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講的善根成熟之人。這個地方講的信解,與我們一般講的信解又不一樣,我們一般講的信解,講得沒有這麼深。
這個地方講的是甚深信解,『迦葉深解五時攝化之方』。迦葉尊者,大家曉得這是佛的傳法人,第一代的師祖,你看禅宗講「拈花微笑」,世尊將正法眼藏傳於摩诃迦葉。達摩是第二十八代到我們中國來,是我們中國的初祖。法華會上迦葉尊者才甚深信解,你想想看,迦葉尊者的曆史我們曉得,世尊示現成道沒多久,他們就跟了釋迦牟尼佛,叁迦葉,最初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到這個時候他們跟釋迦牟尼佛,在佛的會下聽經修行已經四十年。法華會上才說了一個「深解五時攝化之方」,這個方就是方便。這真正是大徹大悟,真正是真信,全程肯定的相信,再沒有疑惑,理完全明白,佛的意思完全懂得,方法了解。所以才肯定佛對於衆生,真正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對佛沒有話說的,五體投地,粉身碎骨無以報答。你不了解你不曉得,你了解了你自自然然發自於內心。你看覺後的境界,『界內煩惱,原我家財』,就是指叁界之內,所謂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性德,是本性裏面的萬德萬能。迷了的時候起的作用叫它做煩惱、叫它做生死;覺悟的時候起的作用叫它做菩提、叫它做涅槃。只是在迷悟上換個名稱而已,事相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深,初學來說確實不太適合。
但是我們今天研究這個經,這份大意它擺在此地,它上面有這些東西不得不說。但是諸位要記住,絕不能夠誤會,我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知道的沒有關系,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正確求學的態度,不可以強不知以爲知。譬如經典裏面常講,此地也就說「界內煩惱,原我家財,火宅癡狂,皆佛嫡子」,你曉得這個事情,但是你證不得這個境界。換句話說,煩惱還是煩惱,癡狂還是癡狂,癡狂就迷惑顛倒。在我們現前境界講,這都不是好事情,與菩提涅槃背道而去。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見了性的菩薩,所謂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就是聽說而已,做不到,做不到的不能做,學東西最怕就是好高骛遠,所謂是眼高手低,這不可以。我們曉得這樁事情,這佛說得沒錯,我們慢慢的來求證,按部就班的來求證。好比七層寶塔,人家說最上一層怎樣怎樣,我還沒去過,但是我從一層、二層慢慢的向上爬,爬到上面去一看,從前聽說的果然不錯,信解!就信解了;現在只是聽說,沒有入這個境界。在念佛法門裏面,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現在給諸位透出這個消息,有沒有好處?有好處,這個好處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修學的方向、目的。所以佛法,爲什麼說佛法不是哲學,它跟哲學確實不相同,哲學是求智慧不錯,它的智慧是有問號,是有疑問,就是什麼?它智慧究竟是正確、不正確,沒有辦法確定,它始終在那裏摸索,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所以大家都在那裏摸。譬如講宇宙的來源、人生的來源,這個人這樣說法,那個人那樣說法,說得好像都有幾分道理,想想看都沒有道理,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這講哲學。哲學在今天說老實話,唯一好像有點像樣東西,就是科學方法論,所謂是理哲學,邏輯辯證法這純粹哲學,是一種思考的方法。但是諸位要曉得,這種思考的方法是有限的,不是無限,在某個範圍之內它可以用,超越這個範圍用不上。我在臺北大專講座裏面,曾經就動了個念頭,想在講座裏面開一門因明學,這因明學也就是哲學裏頭的方法論,跟邏輯是一樣。我想請誰?請方東美先生來講,那這是行家。
我去找他,他就告訴我,「因明那是舊的邏輯辯證,不如近代的符號邏輯,近代符號邏輯已經比這舊因明要進步得多。」可是他告訴我,「用在大乘佛法裏沒用,算了不要講是不是?」大乘佛法,這些科學方法論達不到。就是初級的佛法、中級的佛法用得著,高級的佛法用不著。高級是講明心見性,這個東西用的是心意識,你明心見性要離心意識,還有什麼邏輯辯證?他說得很有道理,所以以後我也就不再打這妄想。可是諸位,對初級是有用處,深入一層那都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但是佛法不一樣,佛法有方向、有目標,所以它不是盲目,佛法就是叫我們去求證。不像哲學,哲學沒有邊際,渺渺茫茫談不上求證,大家都在摸,誰也不敢說誰的正確。今天這個科學家、哲學家發明了一個定律,明天、過兩天別人起來又把它推翻,所以這個世間沒有永遠的真理,這就哲學裏所說的,沒有永遠的真理。佛法有真理,所以它不一樣,佛法學得自在不盲目,有結果。哲學沒有結果,諸位要曉得,哲學家一多了,哲學思想一多了,搞得今天天下大亂,我們這是深受其害,應當要覺悟。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十八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18
