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開第二頁,第二頁一開端就是經題,這是很簡單的給諸位做個說明。

  【妙法。即自心之別名。】

  昨天給諸位講衆生法、佛法、心法,「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是體,衆生與佛都是用。這段裏面雖然簡單,但是也有說明,說明在序裏面大家自己去看。

  【蓮華 。】

  是比喻,這個喻,是比喻得很巧妙,簡單的說就是這個蓮花根生在泥裏面,泥的上面是水,水再上面這是空中。這個巧巧在哪裏?我們用蓮來說這叁法,這個一部分說的就是衆生法。整個了解了,全部真相明白了,叫佛法,佛是覺不迷,全部都了解了叫佛法,它的真相。它的體就叫做心法,全體就是心法,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就叫佛法,未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之前叫衆生法。可見得它是一法,一而叁,叁而一。泥表的是六凡,六道凡夫,水代表的是四聖,這就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什麼叫一真法界?全體是一不是二就叫做一真。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爲一真,大概上面,底下都不要了,那就錯了,那你這個上面跟下面還是二不是一,一是全體。所以這個喻,比喻得太巧妙。學佛一定要悟這個大道理,真正悟入之後,這個悟是解悟,就是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白,明白了之後還要入,不入沒有受用,入了才有受用。入就叫證,入就是證的意思,我們講證果,入就是證,入了這個境界就是證果。你入得深就證得深,入得淺證得淺,所以這個喻叫巧喻。

  心雖然是沒有形相,它是一個理體,沒有形相,但是它爲一切萬相所依,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心而起。修行就是修的心,心正了,行自然就正,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得其正,爲什麼?心正。心要是不正,行很端正也不是真正的正,樣子正,裏面還是不正。大乘人修的是心,小乘人修的是樣子,那是外表的樣子,樣子正;大乘人是心正,心正是真正的正。心是非空非有。你們都受了一些教育,佛法裏頭表法常常用圓來表法,*輪,*輪常轉。這輪跟蓮花一樣,也是個巧喻,很巧妙的比喻,圓你們想想看,圓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你們學過幾何,你們想想看,圓心到底是有、是沒有?你要說它有,你說不出來,圓心究竟在哪裏?指不出來。我們說它作抽象,爲什麼抽象?它沒有具體,確實是個抽象,點是個抽象的,點移動了這稱爲線,線還是一個抽象的,線移動成爲面積,面是個具體的,我們大家能夠看得見,能夠摸得著。那個圓心是個點,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正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心裏頭本來無一物。我們現在的心裏頭亂七八糟東西裝得太多了,這就大錯特錯,爲什麼?心裏頭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的心是真心、就覺心,叫佛心,就覺心;有了一物了這個心就迷了,就叫做無明了。

  我們的修行就是要修覺心,修覺心把心裏頭的垃圾統統清除,恢複它原來的樣子,本來無一物,這就叫成佛,這個叫恢複你本來健康的心,不再毛病。所以在二六時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要清淨。佛法裏所用的種種的方法,無非就是訓練你心清淨,我叫你們背書,背書就是訓練清淨心,訓練本來無一物。一天到晚心裏念著經,拉雜東西就去掉了,這個背誦經典就等於什麼?清除垃圾。垃圾去盡了,這個經典也不要,爲什麼?如果心裏頭還有這個經典,那個經典又變成垃圾,那就不要了,真正是一幹二淨。所以這個比喻很巧妙,我們要認識這個比喻,*輪與蓮花都是佛法裏面的巧喻。比喻的目的,是叫我們從比喻裏頭去悟入,爲什麼?因爲這些道理不容易以言說能夠說得清楚的,所以才用比喻說。言說,給諸位說,是要到高程度的人他能夠悟入,高程度的人他聽話,他不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個聽話怎麼樣?隨著聽隨著起分別,所以不能悟入。高明的人聽法人家不聽音聲,佛在那邊說法就是以音聲爲佛事,跟人說法就是講音聲,他不聽音聲,他聽什麼?他聽聲性,這個高明,人家是以聞性聞法性。我們現在是以耳識聽的聲塵,識是黑暗的,塵也是黑暗,識是迷,塵是暗,迷、暗怎麼能開悟?所以高明的人,人家是用聞性,聽的是法性,以性才能見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說「契旨於言外」,這就是聞性聞法性,這是真正會聽,所謂是言下大悟。我們今天所幹的言下大迷,愈迷愈深,搞這一套,人家言下大悟,我們言下愈迷愈深,這增加顛倒妄想,幹的是這個。這就是我們沒有受過基本的訓練,沒有受過根本智的訓練,所以才有這種流弊。

