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尊敬我們,你要這樣想就壞了。今天的社會尊敬什麼?尊敬你有錢、有勢力,人家尊敬你;你有學問,你有道德,人家不尊敬你。這個年頭的人認假不認真,你講真話的人,厭惡你、痛恨你,找你麻煩;你講假話隨順他、恭惟他,他歡喜、他同意,現在是這麼個社會。我在民國五十八年,那個時候教育部舉行了一系列的,也就是文化講座,它有個大題目、總題目叫「世界文化之延續」,請我擔任裏面的一個小科目,就是「文化與宗教」。我那天講演講出來之後,佛門裏面頭有些出家人來找我,要修理我、要整我、要打我。那一天講演,我講東西沒有講演稿,是教育部派的人在那裏記錄,他們把它整理出來之後發表。而且印的冊數比一般都印得多,他們教育部印講演的東西,普通一本講演是五千冊,我那一份它印了七千冊,多印兩千冊。
那個東西也許諸位你有看到,以後在《覺世》裏頭曾經轉刊過,就是用教育部那個本子轉刊過。有人看了的時候要整我,爲什麼?因爲我在裏面提倡主張,寺廟的財産應當歸於國有,出家人有使用權,出家人不應該接受信徒供養,信徒的供養應當供養常住,出家人好像拿薪水一樣,每個月能夠分到單金,不要有私財,心住在道上。有些人聽了不高興,要找人來打我。你講真話麻煩就大!所以我在各地講經常常有人勸我,寫條子給我,「法師,少講真話,不要得罪人,到處去樹敵,對你自己不好。」這很愛護我,可是我想想,我如果不講真話對不起人,我講真話縱然被人打死了,我的神識生天,得大自在,不墮地獄。所以我覺得還是要講真話才對,不能講假話,假話講多了會遇到鬼的,真話講多了會遇到佛菩薩的,這個道理我懂得。所以不講假話,真話少講幾句我也不講假話。這就講末世弘經之難,我們到外面接受不了好的招待,飲食給我們吃什麼就吃什麼,不要求這個,「我們是有道的高僧,弘法利生功德這麼大,應當要有什麼好的供養我們。」別打這個主意,不要動這個念頭。如果對方真正是學道的人,他懂得,他曉得供養叁寶,如何來尊師重道他知道。
如果對方不曉得這個,你不能跟他講「我是老師,你怎麼樣尊重我。」這個話說不出口的!所以要隨順,要隨順他才能夠歡喜,才能夠接受。你這樣要求,那樣要求,好了,你這個人這麼難侍候,下次再不找你,講經的人多得是,我隨便請哪個,我請你來幹什麼?我們目的就是叫衆生能夠聽幾句真話,所以有這個場合來請你說幾句真話,這就不得了的好事,還要求個什麼?不可以再添枝添葉。所以說真正弘法的人在這個時代,一定要忍辱,我們這個經明天講完了,你們千萬不要排著隊在門口送,你們要排隊在門口送,我下次不來。古大德來不迎,去不送,我們有什麼德能,叫大家在那個地方排隊,站在那個地方侍候不得了!決定不可以。頭一次來的時候我不曉得,我看到了我就關照你,你們給常成法師講,如果你們要送,下次決定不來。你們看看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就是這樣,無論到哪個地方絕不許人接送,除非是不認識路,派兩個人來接一下帶帶路,認識路了不許可。那是什麼?世間法達官貴人才需要迎送;我們出家窮和尚貧僧、貧道,有什麼資格叫人迎送。你們能夠說在這幾天聽了我這幾句真話,想想有道理,能照這麼做,比迎送好得多。那種表面事情少做爲妙,不做表面,不幹表面事情,做實在的事情。所以這是講到盡其誠,誠,非常的要緊,誠就是菩提心的中心。叁心是以至誠心爲主,在《觀經》裏面講的菩提心的叁心,「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起信論》裏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可見得至誠心就是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盡其誠!下面又有一句這個也很好:
【忍力未充。故誓願於他國持經。】
這要記住的,如果我們自己忍辱的能力沒有達到,沒有達到怎麼樣?我們弘法利生這個願有,可是事情我們不能做,爲什麼?我們受不了,這個境界我們受不了。那怎麼辦?求生西方乘願再來。到西方極樂世界我的忍辱波羅蜜圓滿成就,我再來,我受得了的時候再來,受不了的時候不來。受不了的時候你要來,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煩嗎?既不能利他又不能自利這就錯了。聰明人不能利他的時候要自利,所以他法喜充滿,永遠是充滿的。古人這個賢君子得志的時候,得志就有機會,有這個機會兼善天下;不得志是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機會就獨善其身,他自在!並不是得意的時候就樂,失意的時候就苦,他沒有。他得意的時候也沒有樂,失意的時候也沒有苦,爲什麼?他沒有得失。有機會替大家多做一點事是本願,沒有機會那是沒法子,只有修養自己的品德、學問,等待機緣。學佛的人更應該如是!底下一段這是說明比丘尼,就是佛的姨母,大愛道,梵語就是波闍波提。她過去一向學的是權教,也就是叁乘裏面的大乘,學的權教。在法華會上佛與大衆授記,她因爲自己執著權教,好像這授記她感覺沒有她的分,沒有給她授記,起了這個念頭希望佛與她授記。她一動心,佛就曉得,佛在此地帶著責備的口吻說:
【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彼時已是不揀男女。何所不明重複思慕耶。】
你想想看,我們今天心裏也懷疑,佛沒給我們授記,這是什麼?因爲我們執著叁乘,跟大愛道一樣。如果你要不執著,你把《法華經》一念,佛就給你授記,爲什麼?佛給一切衆生授記,平等授記沒有揀別的。如果要以《華嚴經》、《圓覺經》來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那就是佛把所有大地一切衆生,統統都授記了,本來成佛還要什麼個別授記?這句話真正是普遍授記,平等授記,一切衆生是各個都有分。別說我們人間天上,連阿鼻地獄衆生都授記,本來成佛。我們要是果真直下承當,不甘墮落,這一生怎麼會不成就!這後面幾行諸位自己細細的去看,這就是它有表法的意思在。特別要緊的,世尊是希望諸菩薩在末法時期弘法利生,弘揚這個妙法,佛有暗示,希望大家要自己發心。所以末後兩行說:
【須自發心方乃親切。是以諸菩薩敬順佛意。作獅子吼。發願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經也。】
佛這一切經對我們都是暗示,跟對這些菩薩沒有兩樣。我們看了經就要自動發心,不要等好像我等佛菩薩來叫我發心,我才發心,那你要等到哪一天?一聽一看自己就要發心。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要持經,我們要弘經。持經是什麼?依教修行叫持;不依這個道理、理論,來修養我們自己的身心,這不叫持。現在有很多人弄錯了,以爲這個持經就是念經,我們受持《金剛經》,我們怎麼受持?我每天受持一遍,就是念一遍,念一遍叫受持,那這受持的話全錯了,連《金剛經》裏面幾句話都搞錯了。《起信論》說「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受持,那你念一遍不是沒有離文字相嗎?沒有離言說相嗎?搞錯了意思。受持是要持其義理,與我們自己思想行爲融合成一片,這叫持經。所以持經就是末後四個字,「信受奉行」,那就叫受持。理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沒照做,這個天天念那不叫受持。
《法華經》本迹二門,也是《法華經》的兩部分,前半部是迹門,到「安樂行品」就圓滿。向下這是經的本門,從「地湧品」以下是經的本門,剛剛好這是一半。我們這次預定的進度就是到前半部,就到「安樂行品」,這品非常的重要。哪個人不希望安樂?你要希望安樂你就在這學,在這個地方學你就可以得到安樂。現在能夠得到安樂,將來才能夠得大自在;現在得不到安樂,後來的自在也很渺茫!我們看看怎樣才能夠得到安樂:
【前藥王等菩薩。發願末世忍難持經。】
這個真正是難能可貴。
【既有能忍之心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無難。】
這個意思我前面也給諸位透露一點,就是你有能有所沒證得真正清淨。我們今天講我能忍,我有能忍的這個心,有忍的力量、有這功夫,有所忍的境界,還有能所,還有能所這個難沒離開。真正能夠入能所不二,心境一如,給諸位說,那就是一切災殃化爲塵,沒有了;就是《心經》裏面「度一切苦厄」,沒有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這個功夫,要提高、要精進,不能說止在這個地方,止在這個地方難還是有;換句話說,你還是要忍。這個只能夠是初學的過程當中,功夫不夠,已經是難能可貴,不容易;換句話說,總算是上了路。後面說:
【不若遠嫌疑。知忌避。使其無難。則無忍可忍。便得安樂矣。】
我們從這幾句話來看,佛是以初學人爲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教我們現在如何能夠得安樂。這裏頭幾句話重要,『遠嫌疑』,這就是要曉得避嫌疑,知道忌諱,特別是在初學。我給大家講經,你們現在聽又有錄音,你們到外面去講,可不能像我這個講法。如果像我這個講法,你的前途就多災多難,爲什麼?不避嫌疑,得罪人太多。你們剛剛出來年紀輕輕,出家才幾天你有什麼資格來教訓人?不行。我現在可以,這講經已經講了二十二年,有這麼個資曆擺在此地,所以縱然說了,他聽了不高興,他表面上不敢怎麼樣。雖然是說忌諱,有的時候我也不避忌諱,他還能夠容忍。你們年輕,資曆太輕不行,說這個話說出來,有人不但是不能接受,起的是反感、反作用。說你狂妄自大,沒有學幾天就學了罵人了,還責備人了,所以要知道忌諱。我這些話對你們講的,如果要教你們講經,那又是一個方法,那就不是這個方法。所以這些東西諸位只可以接受,不能發表,不能照這樣子發表;換句話說,那一切衆生他有毛病,我們要避免這個。
譬如說印祖就有這個例子,印光法師,你在這個《永思集》裏看到的,好像是大醒法師曾經見到印光大師,就跟他老人家說,「現在出家人太不像樣,我們年輕說話不聽,我們也沒資格說話,分量不夠,你老人家德高望重應當教訓他們,呵斥。」印祖就告訴他,「如果我要呵斥他,罵罵他他就肯聽,就肯改過自新,我願意罵他,縱然我墮地獄,他能夠…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