在前面給諸位說明過,信解不容易,信解雖然難並不是做不到,這點大家要記住。世尊在我們這個世界所講的一切經,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我們這個世界衆生可以做得到的。如果要是做不到他要說了,佛就跟我們開玩笑,吊胃口,說了你做不到,佛不做這個事情,這叫做戲論,沒有意義。凡是他所講的,統統能夠適合於我們這個世界可度之機,所謂叫契經。這是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能夠做得到。至於能不能做到這個關鍵在自己,不在別人。你看看經裏頭一而再,再而叁的給我們說,只要我們自己肯,就是我們願意就做到,我們不肯那就沒有法子。底下說明,這幾句話也是很重要的話。
【由善解故。】
這是對於《法華》義趣真正領解了,自自然然你就會産生一種觀念。那就是:
【自知我等真是佛子。本具廣大法性圓滿功德。與諸菩薩。曾無有異。】
這話是實在的話,可是爲什麼變成生死凡夫?接著底下又說:
【但以自迷。】
『自迷』就是不知。
【無此志願。】
什麼『志願』?成佛的志願,沒有這個「志願」。
【妄想執著。流浪輪回。】
這個幾句話要多念幾遍牢牢的記住,說的就是我們眼前的狀況,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佛在法華會上,你看看幾千年前就已經說出來。
【今遇聖乘。猶未究竟。】
這個兩句話難得,第一句很難得,我們在六道生死輪回,到佛的末法時期,我們能夠遇到聖教,這是不幸中之大幸。所謂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又聞佛法,這種機緣實在是太殊勝。可是又有幾個人曉得這個因緣殊勝?如果要是曉得了,自己必定珍重,要好好的把握著這一生會成就。那些沒有成就的,就是底下這一句所講的,『猶未究竟』,遇是遇到,對於佛法的道理沒有能夠究竟明了,得到了又空空的過去,你看看這多可惜。經裏面多分從比喻上說的,這是比喻一個窮子從小離開父母,在外面流浪五十余年。這個五十余年舊注,古人把它比作五道也很好,五道就是六道,因爲阿修羅這一道,天有,人間也有,畜生、餓鬼都有,所以講五趣,或者講五道是很正確的。講六道,單單將天阿修羅算一道,人間、餓鬼、畜生阿修羅都不算,單獨是把天阿修羅獨立一道稱爲六道輪回。所以諸位將來在經上看到五道,或者是五趣、六道,一樣的,不要爭論,這裏說五道,那說六道,怎麼多出一道出來?實際上是一樣,開合不同而已。講流落五道也講得很好,這就是講六道輪回的意思。此地講的它把它說作五陰,說作五陰也是非常好的,說五道是從事上講的,說五陰是從理上講的,就是色受想行識,從理上講。理與事實在講是分不開的,五道離不開五陰,五陰表現就是五道,所以說是一樣的事情,怎麼說都可以。兩種合起來看這意思就更圓滿,就是有理、有事相當的圓滿。此地是就五陰這個意思來講。
【五十年者。即是五陰。五陰中一念心生。具五十種惡。】
這個五十種惡,《金剛叁昧經》裏有這麼說,《楞嚴經》裏面五十種陰魔,也是從五陰生的,五陰要是斷盡,魔障就沒有了。這個魔障大概是分爲四大類,你們念《八大人覺經》裏頭四魔,就是一切魔障可以分爲四大類,這個四大類根本的就是五陰魔。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天魔,你們想想,這個四大類裏面,叁大類都是屬於內在的,只有一個天魔是屬於外面。如果我們內在健全,天魔再有能力也無能爲力,最怕的是什麼?內裏不健全,裏面的魔跟外面天魔一勾結,這麻煩就大了。這裏頭有漢奸,外頭有盜匪,這個一勾結這就沒救,無藥可救。所以說外面天魔不怕,只要我們內裏頭沒有煩惱,不與天魔勾結,我們就不會受外面魔的損害,不會受它害的。這下面這個一段比喻,諸位自己要好好的研究,我們由於時間限製,就是大意都不能夠細講,但是重點一定會跟大家指出來。再看底下這下半段,下半段第五行,有幾句話也很要緊:
【依他教修行。雖少伏惑。未是佛乘。】
就是講的依外道來修學,諸位必須要記住,除了大乘佛法之外都叫做外道,連小乘也包括。你看在楞嚴會上,大乘人看小乘就是魔,小乘也是魔,不過是最接近佛的,不會受什麼大害。佛法,你看看本經裏頭,這是把所謂開權顯實,真正的佛法提示出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換句話說,前面給諸位講叁乘都是方便,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講的除了大乘法之外都是外道,這個話不是罵人,有人聽了外道,聽了之後不高興那是錯誤。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的就叫做外道。我們學佛的人,我們今天是心內求法,還是心外求法?這個問題很大。我們今天拜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心內觀音,還是我們心外的觀音?如果拜的是心外觀音我們就是外道,心外求法。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心外的阿彌陀佛,還是心內的阿彌陀佛?是不是真佛法就在這裏分。你要是把這個當中劃個界線,娑婆世界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有個阿彌陀佛,我們要去求他,我們要生到他那裏去,心外求法。不曉得是自性彌陀,唯…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