的,這是真正的無量義。所以我們自己證得一心就見到,那就是前面所講的「說無量義經」,可見得「無量義定」就是一心,就是一心叁昧。

  【今收無量義還歸一心。】

  但是諸位要記住,此地的出入、展收都是一,是不二法門,有出有入這是二法,不是一心,一心裏頭沒有二法。出生『無量義還歸一心』,出生與還歸是一不是二,我們看了這個句子,不要以爲真的有個出、有個入那就壞了,沒有出入。是爲言說方便起見,不得已而說一個出入,實際上不是真正有這個迹相上出入。楞嚴會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既然講了當處,又說有出、又說有入,可見得出入即非出入,事相上有這個相,理上確實沒有。爲什麼有這個事?事是緣生之法,佛法因緣生,所以本經講是「一大事因緣」。六祖大師他老人家講得更清楚、更明白,他把「開示悟入衆生佛之知見」,他不說佛,他說覺,「開示悟入衆生覺之知見」,我們聽了覺之知見更容易體會到經的意思。佛在經裏面這麼說,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就開悟,所謂是言下大悟。中下根性的人還有疑惑,還不能夠直下承當,於是佛再以善巧方便來誘導。這段文希望大家細心的去研究。

  【於一光之中。圓彰法界無量差別。夫一光非異。法界非一。】

  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實際上無量無邊的法界。

  【異本非異。由一故異。一本非一。由異故一。一異同時。非前非後。重重無盡。彼此交羅。】

  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給諸位說,是真實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當前的境界,可惜我們在這個境界裏是迷而不覺!如果我們是一旦覺悟,給諸位說天下就太平,一覺悟天下就太平。從這個地方,諸位要能夠體會得到佛法是什麼,能夠體會得到你就曉得,佛法應當如何的去修學,怎樣才能真正的證果,證果簡單的講就是證得一心。再說佛的放光,這放光是表法的,佛是從眉間所放的光,我們講白毫是從眉間所放,就是放的毫光。這個地方放光,它也有特殊的作用,我們面門上講六根,眼耳鼻舌身,這個六根都有作用,眼能見、耳能聞、鼻嗅香、舌嘗味,各有各的功用,只有眉毛沒有作用、沒用處。他不從有用處的地方放光,他從無用之處放光,這裏面含的意思就很深;換句話說,跟我們講無用之用,這才是常用。諸佛菩薩無爲而無所不爲,我們跟諸佛菩薩起作用是不一樣,我們起的作用是有用之用,諸佛菩薩起的用是無用之用。在有用之用麻煩大,爲什麼?有果報纏綿不絕。我們有個善用後面有善的果報,叁善道果報;我們起個惡的用,後頭有叁惡道的果報,你想想看麻不麻煩?菩薩他起的作用是無爲用,無爲就是無漏,佛經裏講無漏,無爲就是無漏,他沒有果報,所以我們叫它做淨業。淨業,叁界之內找不到果報的地方,這就是佛在這裏暗示,教給我們要學習。

  我們要想學習佛菩薩無用之大用,這樣說起來,是不是都要出了家才能夠學佛菩薩無用之用?跟諸位說不是的,成阿羅漢、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出家要是二,二就不是佛法,這是迷!因此一心的證得不在在家、出家。在家證得一心,成阿羅漢、成佛也多得很;雖然出家,出家不能得一心、證果的人也很多。可見得修行證果不在出家,在家一樣可以成就。諸位去看看《四十華嚴入法界品》,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給諸位說,個個都是佛菩薩,五十叁位善知識出家的幾個?十分之一,只有五個人示現出家身分,其余統統是在家人男女老少,還有不少外道。諸位要記住,覺悟證得一心都叫做佛,外道,外道也是佛。你看看經裏面,勝熱婆羅門是外道,而且是示現的逆行,愚癡,那是佛,遍行外道是佛,示現是外道的身分。在《四十華嚴經》裏面,伐蘇蜜多女示現的是淫女的身分,那是佛。這就是說明貪瞋癡都是佛法,證得了一心,無論他示現什麼都是淨業,爲什麼要示現這些?普度衆生。所以度衆生是圓滿的,什麼樣的根性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接引。甘露火王用的是瞋恚,用的是殺人的方法來度衆生,那個示現的就跟地獄一樣,地獄境界是甘露火王大道場,普度衆生。我們哪裏曉得?我們要看到是惡人,惡人哪裏曉得他是佛菩薩,不知道。所以五十叁參是一心裏面,所現的清淨平等的法界,《四十經》裏面講「不思議解脫境界」,這一真法界。

  這就是說明無用之用,他們起的作用,跟我們現前這個世間完全一樣,起的作用我們所以不像他們,我們是有心的,我們有心有妄心;人家無心是無妄心,他有真心,所以他有真心起作用。我們今天在一真法界裏頭起作用,是妄心在起作用,所以見不到一真。說到這個地方,後面還要講到出家,在五十叁參裏面,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人數很少。諸位要曉得,出家人的責任,你看人家叫你就稱你法師。所以你要記住,出家人的責任老師的身分;換句話說,這個老師是要教一切衆生覺悟的。如果我們自己還迷惑顛倒,怎麼能把學生教覺悟了?在以前出家不容易,現在出家就太容易了。你看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曉得,出家人是老師,皇帝見到也要尊重。因此,帝王大臣對於出家人就有限製;換句話說,你夠不夠資格做我的老師?你要不夠資格做我的老師,你不能出家,你在家學佛就好了。你要夠有資格做帝王大臣、全國國民的老師,這才准許你出家。

  所以從前出家要考試的,是由政府來考試,考試及格了發給你的證書,這個證書叫度碟。你拿到度牒之後,這個度牒是皇帝發的,就是皇帝認爲你有資格出家,你有資格做天人師表。你看哪個寺廟的法師跟你有緣,你去拜他爲老師,請他給剃度,他要先看看你有沒有度碟。如果沒有度牒,他要給你剃度,他犯法;你有度牒,他給你剃度這是合法的。所以從前出家人,能夠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他有學問、有道德,他的品學是經過國家承認。所以從前出家人的考試,比在家人考進士要難得多,因爲你考一個進士那是世間法,這是出世間法。考取進士你是皇帝的部下,度牒要考取了之後是皇帝的老師,那怎麼相同?這樣才能夠續佛慧命。諸位發心出家,就要曉得自己的身分,天人師的身分。我們憑什麼做天人師?如果要不能夠奮發自強,做到名符其…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