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53

  ..續本文上一頁某地方住住了多久?我住了叁年以上,叁年、五年,至少是叁年,別人歡迎你,爲什麼?你有叁年的耐心,人家可以考慮成就你;你叁年的耐心都沒有,人家不考慮。所以這個大家要留意,你沒有叁年的耐心,你走到那個地方人家瞧不起你。

  所以我們一出家選擇住處,最低限度在那裏住叁年,選擇的時候要謹慎,住進去了就不能動。住進去了發現這裏什麼都不對,對我什麼都不利,至少也要住叁年才離開。佛學院住進來了,這裏面什麼東西也沒有,什麼東西也學不到,也要念畢業,也不能夠說半路就開溜。你這個佛學院溜一次,那個佛學院溜一次,諸佛菩薩辦佛學院也不收你,爲什麼?曉得你念不了兩天要溜掉,不收你。所以這個忍辱,你們想想看多重要!你們不能處逆境,哪裏會有成就?這是我在此地奉勸諸位的,你們要是能夠信受奉行,對你後來有大利益,你在此地至少是訓練說心定了。再有一個就是心既然是定,這是你學問的根本;再能夠說是背幾部經典,這是准備後來遇到善知識自己開悟、明心見性的張本,這多重要!你這個到處跑行嗎?不行,不能成就。所以學什麼東西心要定、神要定,精神要能夠統一,要能夠貫注。會教不如會學,會學自己成功,會教不一定成功,古人常講有狀元學生,沒聽說有狀元老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爲什麼?會學。

  佛經裏頭還有個小公案,出在哪裏我一下忘掉了,有這個公案好像在《法苑珠林》,好像《經律異相》裏頭有,在哪部經裏頭我一下記不得。說有個求道的,有個求法的人心非常虔誠,有個出家人跟他開玩笑,他說你不是想求法嗎?我可以給你。他說好,但是他說你要好好的請我吃一頓,好好的供養。他就把他家裏值錢東西都賣掉,辦最好的菜來供養他。哪裏曉得這個人開玩笑,主要要騙他,叫他好好的供養吃一頓,好了,吃了之後說那你得要傳我法了。好!他在房子坐在當中,他說你坐在那個牆角上,他拿個皮球在頭上打一下,你證了須陀洹果,他好,點點頭,證須陀洹果。好,你到那個牆角上去,他就乖乖的到那個牆角上,他又拿皮球打他一下,你證斯陀含果。四個角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個打了四下,轉了四圈之後他給他磕頭頂禮謝謝他。我跟你開玩笑,我真證阿羅漢果,嚇了一跳,他怎麼是真證了?十分的誠敬他得了十分的利益,真證果。這個人教他,自己什麼也沒證,完全是開玩笑,他證了果,所以說是會教不如會學!

  你們不要怪這些,這個老師不行,那個老師也不行,誰不行?你們自己不行,你們自己行不是各個都證阿羅漢了。所以大家要曉得學忍辱,忍辱以後才有精進,你看六度的順序,你不能忍就是懈怠墮落,這個忍太要緊了,要能夠處逆緣。不能夠處逆緣,我們通常講境緣,境是講環境,多半是講物質上的環境;講緣是人事,人與人之間相處,所以這是冤家對頭,怨憎會。這些不如意的人與事,我們不要離開,不要躲避,離開躲避了,我們的忍辱波羅蜜到哪裏去修去?要把這些境緣都看作善知識,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這在學佛就是要在境界裏面曆事煉心。在這個境界裏頭鍛煉,把自己的心煉平,不平把它鍛煉平,不清淨把它鍛煉清淨,這叫功夫,這叫修學。早晚在課誦裏頭那是提醒你,真正用功在哪裏?就是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頭就在煉。我們這個心不把它煉平那怎麼行?不把它鍛煉清淨還會有什麼成就?心平、心清淨一切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所以諸位要了解這點,無處不是善知識,無處不是好道場。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二十八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28

  我們接著看提婆達多這一段:

  【永嘉雲。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這個幾句是《證道歌》裏面的話,《證道歌》可以說句句都是格言,應當要把它念背,在日常修行可以能夠隨時提起觀照的功夫,這是對這一品的意思完全相應。前面給諸位介紹過,這品的主旨,是教我們如何去處逆境、逆緣,成就自己無量功德。世間人一般的缺點,就是不會『觀惡言是功德』,不會觀。你看這用的字我們世間人聽人家惡言,煩惱心就起來。佛法裏面教我們觀,觀是什麼?用智慧,用智慧叫觀,在眼叫觀,在耳也叫觀,鼻舌身意統統是觀,你要會觀就自在。這個觀就般若裏面所講的「觀照般若」,六根接觸六塵如果是般若用事,都叫做觀照。所以在惡言這個境界裏頭,只要你能夠用般若觀照,惡言是功德。爲什麼說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怎麼成就的?正如同提婆達多成就釋迦牟尼佛,歌利王成就了忍辱仙人。舜王的父母、他的弟弟,成就了他的孝行,豈不是成就了功德嗎?如果沒有這些逆境現前忍辱波羅蜜從哪裏完成?忍辱波羅蜜就是要在逆境裏面去修行。所以末後這說一句,如果要『不因讪謗起冤親』,「不因讪謗起冤親」從什麼地方表現?你無生法忍、大慈大悲、忍辱功德之力什麼地方表現?就是在逆緣、逆境裏面,顯示出你慈忍的功德,表現出你真正證得了無生法忍。諸位要曉得,無生法忍是要理一心不亂才能夠證得,心在境界裏平等。底下說是:

  【由是而推。佛從提婆聞法者。在逆緣也。由以逆緣。成就人之菩提。故成佛時號曰天王。】

  世出世間,我們可以說無論是哪一行哪一業,要是有真正的成就,都是從慈忍而成就的。如果他這個成就要不是慈忍,他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表面上好像成就,不久就敗壞,所以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就,成就的大小,與慈忍力的大小成正比例。慈悲心大,忍辱的心大,他的成就就大;慈忍的力小,他忍力就小,這是一定道理。再看下面這一段,翻過來這一頁第一行:

  【如來雖作狀頭。實在勸誡後人也。蓋後之求法者。多因逆緣而退。如身子乞目等。若能處逆常順。則無法不爲知識矣。】

  到這裏是一段,這是講求法之要有二,第一段講「不得觀其行業」到這個地方,這是前面這一段。『如來』在此地指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起了個帶頭作用,遇到冤家『提婆達多』。實際上諸位曉得,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提婆達多」也是大菩薩示現的,他們兩個在唱戲,一個唱正派,一個唱反派,是唱給我們看的,讓我們在這裏面學習。所以他的用意實在是『勸誡後人』,我們是這一堆後人裏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勸誡我們的,給我們講的。爲什麼佛當時這樣慈悲示現?佛曉得後來求法的人,遇逆緣而退心的不曉得有多少,禁不起考驗,遇『逆緣而退』。小小一點的障礙就退了心,這怎麼能成就?這個問題實在是個大問題,不是一樁小事情,是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耐心、沒有恒心、沒有長遠心。修道,你看經典裏面常講的叁大阿僧只劫,叁大阿僧只劫是多長的時間?這就是要我們培養長遠心、恒心、耐心。特別是在逆境,諸位要曉得,我們娑婆世界這個世間,古人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的事情才十分之一,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你要找個一切都順心如意的,環境裏頭去修行,你到哪裏去找?你有多大的福德?有的環境很好、很舒適,這道場有財富,有許多護法來擁護,它裏面沒有道,順境,在生活上是順境沒有道。

  有的有道的那個環境非常之貧苦,甚至於連飯都沒得吃。特別是在求學的時候,諸位要曉得,真正有道的老師,他是很守本分,不作怪。常說「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來拜」,老師很守本分不作怪,拜的人就少了,拜的人少供養就少。所以你跟他學學什麼?跟他學只學個清淨心而已;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的精神上的享受。出門沒車坐,要走路的,是這樣的一個環境。千萬不要誤會,這個老師這樣有道德學問,又具有無量功德,一生做這麼多好事怎麼還會這麼窮?你們看看臺中李老師是個榜樣,是個修行人的榜樣,他今年九十多歲了,還是自己照顧自己,出門還是要走路。他如果要是不做這好事,就是以他薪水來說,他自己本分賺的錢來說,買幾輛轎車都夠了,買幾棟樓房也夠!他老人家怎麼樣?除了很簡單的衣食以外,全都布施掉,他給我們做的榜樣。他的衣服,一件衣服都穿叁、四十年的,不會天天去做新衣服穿,穿沒穿壞還能穿,吃飯吃得最簡單的。我在這個地方十天,你們看到我的飲食怎麼樣?李老師的飲食就跟我這一樣簡單,一點都不麻煩,統統布施盡了。你要跟他學道,就學他這樣,一樣吃苦,看起來好像物質生活很苦,精神生活比誰都樂,爲什麼?身心無事,這個多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快樂的事,這種樂誰知道?你跟人家講,人家作夢都想不到,想不到他樂在哪裏?看他這麼苦,樂在哪裏?一生穿個布鞋,皮鞋也沒穿過,李老師沒穿過皮鞋,粗布衣,清茶淡飯。

  我們不要說別的,他在臺灣這叁十多年來,所教化的衆生,如果說是連聽他講過經的人算起來,我給他估計至少有五十萬人以上。這個估計是最保守的估計,絕沒有一點誇大,他怎麼不樂!他太樂了。今天一般人說競選臺中市長,還要到處去拜托、去拉票,李老師如果是在臺中點點頭,我要做臺中市長,我相信他馬上就做。爲什麼?他不需要拉票,他臺中蓮社有姓名、有住址的,我看就有二十多萬人,一個人拉個十人太簡單了!他笃定當選,只要大家點點頭,他就當選了。人家不幹,人家不幹這個事情這就叫高人,清高!諸位要記住清一定就貧,濁富,清貧濁富。你要高,高一定要清,一定就貧。所以我們過去修道的人,你不要看別人,看看小說上面,貧僧、貧道。現在我們要出去稱個貧僧,人家要懷疑,現在是富僧、富道,現在富。貧僧出門怎麼可以有轎車、有私家車?從前僧道真貧,穿草鞋,甚至於草鞋都沒有買得起,這草鞋值幾個錢?這從前兩個銅板一雙草鞋,兩個銅板只能夠買一套燒餅油條。草鞋你們也沒見過。所以說連草鞋錢都沒有,換句話說,連吃一套燒餅油條的錢都沒有,真貧。這是教給我們,要能…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