  一乘法它底下有幾句形容,這裏面說的,我沒有按照這個句子來講,按句子來講這是浪費時間,大家自己看就可以。大意是說佛出現在世間,當然他是要重視時節因緣,在這個階段有許多修學的人,程度差不多達到成熟的階段,佛來;如果沒有到達這個階段,佛來了也沒有用處。所以一定要達到成熟的階段才能夠來,經佛這一指點,他的疑障只有這麼一點點,一點醒他就覺悟了,這個時候佛來了。雖然示現在於世間,還要經過四十年的誘導,從阿含、方等、般若這是四十年。到最後這才把整個事實真相,原原本本的給我們指示出來,和盤托出。這就是一乘妙法,就是這部經典,這部經典諸位要曉得,是佛八年當中所說的。世尊滅度之後,阿難尊者將八年所講的精華,結集成爲這麼一部經。像《六祖壇經》,《壇經》很薄的本子,只不過兩萬字,是六祖大師叁十七年所說;這本經是佛八年所說,最後的八年。一乘的境界,諸位要想知道得詳細一點,那就念《華嚴經》,特別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最後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華嚴》的本子後面是二十卷。現在在臺灣《四十華嚴》已經是很流通,最初流通《四十華嚴》,就是我們「法施會」最初翻印的,現在有很多地方也都有了。四十卷就是八十卷的「入法界品」,這部經就是說的一真法界的情景。諸位要看,大概還看不出那是一真法界,好像看了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但是那是明心見性大菩薩所入的一真法界,一乘實相。所以一乘實相,此地講:

  【即染而淨。非離染有淨也。】

  就像蓮花的比喻,它清淨,有沒有離染?沒有。它是即染而淨,染淨是一才叫做真淨;如果染淨是二,不是真正的淨。染淨是二它淨在哪裏?它這個階段還沒出去,還沒超越,染淨沒超越;超越之後染淨是一不是二,這叫真淨。一就不動心,二還動心,所以這染淨還動心,一不動心。《金剛經》裏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染淨之相都不取了。染淨的相有沒有?有,有不取,不取了,有即非有,所以叫做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整個大圓鏡當中,所以它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絕不是說離了染才有淨,離了染之淨是二乘人的淨、是叁乘人的淨,不是真淨,離了染的淨是這個淨。即染而淨是真正的淨,是圓淨,是圓滿的淨。話雖然這麼說,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不是個容易事情,那是要講求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佛的教學法,就需要講求方法,有最好的方法才能夠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這在教學當中來講,我們不能不重視教學法,對初學的人來說,我們要離染修淨這是初學。一下說是染淨俱淨,這在我們一般講,上上根人才有。中下根的人都辦不到,中下根人要是說不離染,這個淨他要來修學,往往就墮落了。

  所以這個佛法,爲什麼世尊在世的時候,要從小乘法教起,要從阿含、方等教起?阿含、方等是離染之淨,到般若這個時候才說出染淨都離開。到法華的時候整個圓融達到了真淨,染淨不二,真妄是一,才達到了真淨,一真法界,這就是有次第。我們的修學也是要按照這個次第來修學,一定要曉得修學的目標、方向,自己才能成就。同時要曉得權實,譬如學院排的這些課程,哪些課程是實,哪些課程是權,你要能辨別得清楚。如果要不能辨別,這個事情就有麻煩,麻煩在哪裏?增長邪見、增長迷情,那就麻煩,古人講增長無明,增長邪見。這個佛法是什麼?破無明、斷邪見,你在那裏增長無明,增長邪見,那不是大大的顛倒了嗎?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淨佛國土,成就衆生,這些大前提、大原則我們都要曉得。經,經等於是路徑,這是一條路,通達破迷開悟大覺的道路。這個經題末後有句話說:

  【回光返照。知是本有。馳求心歇。歇即菩提。】

  這個最後一句話,這《楞嚴經》裏面。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馳求的心要未歇,凡情就要伏斷。好,那我們現在不求了,收拾行李回家去,我書也不念,我什麼都不學,那行嗎?我心歇了,什麼都不求了。給諸位說,那你叫增長無明,你到處去求學,那增長邪見。所以麻煩,不學增長無明,學了增長邪見,事情難了!我們這個話就說到此地,底下這個答案就不必說出,你們好好的去參去,到底要怎麼辦好?如果你們要是參透,得到消息這就有出路,你們想想看,學錯了,不學還是錯了,這個結要怎麼把它解開?好,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四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04

  佛法這個經典與世間的書籍,可以說有個很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序。我們世間人家寫一部書,或者是自己寫一篇序,或者是請別人寫一篇序。序的內容多數是介紹這本書的,或者是推崇這部書。佛法本身有序,而且序的大意裏面,一般都是分兩個部分,就是證信與發起,證信序也叫通序,就是六種成就。發起序是說明一部經發起的因緣,裏頭意思就相當的完整了。本經序文長,所以有一品經就稱之爲「序品」。六種成就裏面這個一開端就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像這些句子,你們同學大概也都念得很多,縱然說一部經老師沒有講完,我想這個序大概每個老師都講過,每個老師都講過,我們就不要講。實際上這四個字裏面意思非常之深,意思非常深,「如是我聞」四個字,包括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包括在裏面,意思說不盡,其味無窮。

  【佛者。即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