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的精神,我們要效法,虛老和尚的行誼值得我們效法。他一生所表現的都是成就人、幫助人,沒有一絲毫爲自己。他建了不少的道場,他有福報,信徒護法的都是有勢力、有財富。他的廟建好了馬上交給別人,自己就走,到另外一個地方再建;看到破爛的廟他就修,修好了都讓別人,一生都做這個事情。並不是說他建了廟,廟是自己的,自己要做主持,自己要管事,他不管,建好了就交給別人,你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你就看到。這是在近代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不但佛經裏面常常這樣講,有老和尚做出樣子給我們看。這個災難,給諸位說還沒過去,還有災難要來,我們要能夠承受得了,要有大慈悲心。
【慈忍必多功德所就。】
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想成就無量功德,就要修慈悲,要修忍辱。如果要不能忍,你的功德隨時可以喪失掉,佛門裏常說「火燒功德林」,那是什麼火?瞋恚之火。所以,我們修積功德相當不容易,爲什麼?要從你沒有發脾氣這個時候起,算過來才能算;發了脾氣以前的那個都燒光了,那沒有了。你上午發了一頓脾氣,那你上午以前的功德全燒光了;要從你發了脾氣以後,心平氣和,一直到現在來算,麻煩在此地。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快要咽氣了發了一頓脾氣,一生都完了,什麼都燒光,這個事情很可怕。諸位要曉得,凡是引誘你發脾氣都是魔,嫉妒你的功德,看到你修的功德,他在那煽火快燒、快燒、快燒,你也就很聽話,好,我馬上燒,馬上燒,你說你這不是冤枉嗎?不聽佛的話聽魔的話。所以要曉得,要認清楚!什麼事情要惹得發脾氣決定不發,曉得魔來了,你想燒我的功德,我偏偏不燒,偏偏不發脾氣,這個功德才保得住。這是我們要提高警覺,給諸位說講的老實話,福德是有的,功德就燒掉了。功德是什麼東西?功德是定,功德是清淨心。你想想看,你這個定好不容易修成,譬如念佛人講念佛叁昧,一心不亂好不容易修成了,一發脾氣完了,定沒有了,一心沒有了。所以功德與福德,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
達摩祖師初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梁武帝做皇帝,梁武帝一生是佛門大護法,蓋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那就是梁武帝蓋的,度了多少人出家。他見了達摩祖師,很誇耀他自己,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瓢冷水澆了他,「並無功德」,真的沒有功德。如果梁武帝說我的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多,福報!你做了那麼多事情,你的心還是不清淨,你心不定。功德是清淨心,功德是一心不亂!所以諸位要記住,我們講戒定慧,因戒生定,這個戒要能夠達到了定,戒也算是功德。如果持戒而沒有能夠達到定,持戒是福德;持戒達到了定,戒是功德,大家要記住。沒有達到定,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成就了定,這決定是功德。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全都是福德一邊的事,禅定、般若是功德。六度裏頭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哪些是功德,哪些是福德要搞清楚。我們看有些寺廟,門口擺一個裝錢的箱子,寫著「功德箱」,丟幾個錢它就得心不亂、就得禅定?那我得多丟幾個是不是?那是福德。廣種福田這個意思是對的,功德一點都沒有,與功德不相幹,諸位要曉得真話。外面人分不清楚,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分清楚,修福德果報是叁界之內的癡福,一定要重視功德,就是重視定慧的修學。這是講到「忍難弘經」,一定要修慈悲、忍辱,才能夠成就無量功德。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二十七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27
這後面的幾行,倒數第六行:
【寶塔中有全身者。即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也。】
這句很重要,因爲我們都是不太容易在經本上,能夠看得出這個意思。若不是古大德給我們這樣詳細的注解出來,可以說許多人都是迷惑在字裏行間,不曉得佛所說的真實義趣。底下這念下去:
【過去者。言前也。東方者。動處也。】
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
【言前則靜。】
說前意思是在靜,說東方這個意思是在動。
【此心非靜非動。】
動靜不二,『非靜非動』也就是動靜不二。
【故複過無量千萬億阿僧只世界也。】
這是諸位對照經文意思就明顯。
【實相心寶。清淨無垢。故國名寶淨。清淨實相。出生一切法寶。故佛號多寶。】
由此可知,『寶淨』與『多寶』,都是說我們自心的體用,自心的德用。
【作大誓願者。】
什麼誓願叫『大誓願』?
【發心弘經。】
這就是「大誓願」,就是『發心弘經』,要是從事相上來說當然是弘揚《妙法蓮華 經》。就如同我們中國過去天臺宗所建立的,這是狹義的;廣義的是指大乘一切經典,弘揚大乘一切經典這是廣義的。「弘經」向下大概都是開示這個意思,要具備些什麼條件?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弘揚?這些事情,概略的在前面都已經給諸位說過,諸位要是忘記也沒有什麼關系,我看你們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個錄音機,你們可以重複再溫習兩遍,就不會忘記。我給大家在此地這幾天,叁十個小時所講的,可以說句句都是很重要的話,希望諸位要認真的學習。弘經的先決條件此地也有幾句話這個意思,我們只取它的幾句話。第一個要:
【收攝妄心。】
這個地方講得很好。
【妄盡覺圓。】
換句話說,我們要是不斷妄,你在自行化他上都有障礙,魔障重重。我們讀《楞嚴》,看到經裏面講的五十種陰魔,可見得魔上都加一個陰魔,你們想想這味道。加上陰魔就是那個魔是五陰變現的,五陰就是妄心,色受想行識。所以你只要能夠『收攝妄心』,五十種陰魔就不作怪。自行,少魔障,縱有魔障也對你無可奈何,爲什麼?你心清淨,教化衆生心清淨,一切外在的魔障也沒有辦法來幹擾你;換句話說,自行化他無不自在。雖然是講的「忍難弘經」,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楚,總不如無難弘經,那就是更好。而一切災難,給諸位說,雖然與共業有很大的關系,但是,真正的樞紐還是在別業。所以在共業裏面有別業,別業裏面有共業,正因爲事實是如此,理論是如此,我們愈是在大災難、魔障現前,愈要堅定信心成就自己,利益衆生,這樣就對了。底下還有一句這很重要,釋迦牟尼佛也入到多寶塔中,跟多寶如來兩個共同坐在一起,這一個寶塔裏有兩個佛。這什麼意思?這個文在第十面第叁行:
【二佛同處塔中者。權實融會也。】
釋迦佛代表權,多寶如來代表實,『權實』不二,表這個意思。
【大衆俱住空中者。同證實相也。】
『空中』是一切沒有依靠,表示『實相』非空非有。
【既凡有說法花處。】
這個『花』就是華,花和華在古時候是一個意思,凡是有說《法華經》的處所。
【皆往證明。豈不證前。授記皆自心之應分。而非外與耶。】
這個大意講解,到這裏是一個段落。下面這是引一段公案來說,這個公案是個小故事很有味道,大意是一個出家人在打坐、在入定,聽到兩個鬼在講話。這兩個鬼講的什麼話?此地引用得很清楚,一個鬼說明天有了替身,有人來替他。一個鬼就問,那人是什麼樣的人?這鬼就一五一十把那個人的樣子告訴他。這個出家人聽了之後就記下來,記在心裏,到第二天一看果然有這麼樣的人,他就勸他,就阻擾他,這個人就沒做替身,沒死了,本來這天這個人該死的,被這個出家人救了。這個鬼就對於這個出家人恨透了,明明這個人來替我身,我的好事被他破壞,鬼要找他麻煩。出家人一入定,一入定心不動,諸位要曉得,心動就有形,動就有相,有相鬼就能夠找到他。這一入定,這心不動,不動沒有相,鬼找不到,所以他一入定,鬼就找不到;他一出定,鬼又發現了,在這裏我又找到他;他一聽到鬼找到他,趕緊又入定。這樣子一會出定被鬼看見,一入定鬼看不見,他在此恍然大悟,就開悟。你們看這件公案他開悟!這個開悟說老實話,這是那個鬼找麻煩逼著他,把他逼開悟。所以說人家稱他叫做鬼逼禅,鬼逼著他,他開悟了他才成就。這個確實是有其事,不是寓言,也不是給你講故事,真有這個事情。
由此可知,定中的心清淨,在定的時候,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切鬼神都找不到他,他沒有迹相。鬼神能夠見到我們這個人,不是見色身,我們的色身他見不到,你曉得!他見不到我們色身,他見到什麼?他見到我們的妄念,我們起心動念現的相他見到,鬼神見到;所以我們一入定,我們身體在此地鬼神見不到。鬼神跟我們,給諸位說是凡聖同居土住在一起,住在一起因爲色相不相妨礙。譬如我們這個房間在此地,也許這個鬼房子正是建在我們這裏,我們的房子跟房子重在一起,我們見的是我們的色相,他見的是他的色相,我們的色相他見不到,所以他無礙;他的色相我們也見不到,彼此都不相妨礙。可是我們起心動念他見到了,所以鬼要找人的話,你有念頭他就找到你,你要是沒有念頭他就找不到你。這個地方是個鬼逼禅。古來還有許多的禅師與鬼道打交涉的,這很多,也是找麻煩的時候他就入定。
好像有一個是金碧峰禅師,我記得不太清楚,他的壽命到了,壽命到閻王就派個小鬼去找他。禅師在禅房裏入定,小鬼找不到,找不到到時候要交差,交不了差要受處罰的。這怎麼辦?他就請教別人,他說禅師有個缽,缽是個寶缽,他最心愛的,你把那個缽敲動,一敲動他就出現。他就動那個缽,那個缽一動有聲音,禅師出定,誰動我的缽?那個鬼馬上抓到,抓到之後跟他講你壽命到了,閻王派我來抓你。他說你怎麼弄?我一動你的缽你就出了定,我就能抓到。他說這樣的,好,那再試試看,再試試看他一入定他不起定,小鬼就找不著,不見了,又沒有了。所以你們想想看,這個心有念就現相,就現妄相,我們心裏面想一個人就有個人相,想一樁事就有一樁事情的相。所以想,心裏面就有相,有相鬼就見到,鬼神就見到;沒有想,心裏頭沒有相,鬼神什麼都見不到。想還算好…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